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癲癇日(International Epilepsy Day, IED)
日期:每年二月份第二個星期一
創立:國際癲癇署(IBE)和國際抗癲癇聯盟(ILAE)在2015年發起
目的:制定戰略性的主張,以適當的立法來保證癲癇患者的人權,賦予癲癇患者應有的生活質量。使每位患者都應有平等的機會參與社會、享受生活。
癲癇病在古老的西方社會被當著邪靈附身。因為病發時,患者的眼白上翻、牙齒緊咬、嘴溢白沫、臉色發紫發黑、四肢伸直再不斷抽搐,非常駭人。由於病患是突發性發作且沒辦法制止,因而被認為邪靈上身。有者讓神職人員驅邪,當今在西方社會雖然癲癇為邪靈附身的說法已經少見,但對癲癇病患的歧視,仍然是很普遍的。
在古早的東方社會也沒差別,同樣被認為是遭天譴、被附身或瘋癲。由於病發時,患者口中會發出類似動物的叫聲,因此也被稱為發羊吊、羊癲風、豬癲、雞癲等等,並被視為羞恥的事。
近年來,醫學界對於病因的了解,已經有很大的進步。原來這是來自腦部的疾病,即腦細胞發生病變所表現出的現象。
在1997年開始,國際癲癇署(或稱國際癲癇病友會)、國際抗癲癇聯盟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發起了「全球抗癲癇運動」(Global
Campaign Against Epilepsy),讓人民關注癲癇病。直至2015年,在國際癲癇署和國際抗癲癇聯盟的聯合倡議下,把每年二月份第二個星期一定為國際癲癇日。
據悉目前全世界大概有6、7千萬的癲癇病患。每1千人中約有5人患上這種病,大馬3千萬人口中,可能有15萬人為這病所苦惱。而每30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一生中會有癲癇發作的可能。
早年癲癇病患都受到社會的歧視與偏見,近數十年來,由於醫學知識普遍化,加上各種相關組織和媒體的宣傳,終於使人們對癲癎有了正確的認識。很多發展中國家對癲癇病患存有的誤解與偏見也逐漸減少了。
如今在全球120多個國家都響應這個癲癇紀念日,目的是讓全世界的人們能進一步了解和面對癲癇。我國的癲癇病友會,也時常有舉辦相關展覽和講座,以讓更多人認識癲癇病的防治。
*癲癇病簡介
腦神經專科醫生拿督陳忠登博士是癲癇病專家,他指出,傳統社會對癲癇病有很多誤解,一般被視作中邪、感染病或瘋癲。在華人觀念裡,癲、癎都和瘋有關係,因而造成人們對癲癇的誤解和恥辱。癲癇病在亞洲很多地方皆有與動物相關的病名,例如豬癲、羊癲、雞癲……。此乃華人傳統醫學根據病人發作時發出的聲音來分類。但這些聲音及分類對現代醫學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今日醫學已確知癲癇是來自腦細胞的異常。腦是主管人體思想、運動和知覺的神經中樞。人類的腦部是由150億個細胞單位所組成。這些細胞各有不同功能,通過產生電流非常協調的來完成其主管全身的功用。
醫學術語把癲癇發作喻為「腦細胞陣發性的異常發電」。因而所謂的癲癇發作,即是指一部份腦神經因失去控制而反常的不斷發電。我們可將人腦比喻成龐大的交響樂團,各隊員根據樂譜以不同樂器遵照指示奏出美麗和譛的音樂。癲癇就如樂團中的一些隊員忽然不聽指示而自行亂奏,發出一些無意義的聲音,甚至影響了其他組員,使奏出的僅是沒韻律可言的吵雜聲。
至於癲癇病的因素,三份之一是遺傳基因,百份之廿是腦病如創傷,或腫瘤,約百分之四十是找不出病因。
遺傳性的癲癇病通常會在20歲以內病發。但即使有遺傳基因,也不一定每個成員都會患病。而近親結婚生下的小孩幾率則較高。
*分類與症狀
