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6年4月12日

登革熱(蚊症)


曾在網上看到一則令人無奈又好笑的貼文:「如今我們活在一個幾乎人人都曾罹患骨痛熱症(登革熱)和曾經遭遇搶劫的年代!」雖說有些許誇張,但可見登革熱在大馬肆虐確實普遍到不再算是新聞了!

登革熱病例與死亡人數大幅度攀升的情況非常駭人。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也顯示,全球登革熱的致命率可達2.5%。

登革熱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可對治,疫苗也還在研發中。在未成為下一個目標之前,我們不妨對登革熱了解多一點,一旦「命中」,也能有心理準備。以下是感染科醫生陳連發提供的相關資訊。


●蚊症、骨痛熱症、登革熱都是同一種病症?一共有多少種類?

答:這些名稱都是指同一種病症。「登革熱」是從英文學名Dengue音譯而來,這是比較準確的稱呼。在我國,這病症一般通稱「骨痛熱症」。由於是經蚊子傳播,因此一般民眾也籠統的叫做「蚊症」。「蚊症」這一稱呼容易造成混淆,因為經由蚊蟲傳播的疾病涵蓋更廣,包括日本腦炎、瘧疾等等,不只是登革熱。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疾病,過去主要劃分為兩大類,即骨痛熱症/登革熱(Dengue Fever)和骨痛溢血熱症/登革溢血熱(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根據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出的指南,這疾病被重新規範為登革(Dengue)和危重型登革(Severe Dengue),其中登革又細分為有警示的登革和無警示的登革(Dengue with or without warning signs)。

造成感染的登革病毒共有4種血清型:登1型、登2型、登3型和登4型(即DEN-1、DEN-2、DEN-3、DEN-4。)

在2007年,醫藥研究人員在砂拉越收集到的血清樣本中發現一例新型登革病毒(名為DEN-5),引起各方關注。雖然到目前為止國內尚未發現第二例DEN-5感染個案,但是醫學界對可能面對潛在危機有所警戒,因為大家對DEN-5還不熟悉,一旦DEN-5肆虐,治療和研發疫苗的情況也許會變得更複雜。


●為何登革熱會致命?患者康復後,是否就會免疫?

答:此病症的致命因素主要是由於血漿滲漏(Plasma leakage)而導致類似「脫水」的現象和休克(shock)。更準確的說法,這種「脫水」其實是血漿滲漏到體內的第三空間(Third space)造成血容量減少(Hypovolemia)的現象,跟一般腹瀉或嘔吐造成體液流失體外導致的脫水有本質上的分別。

在發病的關鍵期,若「脫水」嚴重的話,就要為患者打點滴。在施打點滴的過程當中,也必須小心斟酌,若不足會造成患者休克,而後引發器官衰竭,體腔溢血和死亡;過多又造成患者體內的第三空間(例如胸膜腔(Pleural space)和腹膜腔(Peritoneal space)等臟器)積水過度而引發呼吸窘迫(Respiratory distress) 等一系列併發症。

近年來,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造成嚴重登革的現象日漸引起醫學界的關註。激素風暴的產生是由於免疫系統因為登革病毒的感染而被過度激活(Immune activation),容易引發身體各個器官過度發炎進而導致功能衰竭,造成死亡。

感染上任何一種類型的登革病毒的人士痊癒之後,只會產生針對那一型病毒的抗體和免疫力,對於其他類型的登革病毒則沒有免疫力。因此,感染了一次登革仍然面對感染其他3種類型的登革病毒的風險。而第二次感染登革病毒的人士,一般則有更高的染患危重型登革的風險。


●登革熱如何傳染?會通過人傳人傳播嗎?被黑斑蚊叮到就一定會患病嗎?

