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年10月16日

出國旅游要打甚麼疫苗

年尾到了,又是出国旅游的大好时机!自从各国在新冠疫情转缓并全面开放之后,很多人都进行报仇式的旅游,大家都抱着“如今不去还待何时”的心态而频密外游。

然而可不要忘记,除了新冠病毒,世界上还有很多流行病会随时肆虐,尤其是本身抵抗力弱的人,或要去的目的地是某些传染病的高风险区就得担心了。最保险的其中一个方法,即是在出国前施打预防针(接种疫苗)

是否出国都必须打预防针?又该选择哪一类预防针呢?家庭医生赖骏汉建议,无论出国旅游或公干,最好都要打预防针。不同国家和地区会存在不同的传染病风险。

“比如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会较常见疟疾和登革热(骨痛热症/蚊症);在发展中国家,旅游者较常面对腹泻、甲型肝炎和伤寒的风险;在某些非洲和南美洲国家,黄热病是主要风险;在部分亚洲国家,日本脑炎是旅行者需要关注的疾病。”

“如果通过接种疫苗,就可以有效预防这些疾病,确保旅行安全和自身的健康。”

*出国应该打哪些疫苗?

虽然政府并没有规定出国一定要注射某种疫苗,但安全起见,最好先注射一些普遍受用的预防针。而若要到访某些特定国家,就有强制性接种的要求。赖医生也为读者列出以下资讯供参考:

※出国普遍可选择的疫苗

•流感疫苗:建议每年接种,特别是对老年人、儿童和免疫力较弱的人。

•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这些疫苗适用于大多数旅行者,因为甲肝和乙肝在许多地区都存在风险。

•伤寒疫苗:建议前往卫生条件较差地区的旅行者接种。

•狂犬病疫苗:建议前往狂犬病高风险地区的旅行者接种,特别是如果有可能接触到动物。

 •肺炎球菌疫苗:肺炎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儿童和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接种此疫苗能有效预防肺炎球菌感染。

 •日本脑炎疫苗:前往部分亚洲国家的旅行者需要。

 ※强制性接种的疫苗

 一些国家对某些传染病疫苗有法律强制接种(入境条件)的要求:

 1.黄热病疫苗:

某些非洲和南美洲国家要求入境旅客提供黄热病疫苗接种证明,尤其是来自黄热病流行地区的旅客。这些国家包括巴西、加纳、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等。

 2. 脑膜炎球菌疫苗:

前往沙特阿拉伯朝圣(HajjUmrah)的旅客必须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沙特阿拉伯政府要求所有朝圣者在签证申请时提供接种证明。

 3. 其他法律要求的疫苗:

某些国家对出入境人员的特定疫苗有要求。例如,国际卫生条例(IHR)建议部分地区的旅客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

 *多久之前就得接种?

 一般疫苗都有生效时限,因此要出国前最好预早数周前去接种,以达到最大功效。例如:

 •乙肝疫苗:通常需要3次注射。标准接种时间表为016个月。然而,也有加速接种时间表,可以在0721天注射三剂,并在12个月后再补打第四剂。

 •伤寒疫苗:口服型需要至少提前1周,注射型需要提前2周。

 •黄热病疫苗:需要至少提前10天接种。

 •日本脑炎疫苗:最佳接种时间是在出发前至少两周。

 •甲肝疫苗:在紧急情况下,单剂接种后几天内即可开始提供保护。

 •狂犬病疫苗:如果会与动物近距离接触,会有被咬伤的可能性,就得在出发前的5星期开始接种疫苗。

 *疫苗的生效和副作用

 疫苗注射后是否能100%生效?赖赖骏汉医生指出,没有疫苗能保证100%的有效性,但大多数疫苗能提供非常高的保护率。

 “疫苗效果还得取决于个体的免疫反应和接种时间。”

 也有人质疑若注射疫苗后产生副作用,是否会妨碍旅程?他表示,大多数疫苗的副作用较轻微,一般症状包括注射部位疼痛、轻微发热和疲劳。这些副作用通常都不会妨碍旅程。

 *何者宜接种或不宜接种?

 哪些人出国前应该接种疫苗?哪些人又不适宜呢?赖骏汉医生表示,如果是一般情况下,所有人都应该接种疫苗。 

他表示,无论年龄、性别或健康状况如何,接种疫苗都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接种疫苗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保护家人和社区免受疾病的侵害。尤其是高风险人群更需要接种疫苗,他举例: 

•老年人:免疫力较弱,更容易感染疾病。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需要额外保护。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脏病或慢性肺病患者,感染疾病后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并发症。

 •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如癌症患者或器官移植接受者。

 •孕妇:某些疫苗可以保护孕妇和未出生的婴儿,避免严重感染。然而,某些疫苗(如活疫苗)不建议在怀孕期间接种,应咨询医生选择合适的疫苗。

 当然,也有一些人或者不适合接种疫苗,这类人士应在接种前咨询医生。比如:

 •严重过敏反应史:对疫苗成份有严重过敏史的人应避免接种该种疫苗。

 •免疫缺陷者:如HIV患者或正在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不适合接种某些活疫苗。

 •急性疾病患者:患有急性疾病(如发烧)时,应推迟接种,直到康復。

 *其他预防措施

 赖骏汉医生表示,虽然疫苗建议在出国前的特定时间接种才能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但即使是临时才决定出国而来不及预早接种,被迫在出发前的最后一刻才去接种,疫苗仍然会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

 如果确实来不及接种疫苗,也可以考虑以下后备方案:

 •咨询专业医生:在出发前咨询家庭医生,了解目的地的健康风险,并根据个人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带好药品和医疗用品:准备一些基本的药品和医疗用品,例如退烧药、止泻药、止吐药、消毒液、创口贴等,以备不时之需。

 •购买医疗保险:购买国际医疗保险,以便在旅行期间突发疾病或意外时获得及时的医疗救助。

 •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尽量选择熟食,并避免在街边小摊购买食品,以减少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用餐前、如厕后和接触动物后,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手部消毒剂。

 •注意饮用水安全:尽量饮用瓶装水或煮沸后的水,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自来水或未知来源的水。

 •避免接触病原体:尽量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原体的动物,特别是在农场、动物园或市场等地方。

 •避免高风险地区:尽量避免前往当地疫情高发地区。

 •戴口罩:在人群密集、空气污染或疫情严重的地方,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尽早就医:如果出现不适,尤其是持续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尽早就医,及时接受治疗。

 *去灾区国家的防护

 如果要去一些灾区国家,比如曾经历水灾或地震,或有某些疾病肆虐造成人命伤亡的地区,又必须怎样防护呢?

