總網頁瀏覽量

2024年3月8日

疫苗的重要

经过一场covid的侵袭之后,现代人都很注重健康,也有了预防疾病的意识。当中最常谈及的就是如何加强免疫力,因为“免疫力”是世上最好的医生。

有效增强免疫力和抗体的方式就是接种疫苗了。政府也规定我国儿童在出生后必须接种多种疫苗以预防严疾的侵害。但至今依然有人对疫苗不太了解,甚至担心接种疫苗后会带来更大的健康风险。4月份將是“世界免疫周”,且让Dr Alvin彭宏杰医生为我们讲解疫苗的相关讯息。

 *疫苗的重要性

 前些时期国外有家长反对给孩子接种疫苗,主要是担心疫苗的安全性,认为内含有害物质或防腐剂会危害健康,甚至使孩子患上自闭症。Dr Alvin指出,科学研究已逐一推翻上述言论。其实疫苗的安全性很大,使用超过50年以上的都没有给人体带来副作用,反而获得有效的保护。

 “接种疫苗很重要。疫苗的研发主要是预防严重的传染病。一些疾病可能看起来很轻微,比如水痘的表现通常只是皮肤疹,但若这个病毒入侵头脑就会造成头脑损坏或终生残缺。而疫苗就可以避免我们面对这些问题。”

 Dr Alvin表示,疫苗的作用是保护自己和身边人。尤其一些不能接种疫苗的人(比如婴孩、老年人或严重过敏者),如果我们本身有接种,就能保护身边这些群体,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并有助维持社区的健康。

 我国政府有规定,新生儿出生到成长都必须接种指定的疫苗以预防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疾病。一般在政府诊所都可获得免费注射。

 “其实也有很多疫苗没含盖在政府规定施打的项目里,但并不代表不需要,只是可选择性接种,比如轮状病毒疫苗、水痘疫苗、季节性流感疫苗、脑膜炎疫苗、A型肝炎疫苗等等,皆可在私人诊所付费接种。”

 他透露,虽然某些疫苗获政府免费提供,但有些家长也会选择在私人诊所注射,比如13价肺炎球菌,这疫苗含盖了13种不同病毒单位,是目前给儿童最好的保护,而政府在2020年开始提供的肺炎球菌疫苗只含盖10种病毒单位。

 并非儿童才需接种疫苗,卫生部也建议成年人去接种,最普遍的就是季节性流感疫苗、肺炎球菌和水痘疫苗。女性也被鼓励接种HPV疫苗,这是我国政府在2010年才加入儿童疫苗中的计划,因为HPV病毒会造成子宫颈癌,并是第三大女性致命癌症。

 建议成人打疫苗的另一重点是:在儿童时期接种的疫苗,抗体会随著时间减退。而成人由于经常到外工作、社交及外出旅游,有潜在的疾病风险,再重新打疫苗就能重振抗体,减低感染风险。

 *怎样的情况需打加强剂

 基本上没有一种疫苗具有永久保护的效力。通常抗体在10年后就会减弱,但减弱也不代表完全没有抗体。只要曾接种某种疫苗,其抗体就一定会存在,但若太多病毒入侵时,由于抗体变少了,还是会有发病的机会,只是不会比完全没接种的人严重。

 Dr Alvin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是需要追打加强剂:

 1. 如果自身属高风险群,比如超过60岁或患有三高,就建议打加强剂,毕竟这年龄的免疫力都已下降了。

 2.到某些传染病正在流行的高风险地区就要打加强剂,比如流感、A型肝炎、水痘、脑膜炎、日本脑膜炎等。

 3.到落后国家或水灾区也需加强一些针对性的疫苗。比如会接触到灾区的饮食就要打typhoid(伤寒症疫苗)A型肝炎以预防肠胃炎。

 “由于疫苗在接种后数天才能产生抗体,而有些疫苗有多剂,因此最好在出发前的两个星期完成所有接种。” 

*疫苗的迷思

 很多人对疫苗也存有以下迷思,且让Dr Alvin为我们逐一破解。

 ※打疫苗即是把病毒注射进体内?

其实这不正确。疫苗只是把病毒或细菌其中一个部份的蛋白质经过科学加工才注射入身体,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并辨识它们。疫苗内是属于配制的无害、无活性病毒或细菌,它们仅通过模仿感染来帮助身体产生免疫力,并没有患病的风险。

 ※免疫力足够不用打?

免疫力或许可以对抗,但不能确保不会有并发症。以水痘为例子,自身免疫力强,可能可以对抗水痘,但如果水痘病毒侵入造成脑膜炎或肺部感染时,免疫力强也发挥不了作用。我们不能预知是否会有严重的并发症,既然有疫苗可供避免,为何要拿健康来赌?

 ※注射太多疫苗会损伤身体?

人体每天都得接触数千种细菌和病毒,人类的免疫系统自出生就和周遭病毒在对抗,再多三几种疫苗也是微不足道,并不会损害身体机能,反而使免疫系统更加强盛。

**另外,很多人担心新冠疫苗对人体带来的副作用,由于近年才研发使用,长期的安全性确是有待观察。但往回看,如果没有新冠疫苗,今天会有更多人已不在世上了。

 ※打了疫苗没反应就代表没抗体?

每个人对疫苗的反应都不同,有者打疫苗后会发烧或不舒服,这可能是免疫系统在产生抗体时的一种表现,有者却完全没反应。其实只要施打疫苗进入身体后,就会产生抗体,有没有反应是个人的体质问题,不代表疫苗的有效性。

2024年2月27日

關於癌症

 

癌症在今时今日虽已不再是绝症,然而患上癌症也势必会带来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以及治疗方面牵涉到经济和时间的损失。

每年24日是世界癌症日,主要目的是让大家提高对癌症危险信号的认识,并及时诊治以战胜癌魔。

 *癌症排行榜

 甚麽癌症是被列入十大裡面呢?以下是肿瘤专科医生庄光日为我们分享的相关讯息。

 *根据2020年出炉的国际十大癌症排行榜如下:

1.乳癌

2. 肺癌

3.大腸癌

4.前列腺癌

5. 胃癌

6. 肝癌

7. 子宫頸癌

8. 食道癌

9. 甲状腺癌

10. 膀胱癌

 *根据卫生部发佈的20122016年大马十大癌症排行如下:

1.乳癌

2.大肠癌

3.肺癌

4.淋巴癌

5.鼻咽癌

6.血癌

7.前列腺癌

8.肝癌

9.子宫颈癌

10.卵巢癌


 *大马男性最常见的十大癌症:

