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富貴病,根據NHMS(全國健康與疾病發病率)在2011年的調查顯示,約有32.7巴仙(也即是580萬)國人患上高血壓。
它也被稱為「隱形殺手」,因為它來時是毫無徵兆,一旦發覺,有可能已到了嚴重狀況,開始面臨罹患各種併發症的階段了。
要知道高血壓會使健康造成怎樣的風險?要如何有效控制高血壓的發生?且看張維平醫生怎麼說!
●甚麼是高血壓?
答:我們先來了解「血壓」是甚麼。血液由心臟輸送出去,循環體內一周再流回心臟,費時大概是10到20秒。其間的距離相當長,但速度卻相當快,因此輸送能力必需很強。
至於這強大輸送力的根源就是來自心臟的壓縮與搏動。在這情形下,血管不斷被流經的血液衝擊,血液壓迫動脈血管壁所造成的力量就是「血壓」。
至於「高血壓」(Hypertension),則是由於動脈血壓升高的慢性病症。血壓長期升高,會使心臟推動血液在血管內循環時的負擔增大,長此下去就會帶來各種併發症。
●血壓指數多少才算正常?
答:血壓分為收縮壓(也叫上壓)和舒張壓(即下壓),分別是心臟跳動時,肌肉收縮(systole)和舒張(diastole)時的測量值。
血壓正常指數一般是少於140/90。嚴格來說,這個只是決定治療的指數,即超過這個指數,就得考慮施行降壓治療了。因為並沒有人知道究竟所謂真正的「正常」血壓是多少,只是長久以來通過臨床試驗,我們得知只要把血壓控制到 140/90以下,就會減少患上中風、心臟病和腎病的幾率。
●據悉不同時間測量有不同的指數,怎樣的情形下才算是真正患了「高血壓」?
答:一般上若在兩三個星期內,有三四次(在不同時間)測量出來都超過140/90,就屬於高血壓。只要任何一方指數超過就屬於偏高,例如160/80也算。
我們的血壓每時每刻都在變動,也會因不同時間與作息而有所不同。另外有些人早上會偏高,下午就較低,唯有在不同的時間檢驗才能確定。
測量血壓時,最好是在一個安靜的環境,測量前也要坐下來休息幾分鐘過後再量才準確,因為當處於緊張、焦慮或亢奮的情緒,又或者剛剛運動完畢,血壓都會稍為偏高。但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並非屬於患了高血壓。
如果連續幾個早上都超過140/90,其餘時間卻低過這指數,也算是屬於高血壓的borderline(邊界線)。
●高血壓有甚麼症狀?
答:很少有特定的症狀,因此它被稱為「隱形的殺手」,一旦發覺到有問題時,已開始有併發症的現象了。
但如果非常高的血壓,例如上壓超過220以上,病人就會有某些症狀,比如頭痛 、頭暈、視覺模糊、嘔吐,有些甚至有氣喘的現象,因為這麼高的血壓同時會使腦壓也增高。
●造成高血壓的因素是甚麼?
答:10個高血壓病患中有9個以上都沒有特定因素,少過10巴仙會由於其他疾病造成。比如說腎病會造成血壓偏高,某些人有荷爾蒙失調也會造成血壓過高,但這些都屬於較少數,大部份高血壓患者是沒有甚麼特定的原因。
高血壓是多向因素造成,並非單一因素。造成高血壓有分先天性和後天性。在先天方面,就是遺傳基因,如果家族有高血壓的病史,得到高血壓的幾率就會偏高;後天性則是環境與生活習慣造成,例如飲食上攝取過多鹽份、吸煙酗酒、體型肥胖,都會造成血壓偏高。另外,年齡也有關係,一般年紀越大,血壓就較偏高。
至於一些脾性不好,時常生氣發脾氣者,當時的血壓是會偏高,但並非持續性,因此也不是主要因素。
●高血壓會造成甚麼風險?致命率高嗎?