 赖医生建议去灾区国家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接种常见疾病的疫苗,如破伤风、伤寒和霍乱。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饮用不洁淨的水。

 •防蚊措施,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如口罩和手套。

 *医生的忠告

 “所有人都应该接种疫苗,因为这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接种疫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影响。必须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在出国前咨询医生,选择合适的接种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即使无法提前数周接种,大多数疫苗在接种后短时间内仍能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有接种总比不接种好,因为即使抗体水平未达到最高,仍然会有部分保护作用。”

 “对于详细的国家和疫苗建议,可以查看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网站。CDC网站提供了各个国家的普遍疾病和相应的疫苗接种建议。

2024年9月5日

中年危機

当一个人活到四五十岁,形貌开始起变化,比如男性逐惭秃头、有大肚腩、性能力减低;女性脸上起绉纹、长黑斑,体态发福……整体健康已大不如前,感到事业经济已来到瓶颈,对工作和家庭产生无力感,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恐惧等等,这就有可能已受到“中年危机”的威胁!

“中年危机”究竟是不是一种病?不去处理又是否会引发健康问题呢?

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社会教育组组长廖翠薇指出,中年危机(Midlife Crisis)不是一种正式的医学疾病或精神疾病,而是指步入中年后,由于对自身年龄增长、人生目标、职业发展、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反思和困惑,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和情绪上的不稳定状态。

此阶段可能伴随着对个人成就的不满、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健康问题的担忧以及家庭和社会角色的变化,从而导致情绪波动、行为改变和心理困扰。

“尽管中年危机不是一种疾病,但在这一过程中,某些人可能会经历严重的情绪困扰,例如抑郁和焦虑,不去正视之下,就有可能形成精神上的疾病,并且接间引起各种生理健康的问题。

*诱发因素

诱发中年危机的因素有很多,廖翠薇逐一讲述:

※形貌与健康的变化

意识到自己慢慢老化,明显的改变包括脸上有皱纹、浮现很多斑点、脸颊开始下垂、视力模糊、头发变白、身体容易疲累;健康方面就开始有三高问题、医药报告亮红灯、出现五十肩及关节疼痛等等。

※职场上的威胁

有可能面对职业变动或失业——由于年纪大了,在体力或技术上已不能符合职场要求而被裁员,也很可能因为薪水有所调整而导致经济压力和身份认同危机。

※心理因素

*自我怀疑:

对自我价值的成就感到质疑。可能对过去的决定而后悔,或对未来迷茫。

*挫败感:

如果自小都是在成人的期待中长大,意即缺乏自主权,无法做自己、无法为自己做选择,在这个阶段就会意识到早年的梦想还未实现,进而产生挫败感,会悔恨及产生“为什么以前的我没有争取”等等想法。

*孤独与失落

子女长大离家或自组家庭后,导致家庭角色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进而引发孤独与失落。

*中年危机的高危群

廖翠薇表示,并不是所有中年人都会面临中年危机。虽然中年危机是颇普遍的现象,但它所发生的期间(period)和程度会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人特质、生活经历、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文化背景等等。

高危人群包括:

※面对重大生活变化的人

*失业或职业变动:失业或职业上的重大变动会带来经济压力和自我价值感的动摇。

*离婚或关系破裂:婚姻或长期关系的破裂会导致情感失落和孤独感增加。

*子女离巢:子女离开家庭后,父母可能感到空虚和失落,尤其是那些将大部分精力投入抚养子女中的父母。

※有健康问题的人

*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等慢性疾病,会增加身体和心理负担。

*体能下降: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功能下降可能引发焦虑和抑郁。

*本身是病患或身为照顾者:常经历生老病死的人,因为离世事件更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有限和脆弱。

※缺乏社会支持的人

*社交孤立:缺乏朋友和社交活动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缺乏家庭支持:家庭关系不和谐或缺乏支持的家庭环境,会增加中年危机的风险。

*经济负担大: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如债务、子女教育费和养老负担等,可能导致焦虑和压力增加。

※性格因素

*高敏感性格:

这类人更容易受到情感波动的影响,对生活变化和压力反应强烈。并且容易焦虑,易于感到焦虑和担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不安。

*完美主义者:

这类人往往对自己和他人有很高的要求,在无法达到目标时,也会埋怨自己,同时对别人也过于苛刻与挑剔。

*自我评价低:

自尊心低的人容易感到自我价值不足,面对失败和挫折时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并且经常悲观和缺乏自信,凡事都以负面看待,影响面对挑战和变化的能力。

*回避性格:

倾向于逃避问题而非积极应对,可能导致问题积累增加心理压力。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当面对中年危机时更容易感到无助和迷茫。

*中年危机的症状

中年危机会出现的症状如下:

※身体症状

•疲劳和失眠:感到持续的疲劳,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差。

•身体不适:头痛、胃痛或其他身体疼痛。

•食欲变化:食欲显着增加或减少,体重显着变化。

※认知和精神症状

•决策困难:在做决定时感到困难,缺乏自信。

•记忆和集中力问题: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

•负面思维:经常想到死亡或对生活感到绝望。

※社交和人际关系症状

•孤立感:感到孤立或与社会脱节,减少社交活动。

•与朋友疏远:与朋友和同事的关系变得疏远,社交圈缩小。

※不同性别面对的状况

*女性会面对中年发福,脸上眼角有绉纹、黑斑。更年期带来的激素变化和身体不适(如潮热、失眠等)会增加心理和情绪上的负担。此外也要面对多重角色的压力,包括要平衡家庭、职业和个人生活的多重角色,增加压力和疲惫感。

*男性有可能会出现秃头、大肚腩、性能力减弱进而失去自尊心。男性更年期由于睾酮水平下降,导致身体和心理起变化。另外也会面对社会压力,由于男性通常被期望在经济和事业上取得成功,未能达成目标时可能导致自我价值感的下降。

*是否需要治疗?

廖翠薇指出,如果出现中年危机又不去正视,并让它影响了日常生活,就有可能引发或加重一些常见病症,比如出现抑郁症或焦虑症,进而造成过度担忧、紧张、心悸、失眠和烦躁不安。

在生理方面,中年危机造成的压力也会带来相关疾病,比如高血压、心脏病和胃肠问题(胃溃疡和肠易激综合征);情绪波动也有可能失眠或造成睡眠障碍,影响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情绪压力和焦虑也可以加重身体的疼痛感,如头痛、背痛和肌肉疼痛;患者有可能因长时间没办法解决困境而寻求酒精、药物或其他物质来解决(麻木自己),就或者会导致物质滥用或成瘾问题。

她说,如果中年危机已经对健康造成了危害,采取有效的治疗和应对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治疗方式应综合考虑心理、身体和社会方面的需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治疗和应对策略:

1.心理治疗

-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改善情绪和行为。

-着重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改善社交和沟通技巧。

-通过探讨过去的经历和潜意识中的冲突,帮助个体理解和解决当前的问题。

-参加中年危机相关的自助小组分享经验,或参加由专业人士带领的支持性团体(比如上课),获得情感支持和应对策略。

-学习压力管理和放松技巧,比如通过冥想和正念练习,缓解压力和焦虑,增强自我觉察。或通过深呼吸和渐进性肌肉放松的技巧,减轻身体和心理的紧张。

2.身体健康管理

-定期进行全面体检,监测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如果有特定的健康问题,就应进行专科检查和治疗。

-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和有充足的睡眠。

-靠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来缓解严重的抑郁或焦虑症状。

3.社会支持

-要获得家庭支持,和家人通过开放诚实的沟通,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支持和理解。与家庭成员共同参加愉快的活动,增强家庭的凝聚力。

-寻求朋友的支持和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扩大社交圈,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

*可以预防吗?

