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5年10月20日

失智症

每年 9 21 日是“世界失智症日”,提醒世人关注这项随着人口老化日益严重的健康议题。根据统计,2020 年全球已有约55百万名至57百万名患者,每年新增个案约1千万宗;到了 2050 年,患者人数更可能突破一亿。换言之,失智症已不再只是某些家庭的困境,而是全人类即将面对的重大挑战。

神经科专科顾问医生史杰平指出,失智症(又称痴呆症,Dementia)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组综合症候群,核心特征是认知功能的渐进式退化,包括记忆、语言、专注力、执行能力以及视觉空间感等。这些能力的衰退不仅会干扰日常生活,更逐步侵蚀患者的自理能力与社交互动,对个人、家庭与社会造成长远冲击。

然而,失智症并不能简单视为自然老化带来的现象,比如说“健忘”,一般的健忘往往在提示下仍能回想起来,也不会影响日常生活;但失智症患者却可能反覆提问、迷失方向,甚至在理财、用药或料理日常事务上逐渐失去独立性。正因如此,医疗与社会支持的介入非常重要。透过医生的专业观点与临床经验,让我们能更全面理解失智症的成因、预防策略与照护重点。

*失智症的种类与因素

史杰平医生指出,失智症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种临床上的综合症候群,其背后可能来自不同病因。常见的类型包括:

*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最常见的失智症。其病理特征是大脑出现 β-淀粉样蛋白沉积与 tau 蛋白缠结,导致神经细胞逐渐死亡,引发记忆与认知退化。

*血管性失智(Vascular dementia):与脑血管问题有关,例如中风、脑部缺血或出血,会破坏脑部功能,进而影响思考与记忆。

*路易体失智(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患者常出现视觉幻觉,注意力时好时坏,并伴随帕金森氏症般的动作僵硬或颤抖。

*额颞叶退化(Frontotemporal dementia):多见于 45 65 岁的中年族群。患者常出现行为与个性改变,例如变得冲动、失去同理心或出现语言障碍。

*混合型失智(Mixed dementia):在高龄患者中十分常见,通常同时存在阿兹海默症与血管性病变。

史医生提醒,像甲状腺功能低下、维生素 B12 缺乏、药物副作用、忧郁症或正常压脑积水等,都可能造成类似失智的症状。若能及早发现与治疗,有些患者的认知功能仍可改善。

高风险族群方面,年龄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65 岁以上约有 5% 8% 85 岁以上,比例会攀升 20% 40%。然而他提醒,除了高龄之外,还有许多生活习惯与健康状态也会深刻影响大脑:

*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肥胖、吸烟等,中年时若未控制,往往成为日后的隐忧。

*教育程度与认知储备:大脑的认知功能可比作鱼缸里的水,教育与学习经验愈多,水位就愈高,即使逐渐流失,也能支撑较长时间。反之,储备不足的人,一旦退化,症状往往来得更快更明显。

*遗传与家族史:某些基因突变会导致早发型阿兹海默症,而带有 APOE4 基因的人,晚发型阿兹海默症的风险更高。

*头部外伤:尤其是中度或重度损伤,会增加日后的失智风险。

*其他健康因素:近年研究指出,听力损失、长期压力、忧郁症、睡眠呼吸中止症等也与失智有关;此外,唐氏症患者在中年后也更容易出现阿兹海默症。

 *失智症的症状与进程

失智症的病程可分为轻度、中度与重度,但不同病因与个体差异会影响进展速度。整体来说,症状会由轻微的记忆衰退逐步恶化到全面失能,并伴随高健康与生命风险。

※警讯:

-近期记忆力下降:忘记刚发生的事,一再重复提问,但对数十年前往事仍清晰。

-定向感受损:容易忘记日期、时间,甚至在熟悉的地方迷路。

-语言障碍:找词困难,表达与理解力下降,写字不再流畅。

-执行与判断困难:理财、缴费、使用交通工具出现问题;在个人卫生、穿着或金钱使用上出现不当行为。

-情绪与人格改变:逐渐冷漠退缩,或变得焦躁、忧郁,甚至出现幻觉。

※病程进展:

*轻度(早期): 记忆力衰退、语言与计划力下降,处理复杂任务容易出错,但仍能完成洗澡、穿衣等基本日常生活。

*中度(中期): 记忆障碍加重,语言与理解力持续退化,判断力下降。常伴随激动、易怒、妄想或日夜颠倒。患者逐渐需要协助与监督,包括服药、保持卫生与穿着得体。

*重度(晚期): 认知全面受损,无法辨认亲友,语言能力几近消失。患者完全依赖照护,无法独立进食、如厕或穿衣。常见严重并发症如吞咽困难、褥疮、反覆感染、血栓或跌倒骨折,可能引发肺炎、败血症等致命问题。