答:主要是對身體血管造成影響,若長期在高血壓的狀況下,會使血管內膜功能衰退,繼而較輕易讓血液裡的膽固醇累積在血管壁並沈澱,促使血管硬化或粥樣化。
至於會有甚麼併發症,則要看硬化的血管發生在身體哪個部份。如果在腦部就會造成中風幾率高;如果發生在心臟就會造成冠狀動脈阻塞的可能;若發生在腎臟,就會造成腎功能衰退,甚至腎衰竭而要長期洗腎。
血壓過高也會造成大動脈血管壁破裂、嚴重出血或失血過多還會致命。它也會造成心肌肥大,使心肌衰竭。
一般較常見是發生在腦部和心臟。致命率方面,若是發生在腦部,屬於溢血性中風,致命率就頗高;心臟病發作的致命率是10到 20巴仙。
高血壓對器官的影響不單單是看有多高,也要看有多長時間,一般超過五年十年就算長了。假設血壓是 160/95,屬於高卻不會太高 ,但如果10多年來都是維持這樣的指數,得到併發症的可能性就較高;但如果患高血壓的時間很短,可是血壓指數卻高到220/120,也會得到類似病變。
●既然高血壓沒有徵兆可循,一般人要如何得知本身是否高血壓患者?甚麼情形下才要去看醫生?
答:血壓要通過血壓計來檢驗才能知道,它不能通過驗血,也沒有症狀,因此務必時不時去驗一下血壓。偶有發燒感冒看診時,可以要求醫生順便檢一下血壓;或去西藥房買藥品時,也可利用這機會要求檢驗一下。
血壓並不需要每天驗,如果一般血壓指數都正常,也不必買一架血壓計在家,除非有高血壓的問題,才建議買一架可供隨時測量。
最好一察覺有高血壓的可能性就去看醫生,除了能斷定有沒有高血壓之外,醫生還會做一些其他檢查,看看是否已經有了高血壓帶來的併發症。
●一旦患了高血壓就一定要吃藥?能不能以飲食或運動來取代?
答:醫生在為一名高血壓患者開藥前,是先取決於該血壓有多高?是否已造成器官的問題?
如果第一次得悉患了高血壓,卻原來已導至了其他健康問題,例如已造成心臟肥大等等,就會即刻開藥讓血壓降低;如果患者的血壓偏高一點,可是心臟腎器都屬健康的,就會給他多一些時間來通過飲食或運動的改善來把血壓降低。
但是如果過了半年或一年都沒辦法把血壓控制到140/90以下,就要開始讓病患服藥了。
●是否一輩子都要吃藥?能不能根治?或吃藥把血壓下降到安全水平之後就可以棄藥而改用飲食控制?
答:若病患在飲食與運動盡量改善了都沒辦法把血壓降低,就只有一輩子都靠藥物來控制。
有少過10巴仙是可以根治的,例如是由腫瘤產生荷爾蒙使血壓過高,把腫瘤切除,血壓就回復平常,但其餘90巴仙可能是基因或生活習慣造成的,一旦確症就沒辦法根治,只能長期服藥來把血壓降低。
起初在病患處於高血壓的邊界線時,我們一般是先讓患者從運動和飲食下手,若不能改善再來服藥。若之前都沒辦法通過飲食運動降低血壓,不可能服藥過後反而能靠飲食及運動改善。但是患者在服藥期間也要經常運動及改善飲食習慣,才不至使它惡化。
●治療方面是否只能靠藥物?病患有服藥就不會有併發症的問題?
答:治療方面主要都是靠降壓藥物。數年前歐美國家曾提倡一項試驗性的新技術,即是在腎臟放置導管,以電流進行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初期做了手術後,病患的血壓有明顯下降,但接下來做了幾個臨床試驗,發覺效果並不甚理想,因此就恢復以藥物來控制。
很多人有錯誤觀念,認為吃著藥就沒問題,也沒有定時去檢查,不知該藥物的份量是否還適合其時的情況,因為隨著年紀增長, 血壓會增高,若有定時檢查,醫生就會把藥物的份量調高,或調配別的藥來作更好的控制。
降壓藥物也分有很多種,並不鼓勵病患自行到西藥房購買服食,一定要通過醫生,醫生會以患者的健康狀況以及有沒有其他疾病的情況下來配藥。
每個人對藥的反應不同,有些有副作用,因此初期都要花些時間來找出對病人最適合的藥 ,也要花時間來把份量調好。但即使藥物與份量對,也不能一直吃同樣的藥而不去做檢查。如果相當穩定,半年去檢查一次就行了。
●高血壓有甚麼禁忌?要如何避免惡化?
答:在飲食習慣上要多加控制,避免鹽份的攝取。少盬份並不是少用鹽就夠,很多食物含鹽量相當高,如比說醬油,一匙的醬油已有一千毫克的鹽份在內。此外,茄汁醬和各種醬料、乳酪、加工的肉類食品等,含鹽量也相當高。
除了避免鹹的東西,也要禁煙酒,多吃蔬菜水果,維持正常體重,最好每天進行半小時有氧運動 ,要定時服藥,也要定時作檢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