在预防方面,除了要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也要维持积极的社交关系,对职业的发展有规划,并要懂得财务规划和管理,确保经济安全和稳定。与此同时也要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并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丰富个人生活,保持心态积极和开放。

此外,廖翠薇认为更重要的还要做到以下3项:

1.改变对危机的看法。心理学家荣格指出:这段时间是自我修复,也是平衡内在自我、实现真正自我的过程。危机不是偶然发生,而是理所当然会面临的,更是让自己活出自我的机会。

2.在危机时刻,向自己抛出一些有用的提问,比如:我还有什么事情还未完成?我还有什么事情想要做的,而不让自己留下遗憾。

3.放下必须找到自我认同的负担。别自我怀疑“我这一生只能这样吗?“。此时此刻的我,也是部分的我,不同阶段的我。在每个生命阶段,允许自己再做一次人生重建。

 

 

 

2024年8月8日

老年人的健康問題

照顾长者并非一件易事,人老了,很多身体机能都退化,加上免疫力也随着年纪老迈而降低,因此老年人存在很多健康风险,而且一些疾病的症状并不明显,很容易被家属忽略而耽延就医。

究竟老年人有甚麽普见的疾病?家属在生活上要如何关注?

林进成原本是一位肾脏专科兼内科医生,如今在本身创设的疗养院和復健中心服务,对照顾长者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他指出,排除最普遍的三高和慢性疾病,老人家最常面对的健康问题即是细菌或病毒感染。

“超过60岁的长者,通常进院或死亡因素,很多时候都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尤其是65岁以上的长者,几乎有三份之一的死亡原因是基于细菌或病毒感染所导至。”

他表示,如果长者居住在空气不流通且封密的环境下,或本身有一些基础病或失智症,风险就会更高。最要关注的是,老年人遭到感染的症状未必和年轻人相同,徵兆并不多,而且也不太明显,因此很容易被忽略。

他也列出长者受感染的一些普通症状:

*体温

一般人如果遭细菌或病毒感染就会发烧,往往超过38度。但有20-50%的老年人即使有严重的病毒或细菌感染,都未必有发烧现象,有者体温反而会降低。

*疲累

受感染的长者会感觉疲累,睡眠反常,平日只是在午后短暂午睡,但如今却可以在上午就开始昏睡,而且也不容易被唤醒。

*易跌

全身软弱没力,容易跌倒。有报告指出,被细菌或病毒感染的老年人,有10%会跌倒的概率。

*没食慾

不想吃东西,平时吃三餐,如今只吃一餐或吃几口,严重的还会有噁心作呕的现象。

*血糖血压不平稳

患有慢性病的长者在遭感染后更难控制三高指数。比如有糖尿病者,血糖会持续升高或降低。而血压就偏低,心跳加速或不规律。即使有服药也不受控。

“如果发现老人家有上述现象,不要认为无关紧要,后果可大可小。即使表面看来并没有明显遭感染的现象,其实也许体内已大幅度遭细菌或病毒感染。”

*老人常见感染病

老年人常见的感染病有以下4类:

※细菌性肺炎

根据美国的统计,细菌性肺炎在威胁老人健康中排名第六。65岁以上长者进院的因素,超过60%是细菌性肺炎。死亡率佔了30-50%

林进成医生解说,老年人容易患细菌性肺炎,主要原因是呼吸道功能减弱,过滤细菌的功能退化了,故此较难排掉细菌和病毒。

“在症状方面,遭感染的长者未必会发烧,也不会有很明显的咳嗽,也许只是有微咳和一点痰。如果痰的色泽较黄和浓稠就要注意,同时还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血糖会较高或偏低,血压会紊乱,胃口不好,噁心作呕……,这些症状都有可能性,因此要多加注意。如果医生有这方面的经验,能及早察觉是细菌性肺炎,治癒率就会大大提高。”

“如果该长者本身已有长期性肺部问题,平时有哮喘也有吸烟,有糖尿病或曾经中风,就建议送去医院吊点滴,从静脉注射抗生素会更有效。”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很普遍的病毒感染,但对于老人家却颇严重,会导致健康恶化甚至提高死亡率。通常因流行性感冒而致命的,有80-90%发生在65岁以上长者的身上。若老年人平时有气喘、吸烟、糖尿病、曾中风,死亡风险就更高。

在症状方面,未必会发烧,如果有发烧也会发冷发热,全身肌肉痛、关节痛,会很累,一直昏睡,没胃口,想作呕、咳嗽、有痰及喉咙痛。

“此外,老人患上流行性感冒时,有更大机率会患上继发性细菌感染(secondary bacterial infection),容易造成细菌性肺炎,因此不要掉以轻心。如果能及早诊断,痊癒率就较高,只是比一般人来说,长者会用上更长的康復期。

林进成表示,若要得知老人是否有遭病毒感染,可以透过test kid快检测试,但并不建议自行检测,以免检测错误耽误病情,而必须到诊所让医务员处理。

“其实流行性感冒是可以预防的,年纪愈大,预防针的效益愈高,尤其是有其他慢性病或肺病的长者,应该每年都要去注射流行性感冒的预防针,当中也分有A型和B型。如果有打针,可预防高达70%的流感,即使没有100%保障,至少患上了也不至于太严重。”

*尿道感染

尿道感染对年长者尤其女性很普遍。在症状上,一般年轻或中年妇女面对尿道感染时,通常会有频尿及小便刺痛的感觉,甚至会尿出血,并有发烧现象。但年长者却未必有这种症状。

“长者尿道感染时,未必有频尿及小便刺痛感。有可能只是食慾不振,或会发冷发热,一些则会看到小便出血。如果情况严重,细菌会跑上膀胱或感染到肾脏,就会出现明显的背腰部疼痛。”