整体而言,失智症的病程可能持续数年至十多年,随着症状恶化与并发症出现,患者不仅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也面临逐步升高的健康与生命风险。

*诊断与治疗

失智症不能单靠验血或影像检查就能直接确诊,主要依靠临床评估再配合辅助检查。

史杰平表示,一般会先透过完整病史了解发病方式、进展速度、症状表现与药物使用,并参考家属或照护者提供的生活细节。接着进行神经系统与精神状态检查,同时评估情绪状况。

在认知功能方面,常用的方式包括MMSE(简短精神状态检查)以及MoC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以快速了解整体认知。同时也会透过功能性测试,观察患者是否能完成日常活动如进食、穿衣、洗澡、如厕,以及使用手机、处理金钱或烹饪等,以帮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另外也会透过验血及检测来排除可逆性原因,例如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维生素 B12 与叶酸缺乏。最后也会采用 CT MRI来协助判断是否有脑部萎缩、中风、出血或正常压脑积水病变等。

他指出,目前失智症仍无法百分百根治,但针对早期或中期病人,已有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可协助控制病情。药物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或稳定患者的记忆、认知、理解与语言能力,也能减缓功能与行为退化,长期使用对部分患者具有帮助。

非药物治疗则包括物理治疗、认知训练、心理社交活动,以及针对生活环境与行为的管理,这些方法都有助于维持功能与提升生活品质。因此,早期诊断与积极处理危险因子至关重要。

他亦不反对中医的针灸推拿在临床上可作为辅助性物理治疗。对于久卧或行动力下降的中重度患者,适度的推拿与针灸或许有助于改善肌肉僵硬与萎缩,间接提升活动能力。

*预防及减缓方法

生活习惯的调整,是目前公认可降低失智风险及延缓退化的关键。首要是控制心血管危险因子,包括三高以及戒烟,因为这些问题与脑部健康息息相关。

规律运动同样重要。建议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搭配阻力训练。持续运动不仅能促进心血管健康,也有助于延缓脑部退化。

饮食方面,应避免精制糖与加工食品,选择天然或少经处理的食材。地中海饮食模式被认为对大脑具保护作用,强调多摄取蔬果、全谷、鱼类、坚果与橄榄油,有助维持认知功能。

良好的睡眠同样关键,深度睡眠有助于清除脑内代谢废物,降低退化风险。若有睡眠呼吸中止或失眠等问题,应及早处理。听力保健亦值得重视,及早配戴助听器能有效减少认知下降。

除了照顾身体,脑力与社交刺激亦不可或缺。持续阅读、学习新技能、参与社交与智力游戏(如回忆老照片、听音乐或唱歌、玩拼图或字谜等简单的游戏、从事编织或绘画等创造性的爱好),让脑部在退化时仍保有缓冲。

此外,预防头部外伤也很重要。从事高风险工作或运动时应做好防护,长者则需防跌倒,以免脑部受伤进一步加速退化。

近年有学者将阿兹海默症比喻为“第三型糖尿病”,强调大脑胰岛素讯号失常与神经退化的关联。史杰平医生指出,这并非正式病名,而是一种形象化说法。

“研究显示,大脑的胰岛素抗性与阿兹海默症病理相关,虽然这并非唯一或直接的致病原因,然而这个概念提醒我们,新陈代谢与大脑健康密切相关。事实上,第二型糖尿病确实会提高失智风险,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损害脑血管与微循环加速退化。因此,积极治疗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并同时改善三高与吸烟等心血管因子,不仅是照顾身体,更是守护大脑的重要方法。”

*照护者的角色

失智症的照护并不仅依赖药物与医疗,家属与照顾者的参与同样关键。若能在早期做好准备,往往能显着改善患者与家庭的生活品质。

史杰平建议家属在初期就应尽快认识失智症,了解病程与常见问题,并学习基本应对方法。日常生活上,可透过简化活动、建立规律、张贴提示标签来减少混乱感。沟通则应以简单短句、放慢语速并保持眼神交流为主。

许多症状恶化其实源于外在因素,例如疲劳、饥饿、噪音、便秘或疼痛。这些情况应先以环境与行为调整改善,而非急于依赖药物。

照顾者也要照顾好自己。长期照护容易造成疲惫与情绪问题,家属应确保足够休息、饮食与运动,并适时寻求支援,如日间托管或疗养院服务,也要建立家庭分工、善用社工或社区资源,以免过度负荷。

医生也提醒,随着病程推进,应及早完成法律与财务规划,包括监护、医疗代理、财务授权与遗嘱等,避免日后争议。

**失智症不只是医疗挑战,更是家庭与社会共同面对的课题。与其执着于认知测验的分数变化,不如着眼于延缓功能丧失、减少并发症,并在有限的病程中守护安稳与尊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