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3年11月1日

膝關節治療新觀點

人一旦到了相當年紀,就會面對膝關節的問題,輕至稍為站立或走動都感疼痛,重至變型且難以起立和行動。

一般上,膝關節的問題歸納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意外受傷、運動傷害、軟骨破裂、韌帶拉傷、肌腱炎等等,患者以年輕人為主;第二類是不知原因的疼痛,且佔了90%左右。一般以中、高齡為主,通常去照X光檢查病因時,都會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

相關研究也非常多,根據流行病學統計發現,通常造成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因素和年齡不無關係。而且年紀越大就越有問題。據調查顯示,40歲以上者,有半數面對膝蓋疼痛的問題。65歲以上者,有20-25%的人患有退化性膝關節炎問題。

除了年齡,性別也是其中的關鍵,當中以女性為多,西方社會是2:1,東方社會則是3:1。此外,勞動的人也是高危群,勞動愈多者就愈容易發生。其餘也包括體重,體型愈大則愈容易患上。

當全世界都認為這些膝關節炎是隨著年紀老邁而造成的退化性或老化性問題,即每個人一踏入老年都逃避不了會面對的情況時,卻有一名膝關節權威研究出:這並非是退化性問題,而是一種疾病!的新觀點。他就是台灣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呂紹睿醫師。

呂醫師不僅研究出造成膝關節問題的病因,還研創出一套護膝的方法,免除很多人要置換人工關節的命運,也挽救了無數膝闗節炎病人免於成為殘障。

他在台灣被稱為最難掛號的醫師,據知他每個月的門診只限500人,每月只能為50名病患開刀,病患一般都得排上整年才能獲得手術治療。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造成膝關節炎的新觀點以及讓更多人懂得保護膝蓋,呂紹睿醫師已在國際期刊發表了16篇相關論文,並到各國演說分享,如今已有不少人受惠。

日前他也前來大馬進行兩場分享會,讓大家了解骨性膝關節炎並非退化而是可以治好的,並教導大家自己的膝蓋如何自己救治。

談及對膝關節病變的觀點,呂醫師說:我和團隊們有一個重大發現,這個發現,把以前認為造成膝關節炎是基於退化的原因推翻了!醫學界向來都認為是年老退化造成膝關節病變,但其實並非如此,膝關節病變的始作俑者是源自內側皺襞的磨損!

他指出,內側皺襞藏在膝關節內側,是每個人都有的關節囊皺褶,一般在胚胎期第三個月關節形成時,就會在膝關節內遺留下來這個皺褶(就像衣服的皺褶一樣)

內側皺襞在初生或年輕時非常薄,就像雞蛋殼內的那層薄膜,是半透明且很軟的一個構造。由於它夾在軟骨之間,如果膝關節活動過度,彎曲太多、彎得太快或太久,就會造成這個構造一直被夾被磨擦,日久就會發炎。重複的發炎就愈來愈纖維化以及愈發增厚。最重要的是,它發炎時還會釋放一些化學物質,比如細胞的酵素,這些酵素會腐蝕旁邊的軟骨而使軟骨受損。

當出現疼痛等現象而去照X光片時,通常看到軟骨被破壞了就會認為是退化及老化的問題。事實上不是,軟骨是被內側皺襞的反復磨擦現象破壞的,除了物理上的磨擦,還加上化學的腐蝕。這就是造成軟骨被破壞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絕非退化造成。

呂醫師指出,這個皺襞如同闌尾,都是發育過程遺留下來的無用物,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會有,而且大小不一。若家庭或工作環境需要經常彎曲膝蓋來勞作的就較容易發生。

我在大約30年前就發現這個原因,並認為這是一個很值得深入探討的病因。為了要証實,我和團隊經過20多年的研究,並發表了16篇國際論文來証實我的理論,同時在不斷的為患者治療上獲得証實,很多變型的膝蓋都是基於這個原因造成而非退化!

與此同時,我也發現軟骨是可以自行再生的。舉個例子,假設我們手上戴著一個太緊的手錶,當和皮膚頻密接觸磨擦得多了,皮膚就會被磨損。只要把手錶放鬆,處理掉磨破的地方,它自己也會修復;皺襞就像是在膝蓋裡面戴得太緊的手錶,或假設成有一個橡皮筋緊緊綁著。因此我們在年輕時的活動就要多注意,要小心不讓它磨擦得太厲害,就可以預防病變了。

至於已經發生的,即軟骨已被磨損,只要早期發現並開刀把問題除掉,同時也靠自己保健減少磨擦、減少彎曲的速度,那些遭輕微磨損的軟骨還是會重新生長。所以我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並非老化,而是一種長期被忽略的疾病,是有機會治癒的!

