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防治麻風病日(World Leprosy Day)
日期:每年一月份最後一個星期天
創立:1953年由法國慈善家佛樂豪律師(Raoul Follereau)發起
目的:希望普及麻風病的知識,消除人們對麻風病患的誤解、恐懼和歧視
早年提到「麻風病」即令人聞之色變,病患更被當怪物看待,人人都視如瘟疫,也不敢與之接觸,深怕靠近一些都會被傳染。
麻風病是世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世界三大文明古國即中國、印度和埃及的醫書皆有記載,痲風病會侵犯皮膚、神經和黏膜。包括令皮膚產生斑疹,患處失去感覺,潰爛,眉毛脫落,鼻子變形,臉部長結節(小肉瘤),手指腳趾斷落等等,使患者有著恐怖的外貌。
古代視麻風病是骯髒又可怕的疾病,也認為它具有高度傳染性和無藥可治。一旦染病,不但被親友捨棄,還會被社會隔離放逐。它也遭宗教排斥。在基督教,麻風病被視為「天
譴病」,意指犯了罪被上帝懲罰,又或是墮落的象徵;在佛教和印度教,麻風病是「業障病」,是做了壞事的因果報應。
縱然在我國,於半個世紀前,由於對麻風病的誤解加上民智未啟,人們對麻風病人如敬鬼神。因此當病患得知長麻風時,打擊非常重大。人人害怕接近,他們更需與社會隔離,連家人也承受外來的巨大壓力。這對他們來說猶如世界末日。
其實麻風病早已有藥可治,而且傳染力並不高,也不會遺傳給下一代。唯世俗眼光依然使麻風病患生活在不安與受歧視的氛圍裡。
在1953年,法國慈善家佛樂豪律師把每年1月的最後1個星期日定為「世界麻風節」,讓世人知道麻風病是能療癒的。而後,世界衛生組織也確立,這一天亦被改為「世界防治麻風病日」。如今全世界超過150個國家都在這一天展開各種相關活動,目的是希望引起關注,獲得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來協助麻風病人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難,同時也希望普及麻風病的知識,消除人們對麻風病患的誤解和歧視。
*麻風病簡介
麻風病雖是一種傳染病,但在我國卻屬於皮膚科的醫療範疇。如今配合「麻風病日」的到來,特地邀請皮膚專科醫生莊沁純談述麻風病的相關資訊。
據悉,麻風病(Leprosy)又名癩病。乃由麻風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leprae)所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這種致病細菌是由挪威一位名為漢生(Gerhard Armauer Hansen)的內科醫生所發現,因此它亦被稱為漢生病或韓森氏病(Hansen's Disease)。
這些細菌會侵犯人體皮膚黏膜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
在我國的20世紀30年代,單在雪州雙溪毛糯麻風病院就收容了來自全國名地約3千名病患。1940年代,對治的抗生素問世了,麻風病逐漸受到控制。曾有一段時期還被世衛組織宣佈幾近絕跡。
然而近幾年來,麻風病又再「卷土重來」。莊沁純醫生指出,如今我國各政府醫院每年有 300-400新病例,但可能不止這個數據,因為有些患者並沒有尋求治療。至於麻風病死灰重燃的原因,其中一個可能是由外勞帶進。
她安慰說,唯不同的是,如今即使患麻風也不是甚麼問題,更不需被隔離,而且很容易被根治。
麻風病沒有遺傳基因,唯一傳染源是麻風病人。主要由呼吸道飛沫傳播(Respiratory droplets),即通過病人的涎沫和鼻涕感染。它的潛伏期可以很長,病發期也很慢,通常數年後才會被發現。