1.大肠癌

2.肺癌

3.前列腺癌

4.淋巴癌

5.鼻咽癌

6.肝癌

7.血癌

8.胃癌

9.皮肤癌

10.膀胱癌

 

*大马女性最常见的十大癌症:

1.乳癌

2.大肠癌

3.子宫颈癌

4.肺癌

5.卵巢癌

6.子宫癌

7.淋巴癌

8.甲状腺癌

9.血癌

10.皮肤癌

*癌症的信号

很多癌症初发生并没有早期信号,当有明显症状往往已是中期甚至末期了;至于癌症去到末期的症状,也会因情况而异,主要看癌细胞扩散至甚麽部位,以及肿瘤的大小和造成的影响而定。

 庄光日医生取排行榜前几名癌症为大家讲解:

 *乳癌

乳癌算是最容易察觉早期信号的其中一种癌症。它最主要的特徵是乳房产生硬块,并会随着时日变大,而且通常没有疼痛感。当乳癌去到晚期,两边乳房形状大小不均,患处皮肤凹凸不平、发红、糜烂、乳头出血或凹陷、腋下淋巴腺肿胀等等。

 *肺癌

肺癌在初期没有症状,通常出现症状就已接近中晚期。一般的症状是咳嗽不止,超过几个星期且愈发严重,有时还会咳血,并出现气短和难呼吸,同时还会胸部疼痛、声音嘶哑、体重莫明下降。

 *大肠癌

大肠癌的范围包括直肠和结肠。如果肿瘤发生在直肠,由于接近肛门,容易造成大便出血。患上大肠癌后,排便的习惯会和原先不同,除了会便秘或腹泻,还有可能因肿瘤阻塞使肠道变窄而改变粪便的形状,比如会变得细小或液状。有时也会一直有便意,但排便时却难以完全排尽,或长期感到腹部不适。癌症也可能长期流血而造成贫血,脸色较苍白,身子虚弱没力。去到后期,腹部也会因肿瘤大到完全阻塞肠道不能排便而肿胀。

 *最危险的癌症

 所谓最危险的癌症,即是往往得知后已接近末期了。

 庄光日指出,以大马的情况,最常见的危险癌症是肺癌。大马的数据显示当一名病人求医确诊是肺癌时,通常超过90%已是第三第四期,当中78%是第四期了!

 另外,胰脏癌也算是危险癌症,因为它几乎是完全没有症状也没有感觉的,通常确诊已非常迟了。接下来是肝癌,当病人前去就医并确诊时,有73.8%已是第四期。

 *遗传性癌症

 虽说癌症也有遗传性,但通常癌症的形成都是后天的生活习惯养成,而非绝对是上一代所遗传。其实遗传性癌症大概只佔5-10%,并常具有以下的特徵:

 1.在很年轻就发生癌症。

2.多发肿瘤。即一个病人身上多个部位都有恶性肿瘤。

3.家族裡很多人都患上癌症,比如父母兄弟姐妹都有。

4.罕见的肿瘤,比如男人患上乳癌。

 *治癌方案

 庄光日认为,治癌效果到目前为止还未臻完善,很多末期癌症到今天还不能完全根治,因此全世界医学界也不断在研究最新的方案。如今国际上普遍认同最好的治疗就是迈向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

 精准医疗以标靶治疗(Targeted Therapy)和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为主。

 由于每一个病人的身体素质和肿瘤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治疗方法也应当量身打造,採用个性化、针对性的精准疗法。

 以肺癌来说,以前检测肺癌只会分为小细胞肺癌或非小细胞肺癌两种,属于哪一种就使用哪一种对治的化疗药。如今在精准疗法之下,除了要知道属于哪一种肺癌,还必须做癌症基因检测,确定了肿瘤的特徵后,医生才决定採用何种特别有效的疗法或药物。

 癌症的特徵好比锁头,药物就好比锁匙,只有针对性的锁匙(药物)才能开启到配对的锁头(癌症特徵)

 上述情况就是标靶疗法。疗效特别好,副作用也少,病人就能活得更久更舒服。不过费用相对来说会比传统的化疗更高。

 另一种精准疗法即是免疫治疗。各种疗法都是採用外来的药物消灭癌细胞,免疫治疗虽然有用药物,但却是以该药物唤醒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消灭癌细胞。相对来说,它比任何一种疗法更有效,也更少副作用。

 精准疗法对治癌症已是全世界的趋势,并且愈来愈普遍了,因此在大马政府医院及私人医院都已尽可能偏向採用精准治疗。唯经济上的考量,目前还不能全面性採用,希望假以时日有能力全面朝向这个目标吧!

 *坊间迷思

 坊间对于癌症依然有很多迷思,且让庄光日医生为之逐一解答。

 *近亲没有患癌,本身不会有癌症风险?

 答:遗传性癌症只有5-10%,后天因素造成的癌症更多。因此即使近亲没有患癌,本身也会有患癌的风险。

 *患癌后要戒口?不能吃有毒的食物或发物?

 答:没有科学根据,根本无需戒口,除非本身有敏感体质,就不要吃会导至过敏的食物。以科学的角度,癌患者要吃健康的食物,不要生食,也不要吃没有煮熟的比如刺身等,因为担心病人在做化疗后免疫力弱,以免吃到没有煮熟的食物,就有可能容易得到病毒或细菌感染。

 *去除皮肤上的黑痣就能减低皮肤癌的风险?

 答:黑色素皮肤癌是有可能由黑痣所癌化。去除皮肤上的黑痣的确是有可能降低皮肤癌的风险。但是皮肤癌并非全然由黑痣癌化的,通常皮肤癌也会发生在没有长痣的部位。皮肤癌一般都是晒回来的,因此若担心患皮肤癌,就应该作好防晒的准备,比如在户外大太阳下活动,就要戴帽子拿阳伞以及涂防晒霜。

 如果身体已有痣,也可小心观察,若该痣会起变化,比如会长大或有渗液,就有可能癌化了,有这种情形就得去求医。

 *验血能测出癌症?

 一般的验血是不能验出癌症,有些人去验血发觉到肿瘤标志物( tumour marker)指数上升,惊慌的以为癌症已经找上门来。其实肿瘤标志物超标也不代表一定是癌症,同样的,检测报告完全正常也不代表就没有癌症的可能,因此只能作为一个参考而已。所以最好是去咨询医生后才决定是否需要验肿瘤标志物,免得误诊了癌症

 

 

2024年1月23日

中醫看心臟病猝死

經常聽聞有青年人猝死的新聞,一些是在運動中,一些則毫無徵兆的倒地去世。令人驚愕之餘,也不禁使人感到不解,為何年紀輕輕並且頗註重運動的人,也會有猝死的風險?