“长期使用尿管的病人,尿道感染的风险会更高。有些膀胱没力、之前曾中风或有意外创伤导致脊椎问题者,也有很大机率。通常年长者已过了更年期,阴道的ph值也改变成较碱性,更容易遭细菌感染。尤其一些多生养的妇女,盘骨肌肉较松,也会导致尿管有输尿的阻碍;至于男性方面,也会因前列腺肿胀而容易尿道感染。”

林进成指出,细菌一旦从尿道延伸到肾脏,就会使肾脏发炎,影响肾功能甚至出现急性肾衰竭。如果进入血液也会变成败血病,会有生命危险。因此照顾长者务必要小心,也要较敏锐。

“怀疑尿道感染,通常要带老人家去验尿,但却未必能看到很多细菌或白血球在尿液裡,而且症状不太明显,如果经验丰富的医生应该能及早察觉。在尿液送去化验而未拿到报告前,若怀疑是尿道感染,医生就会先让病人服食抗生素,因为若真的遭感染而且又患有很多基础病者,治疗时间很重要,拖得愈久,风险就愈高。”

※生蛇

带状疱疹俗称生蛇。有些人曾经感染水痘,但病毒没被完全消灭而潜伏在神经线,当病患的免疫系统弱了,也会有引发生蛇的可能。由于老年人的免疫系统会随着年纪增长而退化,因此老人生蛇的概率相当高,尤其患有糖尿病或有服食类固醇药物者更甚。

病发时,水泡会延着神经线冒出。但和年轻人不同的是,老年人生蛇往往还没有看到水泡出现就已经感觉非常疼痛,而且是属于灼痛感,并会持续两三天。故此很多医生在没有看到冒出水泡而病患又出现皮肤自觉神经线的疼痛时,虽然不能确定是否生蛇,但通常都会先配给一些止痛药供外涂,并劝请病患注意,如果近期有水泡冒出,就得去復诊和配给针对生蛇的药物。

“生蛇会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有些是沿着眼睛的外围,有些在手臂,有些在身体。有传言若蛇在身上绕一圈就会致命,那只是迷思,并不正确。只是一旦生蛇,一定要及早就医,因为年长者生蛇,即使痊癒后也会有长期神经痛的可能,若能及早医治就能减低疼痛感。”

*老人不适的舒缓方法

老年人或多或少有一些小毛病,照顾者该如何替他们缓解呢?

*伤风感冒和疼痛

-轻微伤风感冒、头痛或关节疼痛可以服食panadol舒緩。

-不太建议随便服食止痛药,若经常吃,胃出血的机率较高。尤其服用稀血药的老年人更不适宜。

-也可使用止痛膏外涂或一些药贴。

-如果情况没有好转就得去就医。

*食慾不振

-老人家没胃口,可在食物的味道上稍为加重,用天然的食材比如黄姜等,食物的颜色也採取鲜艳一些以刺激食慾。

-当老年人食慾不振时,不必太强制性的戒口,只要他们想吃,即使不太健康的食物也无可厚非,反正他们的食量不多,有吃进去至少能吸收到一点点营养。

*膝盖痛

-很多老人家长期膝盖痛,如果不想吃西药,也可选择针灸、热敷或药贴以供舒缓。

-不建议给他们吃过于寒凉的食物,比如各种瓜类、沙拉和花生等豆类,以免容易造成关节痛。

-晚上睡觉也不要让风扇和冷气直吹。

*照顾者须注意事项

林进成医生劝勉照顾者,在日常生活上要让老年人保有微笑和尊严。

“每个人都要有这样的思维:老年人还有权利去微笑,我们得看看怎样把微笑还给他们。有微笑的老人会活得更好、更长寿。看他们喜欢做甚麽,或有甚麽事会使他们开心,就尽量为他们做。”

“让老年人活得有尊严。事事都照顾週到未必就很好,只要老年人还有能力,即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他们不至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如果处处限制,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动力,机能也会衰退。”

“要鼓励老人家多外出活动,和朋友去喝茶聊天或运动。如果能让他们经常思考和动用脑力,就能预防失智。另外也鼓励老人家进行一些简单的手工以活动关节,避免手脚关节退化。”

林进成也指出,很多老人家面对私密的事情而不好意思开口,因此身为孩子或照顾者一定要细心留意。

“在女性方面,通常关係到乳房或下体部位的问题,长者都不好意思开口和孩子说;男性方面,一般也是由媳妇在家裡照顾年迈的家公,如果有男性问题比如前列腺增生造成小便疼痛或漏尿,家公也不好意思告诉媳妇,因此最好让和长者比较亲密的人去沟通。若是没办法,照顾者也要细心留意长者的内裤是否常有尿迹等等。”

“很多老人家有病痛也不自知,比如在行为上返老还童,也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开始,或是帕金森症而造成手脚颤抖,拿物不稳或走路缓慢,这时照顾者不要去怪罪,而是找寻解决方案,支持并陪同他们度过艰难时期。”

除此之外,照顾者也必须随时关注老人家的内衣裤是否已穿到鬆垮或残旧,手指甲和脚趾甲是否已长时间没修剪,在他们不好意思开口的当际就为他们做好,让长者们感受到关爱,开心之下,身体也更健康。


2024年6月29日

久咳不癒

近来似乎很多人都面对持续咳嗽的烦恼,尤其曾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有些即使痊癒后,依然咳嗽不停,有者长达两三个月甚至半年,虽然不是很严重,却难以断根,令人困扰不已。

中西医结合顾问林仁吉医生指出,很多人都把这些咳嗽归咎于新冠长期症状”(long COVID),接受得理所当然而忽视了其他可能性。其实咳嗽也有可能基于肺结核(肺痨)甚至是肺癌的其中一种症状,因此绝对不能小觑。

*咳嗽的分类

林仁吉医生表示,根据美国肺科学会,咳嗽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

急性咳嗽一般是属于感染性病因为主,比如流感或病毒感染引起,来势较快,通常不超过3个星期。如果3个星期还没有获得缓解并持续到2个月,就属于亚急性咳嗽,这种情形会比前较严重,甚至出现继发性感染,也可能导至身体变成过敏反应。

超过2个月以上的,一般属于慢性咳嗽,导因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结核、肺癌或鼻窦炎引起鼻后滴漏等。也有一些是药物引起,比如某些降血压药物如ACE抑制剂也有导至咳嗽的副作用。

在中医方面则分成外邪内伤两大类,并根据症状来分型。

外邪引起的咳嗽,一般和西医的病毒或细菌性咳嗽很相近。并分成以下3型,即寒咳、热咳和燥咳:

寒咳

咳声较重,痰透明较稀,伴随怕冷,鼻塞或肌肉酸痛。

 热咳

咳声沙哑剧烈,伴随热相比如喉咙痛,痰或鼻涕带黄色,类似细菌性或急发性感染。

 燥咳

就是乾咳,喉咙或鼻子较乾,基本上没有痰。

 