答:這種傳染病,是由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與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這兩種常見的黑斑蚊傳播。 黑斑蚊叮咬登革感染者後,便成為「病媒蚊」,一旦「病媒蚊」再去叮咬其他人,就可能因此造成傳染。不是病媒蚊的黑斑蚊並不會造成傳染。

遭受病媒蚊叮咬之後,一般人會在3到10天潛伏期後發病。正在發高燒的發病者,因為血液裏含有高量的病毒載量,所以具有傳染病毒的能力,但是需要通過黑斑蚊來傳播,並不會直接通過人傳人傳播。

但是,也並非每個被病媒蚊叮咬的人都會發病,如果過去曾經被同一型的登革病毒感染的話就會有免疫力,又或者因為個人免疫系統良好而得以抵禦病毒的人士也不會發病。


●登革熱的症狀是甚麼?怎樣的情形下才必須看醫生?若不治療會如何?

答:登革熱的症狀包括發燒、皮膚出疹、四肢痠痛、肌肉疼痛、前額頭痛、後眼窩痛、腹痛、背痛、骨頭痛、嘔吐、腹瀉和眩暈等。

危重型登革熱一般都會出現危險警示(Warning signs):
a.嚴重或持續性嘔吐
b.嚴重或持續性肚子痛
c.流血(牙齦出血、便血、嘔血、腸胃出血、不尋常女性經血)
d.眩暈、抽搐(發羊吊)或意識迷糊
e.尿量減少和變濃黃以至無尿
f.血小板(Platelet count)急速下降的同時血濃度(Haematocrit/Packed cell volume)急速上升

以上所列的種種大都意味著感染者或已出現血漿滲漏,血容量減少的嚴重現象,必須立即入院就醫。

如果不立即治療或延遲就醫,病情會迅速惡化,最終出現休克(Shock),器官衰竭和溢血等併發症,使治療變得更複雜,也有更高的死亡風險。


●西醫一般是如何治療登革熱?

答:醫生一般會根據病情的發展提供「支持性療法」(Supportive therapy)。世界衛生組織各別在2009年及2012年因應所需更新出版了登革熱的治療指南,為醫藥人員提供一個比較完善的治療方案。該治療指南是根據登革熱病情的逐一進展和變化提供詳細的處理方案。

首先,醫藥人員需要清楚了解掌握登革熱的發病過程,在診斷病情的時候要了解患者是處在發病的什麽階段? 有沒有出現危險警示?有沒有出現血漿滲漏,血容量減少的現象?有沒有溢血?有沒有其他併發症等等?

登革熱的發病過程一般共分為3期,即發熱期、關鍵期和復原期。

在發熱期,醫生會開出退燒藥來降低體溫、鼓勵多飲水和多補充流質,多休息,不建議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來緩解病人肌肉和骨頭的疼痛,因為非類固醇消炎藥物會增加患者胃部發炎、潰瘍或流血的風險。

來到關鍵期,便要關注血漿滲漏的問題,因為過多的血漿滲漏會造成血容量下降,嚴重的話會導致休克,進而損害各個器官的功能,包括肝臟、腎臟等,患者的意識也可能因此變得迷糊。這時患者都需要打點滴,醫生必須根據患者的情況適度的施打點滴的容量。

到了復原期,血漿滲漏的現象一般會停止,白血球和血小板會逐一回升,血濃度會恢復過來,身體的機能會開始復原。如果之前有打點滴的話,這時候就應該減少或停止點滴,否則持續大量的打點滴只會造成體腔過度積水而引發呼吸窘迫(Respiratory distress)等併發症。

此外,有小部分的患者在關鍵期或復原期因為免疫系統受到過度激活,而會面對激素風暴的風險。這時就要特別注意肝臟和其他器官可能嚴重發炎受損衰竭所引發的種種問題。

大馬有足夠的醫療條件來治療登革熱,主要的挑戰在於醫藥人員如何及時診斷感染,如何正確判斷哪些是高風險群,以及如何及時準確的診斷哪些感染者出現了危險警示,需要及時入院接受更深切的治療。