馬來西亞中醫總會會長邢益騰中醫博士指出,心源性猝死是指由於心臟病發作而導致的突然死亡。它具有發病突然、進展迅速、無法預測的特點,一旦發生,若不及時救治,35分鐘內就會使病人死亡。

“不少患者有時會出現透不過氣、呼吸困難的情況而誤認為是胃病或缺乏運動引起。而近年來隨著飲食肥膩、缺少鍛煉,長時間待在家裏,血液循環減慢導致心臟疾病不僅局限於老年人,而開始向中青年人群急劇擴散。這些人往往都有健康隱患而不自知。因此,定期進行健康體檢,提高防病治病意識,才是當今防控心源性猝死的最有效手段。”

換句話說,一般所謂“突發性”的心臟病猝死,有可能心臟功能已潛藏著問題,但卻沒有被驗測出來,或在不知心臟有問題的情況下進行一些不適宜的活動或行為而出現狀況。儘管平日看起來很健康,其實卻是有存在的風險而不自知。

*中醫角度的心臟病

心臟病是現代疾病名詞,古早年的中醫對心臟病又有何認知?

邢醫師引述:“公元前 11 世紀左右成書的《山海經》中便最早出現了‘心痛’一詞;中醫經典古籍《黃帝內經》提到了另兩個概念——‘真心痛’和’厥心痛’。’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瘛,如從後觸其心……痛如以錐針刺其心……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

《黃帝內經》中還出現了一個後世應用很廣的冠心病心絞痛的對應病名‘胸痹’。後世認為《內經》所言胸痹至少包括了‘心痹’、‘肺痹’在內的所有胸部痹阻性疾病。所以在概念上,中醫認為心臟病是循環受阻而發病。《內經》曰‘胃脘當心而痛者’即此,時人以此為心痛,不知心不可痛也,若病真心痛者,必手足冷至節,爪甲青,旦發夕死,夕發旦死,不可治也。除了說明心臟病部位與胃病相近,更提醒心臟病發病迅速。

 另外,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設《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專篇論述“胸痹”、“心痛”。對“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機、病位病性、癥狀治療均作了詳細闡述,豐富了這一病名的內涵,如“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首次提出了“胸痹心痛”之名。

 晉代的《肘後備急方》首先提出了“久心痛”的名稱,並舉出了治療方劑。宋代的《聖濟總錄》對“心痛”的記載更為詳盡,對於“心痛”的分類有:按照發病速度分為“卒心痛”和“久心痛”;沿襲《備急千金要方》之說,按照導致心痛的原因分為九種心痛:“曰蟲,曰註,曰風,曰悸,曰食,曰飲,曰冷,曰熱,曰去來者是也 。”

 由於陽氣不足而引起心經氣逆而致心痛者為厥心痛,按照其原發臟腑可以分為肝心痛、脾心痛、胃心痛和腎心痛。對於“胸痹”的論述,涵蓋了《金匱要略》、《肘後備急方》、《諸病源候論》的內容,而其所論“心痹”,則沿襲了《內經》的論點。當代對於此類疾病的中醫病名認識基本趨於統一,即“胸痹心痛”。

 *病因病機

 現代中醫把心臟病的因素分為以下4種:

 1. 風寒侵襲

長期在潮濕、寒冷、高熱環境中生活、工作,溫差變化太大,人體易於感受外邪而發病,其中尤以風寒之邪為常見。風寒之邪歷來是被視作導致胸痹心痛的主要外邪,歷代治療該類疾病的方劑中辛溫散寒藥物也一直占比較高。

 2.七情內傷

思慮過度導致現代人處於高壓狀態,思慮過度損傷心氣,氣滯血瘀,病生於心脈,脈痹不通,造成心痛。

 3.飲食不節,聚濕生痰

恣食肥甘厚味或者生冷之物,日久損傷脾胃,運化失司,聚濕生痰,進而濕痰化熱,或者痰阻血瘀;飽餐傷氣,推動無力,氣血運行不暢,可引發胸痹心痛。《素問•五臟生成篇》曰:“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過食鹹味則使血脈凝澀不暢,氣血不通而發生心痛。所以飲食偏嗜,尤其是食物過鹹,可導致心痛的發生。

 4.臟腑虛弱

隋代《諸病源候論》明確提出了心痛的臟腑陽虛病因,認為“若諸陽氣虛,少陰之經氣逆,謂之陽虛陰厥,亦令心痛。‘’

 *中醫在心臟病的治療輔助

 邢醫師指出,在治療心臟病方面,西醫藥確是比較直接,而中醫藥一般用在輔助治療。然而,中醫藥在對治心臟病的每個階段都有其強項。

 “當然,西醫也有它的強項,如果說心血管已經阻塞了超過90%,若要中醫在短期內有絕對的效果是比較難,而西醫今天做手術,明天就能解決了。但在心臟功能剛開始出現問題時,卻是中醫介入治療的最佳時機,也能獲得最佳的成果。”

 “心臟血管剛開始阻塞時,如果只是阻塞二三十巴仙,通常西醫會認為先觀察再說而不必馬上動手術。但中醫則註重‘無病預防,有病防變’,若這時讓中醫介入治療,就能使情況穩定而不會再惡化下去。”

 “有些病人心血管嚴重阻塞,但身體虛弱不適合動刀,因為有可能會死在手術台上,這時也適合由中醫介入調理,把病人虛弱的狀況改變過來,就可以上手術台了。中藥專註在體質的調理,雖然沒有直接對治心臟,但卻可以為西醫的治療作出輔助的角色。當然,在調理的當際,病人也可以服食西藥來維持血管的暢通。”

 “至於心臟功能減退,中醫的強項也能體現在增強心臟的功能,比如中藥方面的北芪,它既能增加心臟功能又能利水補氣;桂枝則能通心陽;若是竇房結放電不規律,也可以使用炙甘草湯等等。但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和癥狀都不同,用藥也有所不同,因此絕不能私自採用,而必須先咨詢中醫師辨證論治。”

 邢醫師表示,中醫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體質來調整用藥。縱使用樣的病征,但每個病患的用藥都不可能一模一樣,必須在辨病的基礎上根據病人的體質來調整用藥。