内伤引起的则分以下4型,即痰热型、痰湿型、顿咳和虚咳。

 痰热型

较常发生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身上,由于长期抽烟,肺已受到严重破坏。一旦遭细菌或病毒感染,就会比一般来得严重。不单只咳嗽,还会喘气,彷彿喉咙有很多痰咳不出。痰质浓稠带黄,早上醒来咳时还带有血丝及腥味。

痰湿型

较常属于食管倒流引起,一般病人脾胃已不好,体型较胖,湿气较重。常吃油腻煎炸后就会胃胀风并引发咳嗽。通常早上起来会咳得比较利害,痰质浓稠偏白色。

顿咳

一般病患属于容易紧张者,面对压力时就会乾咳。西医是看为副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导致喉咙和气管痉挛。在中医方面则是肝气郁结。症状伴随口苦咽乾,或胸肋部位不舒服,感觉喉咙有痰黏着吐不出。

虚咳

久病也会造成虚咳,比如长期心脏病、三高或新冠长期症状都会出现虚咳。其症状是短促、没力度而且沙哑,很少痰,偶尔带有血丝,但不明显。

*咳不停就是新冠后遗症?

林仁吉医生指出,在西医角度,一直持续不停的慢性咳嗽,并不一定都是新冠病遗留下的长期症状,有可能是呼吸道感染、哮喘、期抽烟、慢性阻塞性肺、鼻腔后滴漏,或心疾病引发。

而且要注意的是,难以痊癒的慢性咳嗽,也有可能是潜藏着其他健康风险!他同时举出几个案例:

有个长期抽烟的病人,虽然已戒烟10年,但却持续咳嗽达两三个月。他检查后被确诊患有COVID,病情不严重,也不必进院治疗。当病情好转后,咳嗽却又持续了一两个月,在照 X光之下才发现肺部阴影,后续检查诊断他肺癌。

 一个是患有十多年乳癌的病人,持续咳嗽时,医生有怀疑是否癌细胞出现转移。进行胸部CT Scan发现肺部有阴影。后来拿她的痰去化验及抽血检查才发现她是肺结核(肺痨)。经传染科医生针对性服食了3个月的抗结核药物后,就完全康复了。

 还有一个年轻女子,中了两次COVID,咳嗽一直不好,没有其他病史,也排除了肺结核或肺癌的可能性。后来找上中医,详细询问病史后发现这女生是搞直播线上演唱,长时间讲话和唱歌及为了提神常喝咖啡,往往半夜四五点才睡觉。在中医角度,这类人容易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严重者容易造成喉咙痛、咽乾并导至咳嗽。这和内伤引起的虚咳很相似,因此我们为病人开了一些滋阴润燥的中药,再让她调整生活作息,结果两个星期就痊癒了。

 另外还有一名CEO,他原有鼻窦炎,COVID过后,鼻窦炎未曾好过,并咳嗽了一整年。耳鼻喉专科医生开了一些鼻子喷雾器给他,以让鼻窦消炎消肿。医生也认为他咳嗽是源自鼻窦炎引发的慢性哮喘,另外又开了一个吸入型的支气管扩张器,并叮嘱他必须长期使用,这令他感到很困扰,彷彿身患多种病痛似的。他转而来找中医求治,中医根据他的病情开了一些对症的中药,在结合西药再逐步减少剂量的情况下,医师特别建议他要常戴口罩。

 他服了中药再戴了两星期后告知,他的鼻窦炎症状已减少了50%。并提起其实在疫情时期被迫戴口罩时,他的症状很少发作,开放后不必强制性戴口罩反而经常发作。其实他有支气管过敏,在中了COVID后,让他原有的炎症变得更加敏感。而上班族一般都在冷气室内,室外却是炎热的天气,在室内外空气温差变化的情况下,鼻腔粘膜受刺激充血水肿,支气管容易出现痉挛而产生咳嗽。如果戴口罩就能减少空气温度变化的影响了。所以发生长期性的咳嗽,不能一竹竿把它归类为新冠长期症状,要考量很多不同细节引起的可能性。

 *咳嗽的治疗

 一旦咳嗽超过2个月,就属于红旗症状存在健康隐忧,因此应该尽快检查排除肺结核和癌症的可能。

 林仁吉表示,西医是根据病因来治疗,如果出现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就给予抗病毒药物或抗生素;如果哮喘就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过敏性引起的就给予抗过敏药物,帮助消炎消肿。

 中医方面是根据类型做治疗,举例说:比如热咳就要开凉性的药,例如川贝或桔梗能化痰止咳,鱼腥草或夏枯草等也有清热作用。

 他指出,如今很多民众会私下去西药房买止咳药或化痰药,这些药物若在急性或亚急性咳嗽时,或者可以暂时派上用场,但却不能把病因找出对证治疗。如果是慢性咳嗽,最好先排除其他健康隐患。

 *民间方法

 对于缓解咳嗽的方法,坊间有很多迷思,一些人认为喝姜水有作用,一些人会在颈项搽风油,也有人认为咳嗽不宜吃鸡和鸡蛋,林仁吉医生逐一解说:

 有人认为喝辣辣的姜水能止咳。姜也的确有温肺止咳作用,生姜的药理还能消炎止吐止痉挛。但咳嗽有分寒咳或热咳等。如果属于寒咳就能改善症状,甚至也有人说吃了榴槤咳嗽就好了。这在西医比较难以接受及不可思议,在中医却可以成立,但并不建议病患这样做,如果患者不是寒咳而是热咳或燥咳,却去喝姜水吃榴槤,就有可能导至喉咙发炎,火上加油使得病情更严重。

 他指出,中医并没有说咳嗽不能吃鸡肉和鸡蛋,更重要的是其烹煮的方式。咳嗽时不鼓励吃刺激性或煎炸物,如果属于内伤类型的咳嗽,本身已有三高疾病,如果以煎炸方式烹煮就更不建议了,但若是蒸、炖或焖等,无论是鸡肉或鸡蛋都可以吃。

 至于用风油外涂在颈项喉咙部位,多少是有助缓解咳嗽,但却不能直接吞食或涂抹在口腔內的咽喉处。风油含有的薄荷脑成份,具有疏风清热的作用,可以减少敏感及止痒,但某些化学物质却会出现副作用。我曾有一个患者,由于咳嗽不能好,他就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把风油伸进嘴吧搽在喉咙内,结果食管受损,最后还导至胃溃疡。

 也有人建议吃梨子或罗汉果水,所谓药食同源,一般上或会有一些缓解效果,但回到根本,每个分型都有不同属性,食物也有不同偏性,在使用食疗方式前,最好先了解自己的病情是甚麽证型,如果不清楚,建议向合格的中医师咨询。

