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3月7日

三月份:世界腎臟日



*世界腎臟日(World Kidney Day)
日期: 每年三月份第二個星期四
創立:2006年由國際腎臟病學會和國際腎臟基金聯盟聯合提議設立
目的: 讓大眾意識到腎臟對整體健康的重要性,從而減少腎病及其相關的健康問題


腎臟作為人體最重要的排毒器官,可是卻沒被主人所珍視。據悉全世界大概有10%的人口有慢性腎臟病;洗腎的人數在2010年的數據是260萬,預測到了2030年大概會有540萬。

在大馬,目前洗腎的人數是40多千,而每年會增加6-7千名洗腎者;等待換腎的人有18千,但每年獲得換腎的卻不到100個!

上述數據是馬大內科與腎臟專科顧問林仕軍醫生所提供。他指出,早年人們不理解腎臟的重要,對腎臟衰竭可危害生命也沒概念。後來發覺腎臟是重要的器官,如果腎臟不能操作,排泄物就會累積在身體裡,慢慢造成各種併發症導至死亡。然而當時沒有很好的治療方式,也沒有洗腎的概念。直到60年代才「流行」洗腎,技術性的問題從初期的不盡理想研發到如今算是比較完善了。

可是一旦患上腎病,它不能完全被治癒,只能針對性的延緩病情,因此預防腎病是相當重要的。國際腎臟病學會和國際腎臟基金聯盟逐在2006年提倡,於每年3月份第2個星期四定為「世界腎臟日」。如今世界各地的醫護人員都會配合該年的主題舉辦相關活動,以喚醒人們對腎臟病的醒覺。

*腎臟病簡介

腎臟是很重要的器官,功能除了排毒排尿,還在製造血紅素和激活維生素D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旦腎衰竭不能正常運作,體內的排泄物會越積越多,無法排出的體液將導致身體腫脹,肺部體液堆積會使呼吸困難。最常見是造成心血管硬化、阻塞,導至心臟病發。若是多囊性腎病則會造成肝臟或腎臟充滿囊腫。由於不能製造血紅素,也會導至貧血。
   
很多腎臟病患並非死於腎臟病,若接受洗腎,患者並不會因腎臟壞掉而死亡,因為體內的毒素和多餘水份都能通過洗腎清除。致死原因往往來自其他方面的併發症。但是,病患一旦需要洗腎,壽命會減短約50%。例如一個人原本可活至80歲,但若在50歲腎臟有問題,壽命可能在65歲左右就結束。

導至腎臟病的原因很多,林仕軍醫生指出,根據我國腎臟學會的年報數據,由糖尿病造成腎臟問題的有超過60%,第二是高血壓(接近20%),這兩者加起來已是 80%。另外的原因是腎臟發炎、紅斑狼瘡(紅斑狼瘡病人有50%腎臟病風險)、家族遺傳( 1-2%),也有一部份是病因不明。

雖然腎臟發炎及紅斑狼瘡導至的腎臟問題很難預防,但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還是能保住腎臟。上述 80%的導因(糖尿病和高血壓)其實都能通過及早治療和控制來減少腎臟病的發生。

很多人認為吃太鹹或飲食不當會造成腎病。林仕軍醫生說,飲食不會直接造成腎臟問題,但如果一個人已有腎臟病又不注意飲食,如果吃太鹹,造成血壓很難控制,就會加劇腎臟病的嚴重性。

「要小心的反而是藥物,尤其是止痛藥,例如PonstanCelebrexVoltarenArcoxia等等,這些藥物若長期服用就有可能造成腎臟病。」

*分類與症狀

很多人誤解腎臟病只有一種,也疑惑為何有人接受了一些古方治療就會痊癒,而有人去看西醫卻說不能治癒只能洗腎。其實腎臟病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性腎臟病,另一種是慢性腎臟病。前者有機會康復,後者卻不能治癒。

*急性腎臟病(Acute Kidney Injury)                        
急性腎臟病的原因有些是細菌感染,有些是藥物導至腎臟急速衰竭,例如吃錯藥或某些抗生素使腎臟發炎。急性的病發較快,一般可在數天或數星期內造成,但只要對治問題就能痊癒。比方說是細菌問題,就先消滅細菌;若是藥物造成,只要停吃該藥物,腎臟功能就會回復正常。

*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慢性腎臟病通常是由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發炎或其他問題造成。這是經過長年累月慢慢呈嚴重化,因此是不可能療癒,只能盡量保持它的功能不讓繼續惡化。