當然,最重要是能夠提早預防,不要等到已破壞得嚴重變型才來開刀。

*治療篇

呂紹睿醫師歷年來教育了很多民眾如何護膝,並提出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

既然認為膝關節炎不是退化而是一種疾病──內側磨擦症候群,就能有預防的方式。膝關節病變有4個階段,即醞釀期、臨床前期、臨床期和殘障期。一般病人有了症狀才去找醫生,通常已去到第3階段,即是臨床期,其實在前面的兩個階段都可作預防。

他解說,醞釀期是指年輕時使用膝蓋過度,而且彎得太多太快;臨床前期是還沒有症狀,但裡面的軟骨已開始破壞。一般來到第3個階段的臨床期即是已有症狀了,這時得用關節鏡去看看退化的程度。若再繼續惡化下去,膝蓋就會變型了,因此必須在變型嚴重前發現並治療。

針對治療,呂醫師也設計了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採用關節鏡(就像內窺鏡)進入膝蓋裡頭檢視軟骨破壞的情況,移除關節內不正常的摩擦現象、清除發炎組織、微調軟骨間鬆緊度,以減輕關節內壓力,讓軟骨有良好的環境修復和再生。

當開刀過後,病人若能堅持復健,膝蓋就能被挽救,軟骨不會繼續被破壞之餘還能自己修復。如果加上幹細胞治療,就能使軟骨修復得更快。

但若是膝蓋已嚴重變型,就得矯正骨頭,或在裡面置放人工關節。呂醫師指出,即使已到了殘障期,需要矯正骨頭或置換人工關節,他們也會把內側磨擦現象清除掉,如此一來,在換了人工關節後,成功率就更高。

現在很多人即使換了人工關節還是會疼痛不舒服,那是因為磨擦現象沒有順便清除掉。根據統計,有30%換了人工關節後的患者並不滿意。我們的方法是順便把內側磨擦現象清除,那就能大大提升療效,也沒有疼痛緊繃的感覺,病人的滿意度達99%

膝關節病變是否能逆轉?

呂醫師表示,他的16篇論文中,當中兩篇專門報導長期追蹤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後的結果,發現80%的軟骨會停止被破壞甚至會好轉,20%則會繼續惡化,需要矯正或要換人工關節。

我們經過探究發現有兩個原因,一是病人拖了太久,已經破壞得太嚴重才來進行手術。因為現代骨科醫界都主張吃藥打針,注射潤滑保護製劑比如玻尿酸,或是進行血小板濃縮製劑(PRP)去減輕症狀,讓病人拖延到膝蓋變型了再去換關節。因此如今我們研究到,只要膝蓋變型超過7度就得開刀,不然就會繼續惡化至難以挽救。

第二個原因是,病人開完刀後沒有按照我們教的方式認真做復健。其實開刀是把關節放鬆,傷口大概在術後兩三個月左右會開始結疤,病人若在這個階段沒有按照我們教導的方法好好復健,膝關節就會再度慢慢變緊,甚至比開刀前更緊繃,軟骨也無法再生了。

為了提升醫治病人的成功率,我們最新的醫療建議採用幹細胞治療,幹細胞療法和我們的手術非常配合,因為當我們在進行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時,就可以順便抽取脂肪而不必另行開刀。過後再從脂肪分離出幹細胞並培養,在手術大概兩三個月後再把幹細胞注射回去關節,就能大大提升軟骨再生的功效,如果這個方法盛行,相信日後就能挽救更多膝關節,減少換人工關節的機會了。

*護膝篇

呂紹睿醫師也研創出一套護膝方法,即是“3 + 3智慧護膝保健

*第一個3是指生活3原則:即是1.膝蓋要少彎、2.不要彎太快、3.不要彎太久。

減少膝蓋彎曲的行為,不要經常爬樓梯。若真的非彎不可時,就慢慢彎,彎下去的動作不要太快。最後則是不要彎太久以減少磨擦,即使坐久也不行,會傷關節,必須每坐半小時就起來動一動,或伸伸膝蓋。

*第二個3即是護膝3運動:1.直抬腿、2.抱膝、3.壓膝。

1.直抬腿的動作是坐在椅上,抬起一根大腿直直平伸出去,數至10慢慢放下,再到另一側。可重復做10次以鍛練肌力。關節周圍的肌力很重要,有助控制膝蓋緩慢的彎曲。

2.坐在椅上,抬起一根腿,以腳跟擱在椅子前方,雙手抱膝,手環繞在小腿下方接近踝關節部位,腿和身體貼緊。輪流重複進行。

3.坐在椅上,把腳伸直搭在另一張椅子,手放在膝蓋上方輕輕慢慢的施壓,以助放鬆膝蓋。

養成習慣鍛練膝蓋的肌力,並增加靈活度,減少靜態壓力,就是基本的膝蓋保健方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