 *医生的建议

 *当有人咳嗽时,最好离开远一点。尤其是在密封的室内很容易感染。

 *咳嗽时要用手肘遮着嘴巴,而非用手掌,这样就不会把细菌或病毒遗留在手上,过后又到处触摸增加传染风险。

 *要有卫生意识,有咳嗽就要戴口罩,若有窗口就打开,以让空气流通。

 *即使本身没有咳嗽,出门到人潮密集的地方,也鼓励戴口罩,以减少感染风险。

 *要注意保暖,尤其上了年纪者,温差太大的地方就要特别注意。

 *在中医的角度,天气炎热的时候喝上有滋阴润肺去燥作用的淮山玉竹汤,或清热解毒的罗汉果汤,都是对肺部和身体养生不错的选择。

2024年5月21日

帕金森患者的飲食指南

“帕金森氏症”在现下已是个颇普遍的名词,也是年长者普见的疾病之一。这是脑神经退化的其中一种疾病,主要会造成动作障碍。

帕金森氏症有运动和非运动类别的症状,从外观上可辨识的最典型症状就是运动型症状,比如动作迟缓、身体震颤、身体僵硬、行走困难、失去平衡;而非运动型主要是认知方面的症状,比如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睡眠障碍、痛觉或感觉失常。严重的帕金森氏症患者还有可能会发生失智症。

帕金森氏症的病因尚不可知,但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是多重因素造成,包括环境和遗传的关係,再加上年龄因素等等。

并非所有的年长者都会患上帕金森氏症,那麽,长期营养不均衡,是否也会增加失智或帕金森病的风险呢?

营养师林冠良指出,遗传和年龄是没办法控制的,但我们却能调整及改善饮食环境和营养状况。

“因为失智症和帕金森氏症属于头脑退化方面的疾病,所以长期缺乏头脑需要的营养,确是被认为会提高发病风险。”

他表示,头脑最需要的营养有碳水、脂肪、蛋白质。其次则是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包括能够帮助抗氧化,缺乏则有可能造成发炎的维生素ADEKCB群,还有帮助肌肉和神经放鬆的钙、镁、钾等,

“这样看起来好像要吃很多东西,但其实只要做好均衡饮食就可以避免上述这些营养的缺乏了。”

家中有帕友的家属,往往在照顾上面对很多疑问,林冠良也给予以下饮食迷思作出解答:

*面对便秘如何解决?

“听到便秘问题,大家通常想到的就是要补充纤维丰富的蔬菜水果,这一点没太大问题,但实际上纤维只佔便秘原因的一部分,其他因素还有水份不足,以及肌肉收缩不良,因为肠道也是由肌肉组成,帕友的肠道也可能会蠕动不良而造成排便不顺。”

他建议照顾者帮患者按摩腹部,可先涂上普通的乳液,再绕着肚脐顺时钟方向按摩数分钟,用外力帮助患者的肠道蠕动。

“但要注意的是,若患者的纤维没有缺乏,而是水喝得不够,如果这时再大量摄取过多蔬菜水果甚至是服用纤维补充品,则反而有可能造成便秘更严重。”

“所以,蔬菜只要一天吃3个拳头的分量,水果一天吃2个拳头的分量就够;而水份摄取方面,我个人建议可以用体重数字×33换算成ml,比如60kg的人,一天就可以喝1980ml左右,既是2L左右的水。”

“咖啡也能帮助减少便秘,而且也有研究发现,咖啡可以降低帕金森氏症的发病风险。当然不用太多,一天1-2杯的黑咖啡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如果不喜欢喝咖啡,其他含有高抗氧化剂量的茶,比如绿茶,红茶也可以。”

*帕友建议吃糖吗?

帕友是否可以摄取糖?譬如含糖量高的水果?

“适量吃没问题,重点在于份量和吃的方式。份量是一天2个拳头的水果,并且是完整的水果而非滤渣了的果汁。滤渣了的果汁由于纤维已被丢弃,那就等同在喝糖水,不只对病情不利,对整体健康也有危害。”

饮料方面,能够做到无糖当然最好。而甜点则可以适量吃,比如一天半块蛋糕是可以的。

*帕友能吃保健品吗?

他表示可以吃,问题是吃的目的,如果为的是提高身体的抗氧化力和抗发炎能力,那选择一两样适当的补充是没问题,不要贪多。

“若是号称可以‘治疗’帕金森的产品,则敬而远之就好。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研究证明有什麽保健成份真的可以治疗帕金森。”

*双腿无力能靠“吃”恢復吗?

帕友们最常遇到手颤抖和腿无力的问题,这些和“吃”没太直接的关係,建议患者以运动改善。

“当然,患者可能会有行动不便的问题,但所谓用进废退,如果因为行动不便而一直坐着躺着不动,身躯整体会退化得更快,所以最好每天安排一些时间去走走,不只是训练双腿,也对整体肢体的平衡有帮助。必要时可以使用辅具,比如拐杖和陪步器。”

 *帕友的日常饮食指南

帕金森患者的饮食原则在于:

1,摄取充足的水份

2,控制糖的摄取

3,每日32

4,每天至少3份蛋白质食物

5,适当摄取健康油脂

6,如果患者已经有吞嚥困难的问题,可以提供较柔软浓稠的食物种类,比如蒸蛋、布丁、豆腐花,同时避免给予太稀的液体,比如清汤和果汁,以避免患者呛到。

※每日饮食建议

*早餐:12个鸡蛋,1片麵包,配1杯全脂牛奶。

*午餐:一碗饭,选一种肉类(比如猪肉),1个掌心大小,搭配1个拳头的小白菜和1个拳头的菠菜,饭后1个苹果。

*点心:一杯豆浆,配一小个包点。

*晚餐:半碗饭,选一种鱼类(比如甘梦鱼),搭配1个拳头的花椰菜,饭后一片木瓜。

**烹饪用油可以选择红棕油、extra virgin橄榄油、avocado oil等高氧化的油种。

**这样的饮食方式,就已是开头提到的均衡饮食了。

2024年5月1日

熱天氣下的食安問題

近日气温炎热,而在大马温暖又潮湿的环境下,最适合微生物滋长,因此也令人担心会不会有食安问题出现。

 食品科技师陈思慧指出,如果食材储存不当,或长时间放置在室温下,的确有可能造成食物中毒。尤其在酷热的环境下,食材和熟食都很容易变质。比如鲜肉和海鲜,原本在室温下都容易腐坏,一旦温度提高,保鲜时间就缩短了。蛋类也是,若长时间放在室温下,新鲜度也很快会降低。