在症狀上,腎臟病比較明顯的是水腫,先從腳開始,過後是臉部浮腫,最嚴重是全身水腫;第二是蒼白不夠血,腎臟其中一個功能是製造血紅素,如果腎臟功能低,不能製造血紅素,就會造成貧血。

但無論是急性或慢性腎病,如果沒治療也沒控制,去到嚴重地步,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即是使腎臟衰竭,不能把身體的毒素及排泄物排掉,如果堆集在身體的毒素太高,就會造成不舒服、嘔吐、食慾大減。嚴重的還會導至心血管硬化、阻塞而喪命。

慢性腎臟病共有5期,通常第1、第2甚至第3期前半 段都不會有症狀。到了第3階段後期才會開始出現水腫、食慾大減和嘔吐等。若去到第5期,已是接近要洗腎的地步了。

「在診斷上,我們強調的是不能依靠症狀來判斷,上述症狀出現已是太遲了,因此若要及早發現就要靠體檢。腎功能檢驗一般是靠驗血檢查尿素氮(BUN)及肌酸酐(Creatinine),如果肌酸酐高出正常水平,即代表腎功能出問題。但當肌酸酐表現出不正常水平時,往往腎功能已失去50%功能,因此我們比較鼓勵通過尿液來檢查尿蛋白、紅血球和白血球。通常腎臟開始發炎就會漏蛋白、尿液會有血絲,這是腎臟病最初期的顯現。」

如果初期被檢查出,就能靠藥物很好的控制;若已是慢性衰竭,就只能延緩病情,把血壓血糖控制好不讓惡化。如果尿蛋白越多,即代表腎功能滑落得越快,就得通過藥物減少尿蛋白的流失,以及採取低蛋白的飲食措施。

食物裡的蛋白質吃進身體都會轉換成尿素,一般情況是靠腎臟排出去,如果腎功能降低了,尿素就排不乾淨。吃得越多蛋白,尿素就越高,腎臟負擔就越重,即會加速 腎臟功能的滑落,所以要通過少蛋白飲食去保護腎臟。

林醫生無奈的說:「但我發現這是很難做到的事,很多人不介意吃藥,但叫他們調整飲食卻很難。」

*治療與預防

在慢性腎臟病的治療方面,一般是以藥物穩住病情與生活習慣來調整,動手術主要只是針對腎腫瘤。另外則有洗腎和換腎的選擇。

*洗腎:
腎功能一旦少於10%就得洗腎。洗腎也被稱為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主要是用洗腎來代替腎臟的功能。雖然如今的洗腎技術比以前完善,但卻依然有局限,只能排去毒素、多餘水份、調節身體的電解質,卻不能製造血紅素,病人還是要靠打針助長血紅素的產生,通過藥物來補充維生素D

*換腎:
器官移植(換腎)是最好的方式。每個人只需一顆良好的腎臟就能健康的生活。換腎可採用活體捐贈及大體(死者)移植。其實在病情還未嚴重到洗腎的地步就可選擇換腎以避免洗腎。通常這階段換腎皆由親屬活體捐出。活體換腎可作充份準備,能花更多時間檢查血液與基因的配對,因此比較耐久。世界記錄是 40年;大體移植的卻是分秒必爭,當一個人腦死就要在 24小時移植,通常都沒辦法做到詳盡的檢查,也可能面對排斥的問題。耐久性平均是15-20年,一旦移植的腎臟排斥或硬化就得回到洗腎。


林仕軍醫生表示,其實腎臟移植是眾多治療方式裡最好的選擇,但卻沒有多少病患有機會接受換腎。如今的洗腎行列,每年皆增加6 7千人,因此若不希望成為當中一員,預防是最重要的。

雖然紅斑狼瘡、遺傳病、多襄性腎病變(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等是不能預防,但我們卻可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杜絕糖尿病、高血壓和肥胖症這些有可能導至腎衰竭的元兇。另一點,在藥物的使用上要非常謹慎,很多人低估了止痛藥對腎臟的影響而慣性使用,任何部位疼痛就吃一顆,卻沒意識到長期服食會破壞腎臟。

在腎臟病領域已有13年的林仕軍說:「醫生只能替你治病,維持健康卻要靠自己!若要等到發現症狀已太遲,能做的有限。所以我們要教育群眾如何及早發現。第1是要先認識是否高風險群,第2是要做體檢。所以旦凡有糖尿病、高血壓及有家族史的,40歲過後就要做例常體檢,以能趁早發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