 病人的體質有分寒底或熱底,但也並非針對單一體質來調理,而必須看整體。比如病人出現心陽虛,但同時卻又有胃火。因此用藥上就得降胃火之餘也要強心陽。所以才強調病人一定要讓醫師辨證論治而不能私下用藥。

 *針對心臟的中藥

 有一些常見的中藥,對心臟病也有輔助作用:

 *山楂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包括: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強心、降壓、調節脂質代謝。

 *三七

抗血栓;降低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擴張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降血壓、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動脈粥樣硬化。

 *丹參

擴張冠脈,增加心肌血氧供應;減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縮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擴張外周血管,減輕心臟負荷;抗自由基、抗脂質過氧化,保護心肌。

 *西洋參

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和再灌註損傷、降低血脂和抗脂質過氧化等作用。

 *當歸

抗血栓形成;降血脂;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擴張血管、降壓。

 *茶葉

主要由所含的黃嘌呤衍生物(咖啡因及茶鹼)所產生。咖啡因、茶鹼可直接興奮心臟,擴張冠狀血管。對末梢血管有直接擴張作用。

 *銀杏葉

通過其擴張動脈血管的作用,改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心臟缺血狀態,使患者胸悶、氣短、心悸等癥狀有明顯改善。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中藥可以作為輔助中藥適當服用。唯作為治療,則需要遵從醫生及醫師的建議。”

 *總結

 綜上所述,中醫提出了心絞痛治療當重扶陽、調氣的觀點,並舉出了溫陽散寒、補氣助陽、通陽宣痹、回陽救逆等治療原則。調理氣虛、氣滯病機,扶助正氣,壯大陽氣,祛除陰邪,是冠心病心絞痛治療之關鍵。

 至於在保養方面,中醫認為保健心臟從日常養生開始。《黃帝內經》也記載了“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即勸告眾人要遵守自然法規,飲食要有節制,起居也要有規律。順應四時變化,根據不同的氣候特點調整飲食

2024年1月12日

心臟病猝死的風險

剛剛過去的2023年末,有多名年輕才俊猝死,大多數皆死於心臟病發。為之心痛的同時,也不禁讓人對心臟病提高警覺,以在新一年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心臟病雖說是頭號死亡殺手,但並非所有的心臟病都會造成猝死,也並非所有猝死的原因都和心臟病相關。

心臟專科醫生張維平就指出,猝死一般上最常見的原因雖和心血管病導至的心肌梗塞有關,但這並非唯一的因素,另外還有心律失常、肺栓塞(肺部有血塊塞住),或一些腦部的問題也會導致猝死,只是概率比較少。

*哪些心臟病會猝死?

最容易猝死的心臟病包括心肌梗塞、心肌病和先天性心律失常;心肌梗塞主要是心血管疾病造成。心肌病則包括心肌發炎、心肌腫大、心肌操作失常等等。

“心肌發炎或先天性心肌病,在某些情況下會發生心律不整,心跳速度變得過快,又或是出現心室顫動,都會讓一個人忽然間猝死。”

張維平指出,大多數猝死的個案,在事發前都會出現心律失常、心臟跳動得異常快速。由於心律失常就沒辦法讓心臟有效的泵血,在忽然間不能操作的情況下,短短幾分鐘就會結束生命。

“導致心律失常的原因,最常見的就是心肌梗塞,接下來是心肌發炎,另外就是先天性基因造成心律不整的問題,又或是先天性心臟導電系統出現問題,這類患者的心臟肌肉沒有問題,心臟結構也很正常,但卻有某些遺傳因素 ,會在某一情況下讓心跳不規律而猝死。”

*猝死前的癥狀和急救

猝死前是否有甚麼預告呢?又是否有搶救的機會?

張維平表示,先天性心律不整,事發前可以一點狀況都沒有;如果是心血管阻塞,在病發期間都會經歷過胸痛胸悶等等不適感;心肌病的患者,有些會有氣喘的表現;心肌發炎就得看它發生得多突然,若是突發就不會有狀況,而是忽然間心律不整而猝死。

“大致來說,猝死前一般上都幾乎會失去知覺,因為當心臟跳動快得不正常時,是沒辦法把帶氧氣的血液泵出運行上腦部,人在缺氧的情況下就會暈、視力模糊,或因血壓偏低而大量冒汗。但情況因人而異,也有人是在睡夢中猝死。”

“當出現這種情況,一般能救活的巴仙率不高,除非身邊有人懂得在第一時間搶救,並且要有AED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若可以把心律不整的問題當下恢復過來,生存率就會高一些。如今很多公共場所都有AED的設備了。”

AED主要的作用是幫助心臟恢復正常的節律,因為當心臟電活動中斷,導致危險的心跳加快且不規則時,都會使心臟無法有效操作,並可能造成心跳停止。與此同時,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大腦和其他重要器官得不到血液和氧氣供應,就會永久性損害。這時候若能盡早恢復心臟節律,就能減低大腦和其他器官的損傷,同時還能挽救一命。

“但並非所有心臟病發都能使用AED搶救,假設心臟已經完全停止操作,AED也沒辦法讓它跳動。AED主要只針對兩種心律問題,即是‘室性心動過速’和‘心室顫動’。”

“若是心肌梗塞讓病人忽然出現心室顫動的問題,也可以使用AED把心室先穩定下來,過後得馬上送去有相關設備的醫院處理血管阻塞的問題,比如進行通波仔手術,就可能可以挽救一命。”

*運動過量心臟會受損?

基於不少青年人是在運動半途猝死,運動過量是否導致心臟病發的因素?心臟病患者是否要避免運動呢?

張維平醫生指出,這並不正確!

“是有一些職業運動員或國家級的運動員,每天要運動好幾個小時,確會使有些人的心肌變得肥厚。但並非每個人都會因為運動過量而出現心肌肥厚的問題。所以根本不需要避免運動。因為一般人根本不會做到像國家級運動員每天運動6-8個小時,而事實上,如今的人不僅不是運動過量,反而是運動量不足!由於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三高和肥胖,加上少運動的情況,就容易造成血管阻塞,進而心肌梗塞而猝死!”