因為登革熱的臨床症狀跟許多其他的感染病類似,所以一般感染者必須通過血液檢驗才能確診。

發病期間,病人必須確保本身能够攝取足夠的水份,這可以通過觀察本身能否排出足夠的尿液而得知。一個人假如無法在至少每隔4至6小時內排尿,又或者尿量明顯減少,尿色呈濃黃(茶色),這就表示那人的水份攝取並不足夠,他也可能出現血漿滲漏的情況而所攝取的水份並不足以應付身體的病變。


●是否能配合民間療法?例如吃田雞煲苦瓜、木瓜葉汁之類?

答:因為沒有經過醫學嚴格驗證,我們無法確定偏方或民間療法對身體的作用/副作用。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一些患者服食偏方後,不僅無法讓血小板指數回升,反而造成免疫系統被過度激活,出現嚴重的激素風暴的現象,損害和破壞身體各個器官,導致生命危險。

重點是,普羅大衆,甚至是一些醫師,對治療登革熱都有錯誤的觀念,誤以为登革熱病情的悪化或好轉維繫於血小板,孰不知血漿滲漏和激素風暴才是危重登革熱的關鍵。事實上,任何提升血小板的療方和努力,即使是輸入血小板,都只是徒然,并不會改善登革熱病情。所以任何宣稱可以提升血小板而治癒登革熱的偏方或療法都是沒有根據的。

此外,也有些病人因為難以忍受發高燒、骨頭和肌肉疼痛,要求服食藥效強大的非類固醇類消炎藥,這些也會帶來潛在副作用,可能會造成胃壁損傷、發炎、潰瘍或流血。

另外,感染者必須了解,患了登革熱想盡速復原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感染者一般都需要經歷如前所述的三個發病階段,這是登革病毒入侵人體之後,免疫系統處理這個病變的過程所需要的一定時間。换句話說,從發病到復原,感染者的身體需要一定的時間来處理。


●甚麼人比較容易染上登革熱?誰是感染危重型登革熱的高危群?

答:體溫高、排汗量多以及運動量大的人比較容易招惹蚊子。尤其是孕婦和排卵期的女性,那是由於她們的體溫高,皮膚表面的揮發性物質多,同時也和性激素分泌水平高有關係。

至於排汗量多者,由於排出的汗液會使體表的乳酸值變高,對蚊子產生誘惑力。而運動量大的人,在運動後呼吸加速,呼出很多二氧化碳,蚊子對二氧化碳較敏感,因此也會造成吸引力。

糖尿病患者、心臟衰竭者、腎臟功能不好的人士,以及慢性疾病患者,都是感染危重型登革熱的高危群,因為他們都容易在出現血漿滲漏的時候面對嚴重的併發症,也同時容易受細菌感染;一旦出現雙重感染(登革病毒+細菌),已經嚴重的病情會更加複雜和快速惡化,治療也更棘手,死亡率更高。


●如何預防登革熱?

答:氣候變化和城市化發展,是疫情惡化的主因,尤其近年物業發展蓬勃,建築工地劇增,再加上越來越多的空置房屋或廢置單位,沒人照顧管理,以及骯髒的社區環境,為蚊蟲製造更多繁殖的溫床。因此大家必需自動自發做好清潔衛生的工作,包括個人與居住環境方面要照顧乾淨,也盡量在窗戶設蚊紗,同時亦減少在清晨與傍晚,黑斑蚊叮咬的高峰時段到蚊子經常出沒的地方。

由於黑斑蚊需要在有水的地方才可繁殖,因此也必需時常檢查和清除積水容器。包括花瓶、花盆底盤、 水桶、陶甕、水泥槽、廢棄的輪胎,尤其是未完工的建築物、停滯不流的水以及各種有可能積水的空間。只要有系統的在居家環境周圍例行視察清理容易積水的地方和容器,就能減少黑斑蚊滋生,也相對降低感染登革的風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