雖說麻風病是人傳人,但卻不容易傳染,即使和病患有親密接觸也不一定會感染,通常要經過長時期的接觸才有機會。因此即使丈夫患病,妻子也未必被傳感。其實當麻風病人接受治療時,服進了第一顆藥,就不會有傳染的能力了。
若本身免疫力強,幾率也相對低。一般來說,在人多及狹窄的環境下才比較容易傳播,例如數十人(如外勞)居住在狹窄的空間裡,幾率則較大。
*分類與症狀
麻風病主要影響的部位是皮膚和神經線,因此大多數患處都會感覺稍為麻木甚至全無感覺。
世界衛生組織把麻風病分為兩種類型,即少菌型(paucibacillary)與多菌型(multibacillary)。主要由皮膚感覺麻木的白色斑塊病變數量來區分,少於5個病變稱為少菌型,多於5個則是多菌型。通常少菌型患者的免疫系統比較好,多菌型的免疫系統則較差。
但在大馬,一般是透過皮膚抹片檢查(slit skin smear)來區分。並視抹片上的細菌多寡來判定屬於少菌型或多菌型,縱使身上斑塊只有一或兩個,都會通過皮膚抹片檢查,除非沒有相關儀器的醫院或診所,才會根據斑塊病變數目來區分類型和決定治療方案。
另外在臨床上又分為5級:
1.結核樣型(Tubrculoid Leprosy , TT)
這類患者的免疫能力很好。患上麻風的症狀通常是一個紅色的斑塊,旁邊會鼓起並感覺麻木。
2.界線類偏結核樣型(Boderline Tuberculoid Leprosy ,BT)
患者免疫力屬一般,症狀有點類似TT,除了一個紅色斑塊,在斑塊週圍還長有點點顆粒狀。
3.中間界線類(Boderline Lerosy , BB)
屬於少菌型與多菌型的中間界線,斑塊比前兩者較多。
4.界線類偏瘤型(Boderline Leprornatous Leprosy , BL)
斑塊很多,通常分佈較廣,左右軀體都有。
5.瘤型(Lepromatous Leprosy , LL)
這是最典型的麻風病,患者免疫能力最差,眉毛會脫落,臉上到處有小肉瘤,鼻子會坍塌變型,手腳四肢前端(指掌)會殘障,潰爛。
另外,還有一類屬未定類麻風(Indeterminate , I),各類麻風病的早期階段會出現一塊白的色斑,患處不會麻木,因此很多時候會被忽略。如果是麻風病人的家屬,則會被懷疑可能是初期麻風而最好接受檢查。
莊沁純指出,免疫能力較強的人,若患上麻風,大部份是屬於 TT型。但大馬人多數屬於 LL型。
*確診與治療
如何評斷自己或身邊人患上麻風病?莊沁純說,麻風病發一般會在身體上比較「冷」的部位,例如手肘、鼻子、眼睛及耳朵等。
如果身上忽然長出色斑(白斑或 紅斑),而且在斑塊上有局部麻木或感覺失缺,或有小肉瘤出現在臉上、耳朵、鼻子及眉毛就要注意。
另外還有3種麻風反應:第一種會發燒,紅色的斑塊會忽然腫脹,手指也會腫和痛;第二種是在手臂後部或腳腫起小小塊紅色斑,會疼痛,或會出現新的麻木部位;第三種通常是腳潰爛。這類反應在墨西哥比較常見,本地較少見,一年大概可見到一宗。
莊沁純說,有些人是由於有了上述麻風反應來尋求治療才得知患了麻風病。也有些人在治療期間產生 麻風反應。由於在治療時,病人體內的免疫能力在增進,所以也會產生這些反應。
一旦被懷疑就會通過萃取皮下組織進行化驗,若存在麻風桿菌即屬麻風病。
在治療方面一般都是服食抗生素,並依據不同病情以數種抗生素組合治療。少菌型通常只需服食6個月的藥物;多菌型需服食1年,若嚴重性的則需服藥兩年。過後每年都要回去復診。少菌型如TT需要5年復診期,多菌型如LL則是10年。每年皆到回醫院檢查以確保病菌完全消失。
其實麻風病是可以根治的,只是如果原先的容貌已殘缺或神經線已受損,是不能回復完好如初,只是病情可完全受控制。在康復後,如果被傳染還是有復發機會。
如今麻風病的治療方式只有吃藥一途,而且是免費的,並由世衛組織提供,只要確診是麻風病,就可以向 世衛申請免費藥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