針對早前有青年人猝死於運動中,他認為最大原因是心肌梗塞,即早已有心臟病的風險而不自知。

“即使是心臟病人,我們也會建議他們做一點運動,通常是根據病患的病情給予建議,如果是心血管嚴重阻塞或心肌問題,病人就被建議進行輕度運動,比如散步就好了。但若病患曾經血管阻塞並已做了球囊手術甚至繞道手術,復原得很好以及有定時服藥,也可以進行稍為中度的運動比如跑步。”

“多做運動對健康和心臟都有幫助,尤其是有氧運動,比如慢跑、快步走、遊泳、騎腳車、跳排舞之類,溫和及持久性的,對肺部、血液循環和血脂以及整體健康都有幫助。也有助一些心肌衰竭的病人減低後遺癥,因為心肌衰竭會造成手腳肌肉衰弱,功能越來越差,多做運動就能改善。”

他表示,一般人每星期有3天慢跑半個小時是安全的,既不會過量也不太激烈。

“如果有慢性病,可以去檢查身體並向醫生請示適合哪一類運動。若在運動半途有出現不適或不尋常的氣喘就不要勉強,最好找出原因,請醫生調整藥物或進行治療,而不要勉強進行激烈的運動。”

*打疫苗會增加心臟病風險?

有些民眾質疑之前接種新冠疫苗是造成增加心臟病風險的因素,也曾聽聞打疫苗會增加心肌炎雲雲。

張維平醫生說:“打疫苗其中一種較少見的併發癥,可能會導致某些人心肌發炎。一小部份人也可能會因為心肌發炎而出現心律不整的問題。但這個併發率很低,可能數百萬個只有十多宗,據悉一般個案以年輕男性較多,而且並非所有疫苗,而是其中一種。”

“其實打疫苗並不會增加心臟病的概率,不打反而會在感染後更容易引發心臟病致死的風險。因為感染會讓心臟病人更容易出現併發癥,因此鼓勵心臟病人無論是有心血管阻塞或心肌衰竭,不要抗拒打疫苗,反而應該去打疫苗來預防流感。”

*心臟病發該怎樣做?

如果心臟病發作,要如何自救或救人呢?

坊間有流傳一些自救方式,比如大力按壓胸口、大力咳嗽、放血或深呼吸,這些是否有作用?

張維平指出,這些都沒有科學根據,也不會有作用,因為造成心臟問題的原因,並不會由於深呼吸或咳嗽幾下就能解決的。”

“如果很肯定本身是心血管問題,可以嘗試吞服阿斯匹靈(Aspirin),它在心肌梗塞的情況下確有救命功效。至於其他問題,就連醫生都要做一系列的檢查才能判斷。”

“如果獨自一人時心臟病發,並不建議自己駕車去醫院,以免在路上出現狀況累人累己,叫救護車比較妥當,或馬上找人載送去醫院。”

若是有人心臟病發失去知覺,身邊人又該如何做呢?

“要第一時間讓病患的心跳恢復,過後再送去醫院。施救者最好懂得心肺復甦法(CPR),因為CPR能幫助停頓的心臟恢復過來,把有氧的血液輸送到腦部,以減少在這段期間腦部因缺氧造成的傷害。但是單單CPR也不足夠,它並不能解決心律不整的問題,因此最好也有除顫器(AED),才能把瀕死的病人救回來。”

“如果身邊有多人,可以分工合作叫救護車、急救及去尋找AED。但若病患身邊只有一個人,就得先進行CPR,把人搶救回來後就打電話叫救護車,接下來再使用AED,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

*如何遠離心臟病?

近來的猝死個案都以年輕人為多,同時也有很多青年人進行通波仔手術,心臟病是否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呢?

張維平表示,醫學界並沒有指出年輕人心臟病大量增加的相關報告,雖然在臨床上偶然也有年輕人患心臟病,可是並非已全面年輕化。

“若要認真探討,也許和某些誘導因素有關,比如較多年輕人抽煙,比如說糖尿併發率高了,也可能醫藥卡普遍了,而年輕人接觸到這方面的知識多了,會比較註意健康,有問題就會找醫生並及早解決。而老一輩的對心臟病的認知較低,而且老年人面對問題也不想花錢去治療。因此才造成上述情況,但未必就是指心臟病越來越年輕化了。

盡管如此,大眾還是必需做好安全措施遠離心臟病。“心臟病在初期都不會有癥狀,只有去到嚴重期才出現癥狀。因此建議大家要從誘導因素著手:不要有抽煙的習慣,患有三高要盡早把它控制好,就能減低得到冠心病的風險。

2023年11月24日

物理治療

很多人對物理治療不太認識,也不理解物理治療師(Physiotherapist)的操作範圍。大多數人的印象,會認為物理治療只針對中風或肢體受傷的後遺癥,或一些肩頸腰的局部疼痛而給予輔助康復。

其實物理治療的範圍很廣,甚至可針對帕金森癥、胃酸倒流、尿失禁、不舉等等專門問題,並且還可作為預防保健的指南。

98日是世界物理治療日,且讓物理治療師李俊遇為我們解講更多相關詳情,讓大家有更深入了解。

*物理治療的操作

李俊遇指出,物理治療的目的主要有兩點,其一是做復健,幫助面對疼痛、不能自理或行動不便的病患,透過物理治療提高身體技能以恢復正常生活;其二是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比如年邁者面對體力不支、肌肉萎縮,就能通過物理治療讓他們提高體能和平穩性,安全的進行日常生活。

物理治療一般著重在檢測“FISB4個項目。

Fflexibility,也即是肌肉的伸縮性和靈活性。

Iinflammation,即檢測有甚麼部位發炎、缺少血液循環或水腫。

Sstrength,指體力、肌力和耐力。

Bbalance,也即是平衡,包括坐姿、站姿、行走、肌肉是否協調等等。

“我們是根據人體工學,以上述4大項目去了解病患的身體狀況。”

除了人體工學的調整和整骨,物理治療的手法還包括徒手療法、電療、體能訓練、拉筋等,而儀器在療程只佔10-20%。他表示,該中心在早期較多採用儀器,比如超音波、熱敷、冷敷、紅外線等,後來發現很多情形並不能靠儀器來解決,提升手法反而會更好。

*怎樣的情況需要物理治療?

大部份人認為只有中風或意外受傷後不能自理或走路才需要物理治療,其實如今物理治療的服務相當廣,包括一些專業項目比如耳水不平衡、尿失禁、不舉、脊椎側彎或胃酸倒流等等都是治療範圍。

不僅如此,物理治療也有專門針對帕金森癥的病患,帕友在病發初期舉步艱難,走路不協調或停頓,走路很容易跌倒……,透過物理治療,一般在10個療程裡都能獲得理想的改善。

“當人們對物理治療的功能更深入了解後,相信日後的局面不再是發生了問題才來找我們,而是朝向更多的預防保健。就像現代人每年都會驗血體驗,其實也可以每年到來檢查上述FISB,看看身體的狀況以及是否即將面對健康問題。年邁者則建議每3個月或半年前來檢測。我們也會針對性指導他們進行一些體能運動,以加強被忽略的部位,讓全身的肌肉和關節都盡量保持在良好狀態。

*物理治療VS中醫推拿

究竟物理治療是否等同中醫推拿呢?若有人扭傷,何者治療比較適合呢?