 “煮好的饭食肉食或面食,在如今的高温下,都会比过去更快变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带饭盒或打包食物去上班或上学的人,在小休进食时打开餐盒,感觉上裡面的食物好像有点臭酸味,饭粒或面条也变成黏黏滑滑并出现拉丝状况,这都是食物变质的现象。尤其家有小朋友带餐盒上学的父母得注意,一些食物即使变质了,小朋友也不会辨识,吃了就有可能肚子不舒服或腹泻。”

 她表示,其实整个环境都充满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空气裡有各种孢子和细菌。一般没有落脚处就不能繁殖,但若是有食物让它们落脚,就有繁殖的机会了。

适合细菌繁殖的温度是5-60°C。而大马的气温在35-40°C左右,因此加速了大量细菌的滋生和繁殖。

 “以现在的马来西亚天气,确实要好好保存食物,不然真的会有很大的食品安全风险。这样的天气除了适合细菌生长,也容易引发苍蝇和老鼠的问题。大热天气也给了苍蝇及老鼠大量繁殖的时机,苍蝇不只会在食物上产卵,同时也是很多病毒细菌的媒介;老鼠也会传播病菌,而且鼠尿病也威胁人类的健康。”

*炒饭综合症

陈思慧表示,由天气热引发的食安隐忧,较普遍的是“炒饭综合症”(Fried Rice Syndrome)。她解说,这事件的起因是多年前外国有人在中国餐馆吃了一道炒饭,继而引发了食物中毒。事因米饭煮熟后放置在室温下,有可能造成蜡样芽胞杆菌(学名:Bacilluscereus)在米饭上繁殖并产生毒素。这些毒素即使在高温加热下都不会被消灭。由于第一列事件是发生在炒饭中,因此同类现象的食物中毒也都被称之为“炒饭综合症”。

 “虽然叫炒饭综合症,但不一定发生在炒饭中,只要是米制品,比如粿条或意大利面都有可能,由于这些米制品通常是先烹熟了放在室温下,隔天或过后有需要才使用,因此就有机会让芽胞杆菌污染。由于大马家庭普遍上都有煮饭吃饭,因此要多加注意。”

 她指出,很多家庭在米饭煮熟后,都习惯放置在室温下,没有保温也没有放冰箱。当中也有不少主妇是一次过煮一整天的饭量,吃了午餐,米饭就留在饭锅裡等到晚上再加热,尤其天气炎热下,在这过程中很有可能让细菌滋生,因此有时不到晚上就发觉米饭发臭了。

 “如果米饭在饭锅内有保温又不同。一般电饭煲的保温设定都是60°C以上,细菌不能生长,可是很多主妇为了要省电而关掉电源,饭锅内的温度就下降,当温度在60°C以下,就等同给细菌制造了培养室。当放置到一个时候或隔天,一旦芽胞杆菌已产生毒素,即使拿去炒或加热,那些毒素都不会被消灭,吃进去后就会引发食物中毒。轻微的症状会腹泻或呕吐,较弱的群体比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或免疫系统差的,就可能情况严重甚至有生命危险。”

 *食物中毒的迹象

 一旦食物中毒,数小时内就会出现症状,轻微或严重度胥视个人健康状况以及病源(造成食物腐坏的细菌是哪一种)

 “一般会出现噁心呕吐、腹泻、胀风胀气的感觉。较严重时会肚子绞痛,这通常是吃了受污染的食物导至肠道发炎。另外也会有发烧症状,因为身体在对抗病毒细菌就会有发热发烧的反应。也有一些细菌使人头痛、头晕或肌肉酸痛。”

如果用餐后不久就出现这些症状,就要担心是否食物中毒。若情况持续并有脱水现象,而且也感觉昏昏欲睡,最好赶快就医,尤其是儿童、老人及孕妇,一旦严重脱水,就会威胁生命安全。

即使一般体能健康者,一旦腹泻超过3次以上,并且非常频密,建议最好去就医,因为有一些细菌非常险恶,如果没有即时治疗,就有高度生命危险。比如以下:

1.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出现在低酸性罐头食品、腌肉制品。

2.志贺氏菌属(Shigella):出现在冷盘、凉拌菜。

3.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出现在奶、乳制品。

 *带饭盒如何保鲜

要如何保持熟食的新鲜度?尤其上述提及带饭盒的上班族或学生们,如何避免食物变质呢?

“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建议,食物煮熟后一要尽快享用,如果在两小时内没有吃完,剩馀的一定要放进冰箱冷藏。但要注意的是:放进冰箱只能压制其生长速度而非消灭。很多人以为放进冰箱就能把食物上的细菌消灭,其实它只能降低细菌生长的速度,以延缓食品变质和降低食安风险。”

也有很多人以为把食物煮熟后直接放进餐盒裡密封就不会变质,其实不然。陈思慧表示,我们的环境内满是细菌,即使密封包装,也无法确认是否安全。

 “细菌的生长条件是要有食物、空气、温度和水份。即使少一样也能生长,而且也有一些细菌能在无氧的环境生长,因此并非食物密封起来就行。一些在餐室、小贩中心甚至我们自家打包密封的食物,都没办法确认是否不会有细菌。唯有在严谨工序下的食品厂,才有可能做到,因为他们把食品装进罐头或密封袋或真空之后,才拿去杀菌,因此较能确保不含细菌。而我们自家或餐室则没办法做到。”

 对于带饭盒上班上学的,陈思慧建议道:“ 带饭盒的上班族,如果公司有冰箱和微波炉就最理想,去到公司马上把食物盒放进冰箱,吃时再加热就行。至于学校是没有冰箱让学生存放食物,因此家长要尽量买有良好保温设备的餐盒,并要把饭菜煮到热透才放进餐盒,确保学生用餐时,温度还是在60°C就行了。公司没冰箱的上班族也可这样进行。”

 “如果孩子不爱吃热食,喜欢吃罐头tuna鱼或火腿等馅料的三明治或寿司类,家长也可准备有保温袋的餐盒,把装有三明治或寿司的餐盒放进装有冰块的保温袋裡,在享用时,食物还是鲜冷的就没问题。”

 *外食和自煮的食安问题

 无论是外食族或自家烹煮的人,同样都会面对食安问题,陈思慧给予以下提点:

 ※外食族

*要注意餐厅的卫生状况,看是乾淨或有苍蝇飞舞。再来看服务员本身是否乾淨,注意他们的衣着以及是否有手套。

*注意食物的质量,比如杂菜饭,如果菜餚已呈乾涩或好像摆卖了很长时间就不宜吃。也要注意食物的温度,杂菜饭通常都是预先煮好,要确保菜餚的盛器下有保温设备并使用,而不是让菜肴半温半冷状态。