癲癇的臨床表現多樣化,一般根據發作情況被分為大發作、失神或小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局部性發作等等。
病患在發作前,有時會有一點預兆,即會產生幻覺,例如嗅到不好的味道或看到一些閃光。也有者會感覺肚子不舒服。這些前兆往往只有 一兩秒,發作時本身就失去意識了。
以下是各種症狀簡介:
*大發作(Grand Mal Seizure)
這是較為人熟知的癲癇症狀,又稱為全身性發作。在病發時,整個人會摔跌在地,有些患者還會發出尖銳叫聲。全身肌肉先強直,繼而作出陣攣性抽搐,眼白會向上翻,並會口吐白沫,一些病人還會大小便失禁。約5分鐘以內即停止並進入昏迷,大概半小時內就會完全甦醒。
*失神發作/小發作(Absence
Seizure/Petit Mal)
短暫的失神,忽然間安靜下來不能回應也不能理解,兩眼空洞,並無全身痙攣現象。每天可有多次發作。有時伴有節律性的眨眼、低頭或上肢抽動等動作。
*精神運動性發作(Psychomotor
Seizure)
意識模糊,有很多自主且不協調的動作,例如拉扯衣服、吮吸、咀嚼、尋找、奔跑、掙扎或說一些重復而無意義的話。這些舉動皆是無動機及沒有目標的。發作可持續一兩分鐘,患者過後對發作經過毫無記憶。
*局部性發作( Localized
Seizure)
病患的一邊口角、手指或足趾發作性抽動或感覺異常,可擴散至身體一側。
此外,有些疾病也會引起癲癇發作,例如血糖過高、腦炎、中風或腦創傷等等,這種情況屬於誘發性癲癇發作(Provoked
Seizure)。但這些疾病一旦痊癒了,癇癇就不再發作;真正的癲癇病是沒有任何誘發的疾病情況下都可能會發作。
*治療與預防
癲癇病的治療在這數十年來有相當大的進展。50年前醫治癲癇的藥物只有 三五種,現在則有二三十種的抗癲癇藥物。而且在手術上也取得很大進展,若是難治的病患,如今很多也可通過手術來治癒。
至於癲癇會為身體帶來怎樣的後遺症?如果屬於大發作症狀,而且持續發作超過半小時,就可能會對腦造成永久性的損害。因此一旦有上述情況發生必需馬上送院就醫。
民間有傳說癲癇病發時,最好把湯匙或一些物品塞進患者嘴巴讓他咬著,以防他咬斷舌根。另外也有傳說在病患昏迷時可去捏病患的腋下或給鞋子他嗅以讓醒轉。陳忠登醫生否定這種做法。在病發時,只需讓患者頭部側向一邊,以免口水或嘔吐物回流氣管阻礙呼吸通暢。
他指出,多年來從來沒有見過患者咬斷舌頭,有時或者會咬傷一點點,但卻是無礙的,不必要的舉動可能更帶來傷害。病發後,99%會自動醒轉,如果持續發作,以恐傷及頭腦,若家中備有鎮定藥物(例如midazolam),即可把該藥水滴進患者口中。
癲癇病人需要長期服藥,一般需先服食兩年。過後可看情況來減藥或停藥。若病患有定時服藥,60%可被控制或完全康復,其餘病患也會減低發作的頻律。
復發率是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若服藥兩年即停藥,復發率是20%;服藥5年再停藥,復發率可能是5-10%。
如果服藥後,發作還是很頻密,就或者考慮動手術的可能性。
陳忠登醫生表示,癲癇病出於腦有一部份異常發電,這部份可能是腦部曾經損傷或腦發育不正常而導至細胞異常。如果病況在服藥後還是持續不降,即要經過多方面的腦部檢驗以找出病發部位。一旦檢查出異常的部位屬局部性,而且該部位不會影響語言、運動及各種功能,就可以動手術把該部位切除。在手術後,70%左右患者的病情會受到控制。
癲癇的誘發因素包括遲睡、壓力、發燒、女性經期、酒精等等。要預防發作,病人需定時服藥,生活要有規律,並少喝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