李俊遇指出,“推拿”在物理治療上只是其中一個手法,物理治療並非只有推拿或徒手按摩那麼簡單。

“我們是針對病患當下的狀況作出最適合的判斷及處理。比如一名病患剛剛扭傷,當下是否適合去拗正和推拿?若推拿師只是依據祖傳的傳統手法而非中醫理倫,是有可能造成二度傷害,甚至會比之前更嚴重。若對方是有專業知識和醫學理據的,也許效果就不一樣。”

“我認為兩者之間都各有所長吧!一些民間推拿是依靠祖傳,一些確是有中醫的醫學根據。而物理治療同樣是獲得証認以及有依據性的。”

他不否認一些中醫在推拿時有用藥,作用是增加血液循環和修復的速度。但物理治療也偶會配合西醫的藥物以減少發炎和增強修復,因此兩者的治療都各有千秋。”

*物理治療的康復率

物理治療究竟要進行多久才能見效?李俊遇表示是因人而異。“每個病患到來時,我們會替他進行評估,讓對方知道恢復的機率是多少、大概要進行多久等等。”

“一般來說,康復的成功率會是70-80%,而且多數在3個療程裡就看到效果。比如一星期兩次,那至少第二個星期裡要有10-20%進步才算是有改善。如果3次療程都毫無進展,我們就會轉介給更資深的治療師或醫生,為病人進行更深入的檢查,看看是否還有其他病因。”

“病患到來治療,雖說大部份情況是由治療師幫他們進行操作,但過後病患也得在家裡復習一些治療師指定的動作,才能更快見效。如果病患不願配合,進度很有限,比如原本兩個月就可以康復的卻要拖到半年。”

但他並不建議一些病患在網上參考所謂的物理治療而自行調理,畢竟病患並不了解哪一些才是針對性且幫到自己的動作、也不知哪一些動作並不適合自己。臨床上他也遇過很多沒經專人指點而自行在家做復健,結果受傷了才去尋求治療,因此他勸病患最好先找專業人士指導及糾正,以減少磨損或受傷。

究竟身體出狀況是要先看醫生或可直接找物理治療師?李俊遇表示外國的物理治療師是可以負責主治的,而大馬的病患則需先找醫生再尋求物理治療。但他不違言有約80%的病患是透過朋友先向他們求助。若情況不是太嚴重而且也在他們治療的範圍內,比如扭到腳、落枕或閃到腰這類輕微的,他們就會逕先替病患解決。

每名前來的病患都需要提供病史、醫藥報告、本身的健康情況、服食著的藥物等等資料,以方便治療師為他們設立安全水平的運動。

2023年11月1日

膝關節治療新觀點

人一旦到了相當年紀,就會面對膝關節的問題,輕至稍為站立或走動都感疼痛,重至變型且難以起立和行動。

一般上,膝關節的問題歸納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意外受傷、運動傷害、軟骨破裂、韌帶拉傷、肌腱炎等等,患者以年輕人為主;第二類是不知原因的疼痛,且佔了90%左右。一般以中、高齡為主,通常去照X光檢查病因時,都會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

相關研究也非常多,根據流行病學統計發現,通常造成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因素和年齡不無關係。而且年紀越大就越有問題。據調查顯示,40歲以上者,有半數面對膝蓋疼痛的問題。65歲以上者,有20-25%的人患有退化性膝關節炎問題。

除了年齡,性別也是其中的關鍵,當中以女性為多,西方社會是2:1,東方社會則是3:1。此外,勞動的人也是高危群,勞動愈多者就愈容易發生。其餘也包括體重,體型愈大則愈容易患上。

當全世界都認為這些膝關節炎是隨著年紀老邁而造成的退化性或老化性問題,即每個人一踏入老年都逃避不了會面對的情況時,卻有一名膝關節權威研究出:這並非是退化性問題,而是一種疾病!的新觀點。他就是台灣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呂紹睿醫師。

呂醫師不僅研究出造成膝關節問題的病因,還研創出一套護膝的方法,免除很多人要置換人工關節的命運,也挽救了無數膝闗節炎病人免於成為殘障。

他在台灣被稱為最難掛號的醫師,據知他每個月的門診只限500人,每月只能為50名病患開刀,病患一般都得排上整年才能獲得手術治療。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造成膝關節炎的新觀點以及讓更多人懂得保護膝蓋,呂紹睿醫師已在國際期刊發表了16篇相關論文,並到各國演說分享,如今已有不少人受惠。

日前他也前來大馬進行兩場分享會,讓大家了解骨性膝關節炎並非退化而是可以治好的,並教導大家自己的膝蓋如何自己救治。

談及對膝關節病變的觀點,呂醫師說:我和團隊們有一個重大發現,這個發現,把以前認為造成膝關節炎是基於退化的原因推翻了!醫學界向來都認為是年老退化造成膝關節病變,但其實並非如此,膝關節病變的始作俑者是源自內側皺襞的磨損!

他指出,內側皺襞藏在膝關節內側,是每個人都有的關節囊皺褶,一般在胚胎期第三個月關節形成時,就會在膝關節內遺留下來這個皺褶(就像衣服的皺褶一樣)

內側皺襞在初生或年輕時非常薄,就像雞蛋殼內的那層薄膜,是半透明且很軟的一個構造。由於它夾在軟骨之間,如果膝關節活動過度,彎曲太多、彎得太快或太久,就會造成這個構造一直被夾被磨擦,日久就會發炎。重複的發炎就愈來愈纖維化以及愈發增厚。最重要的是,它發炎時還會釋放一些化學物質,比如細胞的酵素,這些酵素會腐蝕旁邊的軟骨而使軟骨受損。

當出現疼痛等現象而去照X光片時,通常看到軟骨被破壞了就會認為是退化及老化的問題。事實上不是,軟骨是被內側皺襞的反復磨擦現象破壞的,除了物理上的磨擦,還加上化學的腐蝕。這就是造成軟骨被破壞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絕非退化造成。

呂醫師指出,這個皺襞如同闌尾,都是發育過程遺留下來的無用物,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會有,而且大小不一。若家庭或工作環境需要經常彎曲膝蓋來勞作的就較容易發生。

我在大約30年前就發現這個原因,並認為這是一個很值得深入探討的病因。為了要証實,我和團隊經過20多年的研究,並發表了16篇國際論文來証實我的理論,同時在不斷的為患者治療上獲得証實,很多變型的膝蓋都是基於這個原因造成而非退化!