*点选了食物,上桌时也要确保吃进口裡是热透的,而非外热内冷。如果是沙律类,若送上桌时是温的就有问题了。

*很多人忽略公共调味品的卫生,一些餐室没有妥当管理,有时会看到酱油瓶或辣椒酱瓶子上面黏有乾涸的一层厚厚酱料。也有一些可能从开业以来都没有清洗和更换,只是在酱料减少时直接添加新的进去,也不知使用了多久。另外,由于一些调味料都是摆在餐桌上,有些食客会用自己使用过的匙筷去取食,在卫生的考量下,因此尽量避免食用公共调味品。

*在街边食摊避免买含有生鱼片及生鸡蛋的食物,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被污染。还有避免买切便的水果,因为不能确定是用甚麽水清洗,以及刀具是否卫生。

※自家烹煮

*食材要清洗乾淨,煮好的食物一定要盖好。

*厨房的工作檯和用具都要确保乾淨。

*生熟食物要分开,不要用同一块砧板切了生食又去切熟食。

*有些食材天生有细菌,比如鸡肉和鸡蛋原本就有沙门氏杆菌,因此一定要确保彻底煮到熟透。

*妥善储存剩馀的食物。食物煮熟了若没有在两个小时内吃完,就要分装密封放进冰箱。

*要定期清理冰箱。很多主妇从冰箱买回来到用了十多年都不曾清理,要定期检查食物是否过期,保持冰箱的空间与乾淨卫生。

*注意抹布要经常换洗,以免污染餐具危害健康。

2024年3月8日

疫苗的重要

经过一场covid的侵袭之后,现代人都很注重健康,也有了预防疾病的意识。当中最常谈及的就是如何加强免疫力,因为“免疫力”是世上最好的医生。

有效增强免疫力和抗体的方式就是接种疫苗了。政府也规定我国儿童在出生后必须接种多种疫苗以预防严疾的侵害。但至今依然有人对疫苗不太了解,甚至担心接种疫苗后会带来更大的健康风险。4月份將是“世界免疫周”,且让Dr Alvin彭宏杰医生为我们讲解疫苗的相关讯息。

 *疫苗的重要性

 前些时期国外有家长反对给孩子接种疫苗,主要是担心疫苗的安全性,认为内含有害物质或防腐剂会危害健康,甚至使孩子患上自闭症。Dr Alvin指出,科学研究已逐一推翻上述言论。其实疫苗的安全性很大,使用超过50年以上的都没有给人体带来副作用,反而获得有效的保护。

 “接种疫苗很重要。疫苗的研发主要是预防严重的传染病。一些疾病可能看起来很轻微,比如水痘的表现通常只是皮肤疹,但若这个病毒入侵头脑就会造成头脑损坏或终生残缺。而疫苗就可以避免我们面对这些问题。”

 Dr Alvin表示,疫苗的作用是保护自己和身边人。尤其一些不能接种疫苗的人(比如婴孩、老年人或严重过敏者),如果我们本身有接种,就能保护身边这些群体,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并有助维持社区的健康。

 我国政府有规定,新生儿出生到成长都必须接种指定的疫苗以预防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疾病。一般在政府诊所都可获得免费注射。

 “其实也有很多疫苗没含盖在政府规定施打的项目里,但并不代表不需要,只是可选择性接种,比如轮状病毒疫苗、水痘疫苗、季节性流感疫苗、脑膜炎疫苗、A型肝炎疫苗等等,皆可在私人诊所付费接种。”

 他透露,虽然某些疫苗获政府免费提供,但有些家长也会选择在私人诊所注射,比如13价肺炎球菌,这疫苗含盖了13种不同病毒单位,是目前给儿童最好的保护,而政府在2020年开始提供的肺炎球菌疫苗只含盖10种病毒单位。

 并非儿童才需接种疫苗,卫生部也建议成年人去接种,最普遍的就是季节性流感疫苗、肺炎球菌和水痘疫苗。女性也被鼓励接种HPV疫苗,这是我国政府在2010年才加入儿童疫苗中的计划,因为HPV病毒会造成子宫颈癌,并是第三大女性致命癌症。

 建议成人打疫苗的另一重点是:在儿童时期接种的疫苗,抗体会随著时间减退。而成人由于经常到外工作、社交及外出旅游,有潜在的疾病风险,再重新打疫苗就能重振抗体,减低感染风险。

 *怎样的情况需打加强剂

 基本上没有一种疫苗具有永久保护的效力。通常抗体在10年后就会减弱,但减弱也不代表完全没有抗体。只要曾接种某种疫苗,其抗体就一定会存在,但若太多病毒入侵时,由于抗体变少了,还是会有发病的机会,只是不会比完全没接种的人严重。

 Dr Alvin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是需要追打加强剂:

 1. 如果自身属高风险群,比如超过60岁或患有三高,就建议打加强剂,毕竟这年龄的免疫力都已下降了。

 2.到某些传染病正在流行的高风险地区就要打加强剂,比如流感、A型肝炎、水痘、脑膜炎、日本脑膜炎等。

 3.到落后国家或水灾区也需加强一些针对性的疫苗。比如会接触到灾区的饮食就要打typhoid(伤寒症疫苗)A型肝炎以预防肠胃炎。

 “由于疫苗在接种后数天才能产生抗体,而有些疫苗有多剂,因此最好在出发前的两个星期完成所有接种。” 

*疫苗的迷思

 很多人对疫苗也存有以下迷思,且让Dr Alvin为我们逐一破解。

 ※打疫苗即是把病毒注射进体内?

其实这不正确。疫苗只是把病毒或细菌其中一个部份的蛋白质经过科学加工才注射入身体,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并辨识它们。疫苗内是属于配制的无害、无活性病毒或细菌,它们仅通过模仿感染来帮助身体产生免疫力,并没有患病的风险。

 ※免疫力足够不用打?

免疫力或许可以对抗,但不能确保不会有并发症。以水痘为例子,自身免疫力强,可能可以对抗水痘,但如果水痘病毒侵入造成脑膜炎或肺部感染时,免疫力强也发挥不了作用。我们不能预知是否会有严重的并发症,既然有疫苗可供避免,为何要拿健康来赌?

 ※注射太多疫苗会损伤身体?

人体每天都得接触数千种细菌和病毒,人类的免疫系统自出生就和周遭病毒在对抗,再多三几种疫苗也是微不足道,并不会损害身体机能,反而使免疫系统更加强盛。

**另外,很多人担心新冠疫苗对人体带来的副作用,由于近年才研发使用,长期的安全性确是有待观察。但往回看,如果没有新冠疫苗,今天会有更多人已不在世上了。

 ※打了疫苗没反应就代表没抗体?

每个人对疫苗的反应都不同,有者打疫苗后会发烧或不舒服,这可能是免疫系统在产生抗体时的一种表现,有者却完全没反应。其实只要施打疫苗进入身体后,就会产生抗体,有没有反应是个人的体质问题,不代表疫苗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