與此同時,我也發現軟骨是可以自行再生的。舉個例子,假設我們手上戴著一個太緊的手錶,當和皮膚頻密接觸磨擦得多了,皮膚就會被磨損。只要把手錶放鬆,處理掉磨破的地方,它自己也會修復;皺襞就像是在膝蓋裡面戴得太緊的手錶,或假設成有一個橡皮筋緊緊綁著。因此我們在年輕時的活動就要多注意,要小心不讓它磨擦得太厲害,就可以預防病變了。

至於已經發生的,即軟骨已被磨損,只要早期發現並開刀把問題除掉,同時也靠自己保健減少磨擦、減少彎曲的速度,那些遭輕微磨損的軟骨還是會重新生長。所以我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並非老化,而是一種長期被忽略的疾病,是有機會治癒的!

當然,最重要是能夠提早預防,不要等到已破壞得嚴重變型才來開刀。

*治療篇

呂紹睿醫師歷年來教育了很多民眾如何護膝,並提出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

既然認為膝關節炎不是退化而是一種疾病──內側磨擦症候群,就能有預防的方式。膝關節病變有4個階段,即醞釀期、臨床前期、臨床期和殘障期。一般病人有了症狀才去找醫生,通常已去到第3階段,即是臨床期,其實在前面的兩個階段都可作預防。

他解說,醞釀期是指年輕時使用膝蓋過度,而且彎得太多太快;臨床前期是還沒有症狀,但裡面的軟骨已開始破壞。一般來到第3個階段的臨床期即是已有症狀了,這時得用關節鏡去看看退化的程度。若再繼續惡化下去,膝蓋就會變型了,因此必須在變型嚴重前發現並治療。

針對治療,呂醫師也設計了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採用關節鏡(就像內窺鏡)進入膝蓋裡頭檢視軟骨破壞的情況,移除關節內不正常的摩擦現象、清除發炎組織、微調軟骨間鬆緊度,以減輕關節內壓力,讓軟骨有良好的環境修復和再生。

當開刀過後,病人若能堅持復健,膝蓋就能被挽救,軟骨不會繼續被破壞之餘還能自己修復。如果加上幹細胞治療,就能使軟骨修復得更快。

但若是膝蓋已嚴重變型,就得矯正骨頭,或在裡面置放人工關節。呂醫師指出,即使已到了殘障期,需要矯正骨頭或置換人工關節,他們也會把內側磨擦現象清除掉,如此一來,在換了人工關節後,成功率就更高。

現在很多人即使換了人工關節還是會疼痛不舒服,那是因為磨擦現象沒有順便清除掉。根據統計,有30%換了人工關節後的患者並不滿意。我們的方法是順便把內側磨擦現象清除,那就能大大提升療效,也沒有疼痛緊繃的感覺,病人的滿意度達99%

膝關節病變是否能逆轉?

呂醫師表示,他的16篇論文中,當中兩篇專門報導長期追蹤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後的結果,發現80%的軟骨會停止被破壞甚至會好轉,20%則會繼續惡化,需要矯正或要換人工關節。

我們經過探究發現有兩個原因,一是病人拖了太久,已經破壞得太嚴重才來進行手術。因為現代骨科醫界都主張吃藥打針,注射潤滑保護製劑比如玻尿酸,或是進行血小板濃縮製劑(PRP)去減輕症狀,讓病人拖延到膝蓋變型了再去換關節。因此如今我們研究到,只要膝蓋變型超過7度就得開刀,不然就會繼續惡化至難以挽救。

第二個原因是,病人開完刀後沒有按照我們教的方式認真做復健。其實開刀是把關節放鬆,傷口大概在術後兩三個月左右會開始結疤,病人若在這個階段沒有按照我們教導的方法好好復健,膝關節就會再度慢慢變緊,甚至比開刀前更緊繃,軟骨也無法再生了。

為了提升醫治病人的成功率,我們最新的醫療建議採用幹細胞治療,幹細胞療法和我們的手術非常配合,因為當我們在進行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時,就可以順便抽取脂肪而不必另行開刀。過後再從脂肪分離出幹細胞並培養,在手術大概兩三個月後再把幹細胞注射回去關節,就能大大提升軟骨再生的功效,如果這個方法盛行,相信日後就能挽救更多膝關節,減少換人工關節的機會了。

*護膝篇

呂紹睿醫師也研創出一套護膝方法,即是“3 + 3智慧護膝保健

*第一個3是指生活3原則:即是1.膝蓋要少彎、2.不要彎太快、3.不要彎太久。

減少膝蓋彎曲的行為,不要經常爬樓梯。若真的非彎不可時,就慢慢彎,彎下去的動作不要太快。最後則是不要彎太久以減少磨擦,即使坐久也不行,會傷關節,必須每坐半小時就起來動一動,或伸伸膝蓋。

*第二個3即是護膝3運動:1.直抬腿、2.抱膝、3.壓膝。

1.直抬腿的動作是坐在椅上,抬起一根大腿直直平伸出去,數至10慢慢放下,再到另一側。可重復做10次以鍛練肌力。關節周圍的肌力很重要,有助控制膝蓋緩慢的彎曲。

2.坐在椅上,抬起一根腿,以腳跟擱在椅子前方,雙手抱膝,手環繞在小腿下方接近踝關節部位,腿和身體貼緊。輪流重複進行。

3.坐在椅上,把腳伸直搭在另一張椅子,手放在膝蓋上方輕輕慢慢的施壓,以助放鬆膝蓋。

養成習慣鍛練膝蓋的肌力,並增加靈活度,減少靜態壓力,就是基本的膝蓋保健方式。

2023年9月20日

骨髓移植

在早年,一旦提到骨髓移植,不少人都有深深的恐懼,民眾普遍認為:“骨髓捐獻對身體傷害太大!”、“抽骨髓很痛吧?”、“我還沒有結婚,怕會影響後代”……這些究竟是否屬實呢?

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是《世界骨髓捐贈者日》(World Marrow Donor Day),且讓血液專科醫生吳世清為我們講解骨髓移植的相關訊息吧!


“癌癥”在如今的年代已不算是絕癥,很多人都知道,只要預早發現及早治療,大部份都有很高的存活率;然而若說的是“血癌”,相信大家就沒那麼樂觀了。畢竟血癌並不是固定在某個部位,而是沿著血液跑遍全身,一旦被確診,仿彿就已進入癌癥的“第四期”,因為癌細胞都進到骨髓裡面了。

要治癒嚴重的血癌幾乎唯有一途,就是“骨髓移植”。在電影劇情中,我們經常看到血癌患者在等待配對的捐贈者捐獻骨髓才能得以續命,往往要等到最後一分鐘才出現救命恩人,甚至等不到而含怨離世。

吳世清醫生笑說,那只是做戲,現實中並沒有那麼催淚。畢竟如今時代不同,醫學也大大進步,不一定要100%配對,只要半吻合的配對者,都能作為骨髓捐獻者,而且目標也較之前容易找,一般在病人的兄弟姐妹甚至表親上都能找到。而如今捐獻者的意願也非常高,他在臨床上遇到的案例,親人十之八九都願意捐獻。

“有一個類似的個案令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是一名30多歲的男子,他患上血癌要找人捐骨髓時,母親才告知他是養子,必須找到親生父母才有望得救。後來竟然給他找到,雙親當年是因為家窮才逼不得己把他送給人撫養,如今有緣相認後,親生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很樂意捐給他,紛紛前來檢查配對,終於有一個吻合,並成功移植了骨髓。但可惜的是,在移植了8個月後,他卻因腦膜發炎去世了。”

*甚麼是骨髓移植

血癌也即是白血病。通常發病於骨髓,會莫明增生出不正常且未發育完全的白血球,這些大量增生的異常白血球會造成妨害,使骨髓造血功能降低。

血癌的癥狀普遍是臉色蒼白、疲倦、發燒、皮膚瘀青、容易出血、骨頭疼痛等,視情況而採用不同治療,一般可以通過化療、放療、標靶治療和骨髓移植。

所謂的骨髓移植,簡單來說就是將正常人的骨髓,移植到病人不正常或失去造血功能的骨髓裡,恢覆病人的造血機能。

至於甚麼病需要動用骨髓移植?

吳世清醫生指出,需要骨髓移植的疾病分兩組,一組是和血液的癌癥有關,比如急性或慢性粒狀骨髓細胞血癌(AML)、急性淋巴細胞血癌(ALL)、多發性骨髓癌等;至於非癌癥的則包括嚴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嚴重地中海貧血癥,或先天免疫系統缺陷者。

*骨髓移植的種類

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包括以下數種:

1.自體骨髓回植(Autologus Transplant)

即採用本身的骨髓,不必靠人捐贈。由於是自體的,通常很容易被吸收,而且不會排外,但也因為攻擊性較弱,因此覆發機會較高。自體回植的流程和恢覆時間比較短,一般休息3個月左右就能回去工作。費用方面也較其他低,在私人界進行約120-180千。

 2.異體骨髓移植

*同種異體骨髓移植(Allogeneic Transplant) :通常是由基因接近的直屬家庭成員捐獻。

*非親屬配合捐髓者(Matched Unrelated Donor):捐髓者與病人非親屬關系,也就是指志願捐髓的社會大眾。

從異體移植骨髓的好處是,免疫系統較強,能對抗癌細胞減低覆發率。但在移植和恢覆的時間就較長,服食的藥物量也需更多。另外,由於是異體移植,會造成移植物對宿主產生不良反應。而且還有可能“喚醒”其他病毒,進而產生併發癥,造成內臟器官發炎。一般要休息半年至一年才能重返工作崗位。移植的費用約300-400千。

3.半吻合骨髓移植(Haplotype-identical Transplantation)

以前要找骨髓捐獻者有點難度,至親和病人完全吻合的機率只有25%,等待沒血緣闗系的社會人士捐獻,機率更可能是2萬分之一。如今科技上的突破,出現了“半吻合”技術,在醫學上稱為“單倍型相合骨髓移植”,只要捐受雙方之間的白細胞抗原有一半相同就行了,這意味著有親緣關系的父母兒女、兄弟姐妹甚至堂表親之間的骨髓都可進行半吻合移植,從而幫助患者重獲新生。

只是半吻合骨髓移植的過程和使用的儀器及藥物也較多,恢覆時間較長,收費也比較貴,

一般要比異體移植高出10-20%。

*骨髓移植的步驟

骨髓移植的第一步,是在移植前為病人進行評估,包括驗血、造影程序和骨髓檢驗。也讓病人了解有關骨髓移植過程和可能出現的併發癥。

在獲得病人同意後,醫生就會替病人在胸膛置入中央靜脈導管,以隨時抽血檢查或輸入抗生素等藥物。

在骨髓移植前5-7天,病人必須進行強效化療,這是使用最高劑量的化療藥物,在必要時也配合放療,以摧毀所有癌細胞。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承受,有一些人不能做骨髓移植,其中一個理由就是不能承受那些超強的化療藥物,比如心臟病患、肺或肝功能異常者都不適宜。

化療完成後,就能進行骨髓移植,通常半小時就能輸入。

從捐獻者血液裡抽取出的幹細胞,大約10至14天內就能增生。當醫生把幹細胞輸進病人靜脈裡後,幹細胞也會自己流回骨髓裡。

*骨髓移植後的禁忌

*起初2-3年不要曬太陽,以免皮膚發紅發燙,並影響其他系統。

*吃東西要小心,一年內都不要吃生食,食物一定要煮熟,因為免疫系統還未恢覆。

*不能亂吃藥或保健品。要吃藥一定得先問準主治醫生。

*生活上要小心照顧,盡量不要去公共泳池遊泳或風險高的場所。

*捐贈者所需條件 

上述提及很多人對捐骨髓感恐懼,認為對身體造成很大傷害、抽骨髓會很痛,甚至會影響下一代等等。吳世清醫生表示,這都是無稽之談。其實如今捐骨髓就好像捐血而已,不再透過骨髓抽取,而是透過血液抽取幹細胞,而且日後也會重新生長。

捐獻者的年齡不要超過60歲,不能有嚴重疾病或有感染病。

配對的捐獻者,必須事先註射刺激骨髓製造白血球細胞的針劑,過後在抽骨髓前2-3天進醫院,抽取後就能回家。抽出的骨髓處理後就冷藏,直至被輸入受捐者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