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9年11月9日

胰島素和糖尿病


糖尿病在今時今日已是非常普遍的疾病。儘管大家都知道一旦發生糖尿病併發症,就會為健康帶來很大的破壞,甚至有致命風險。然而糖尿病的數據還是居高不下,據悉目前有21%大馬人口患上糖尿病,並且更臻年輕化。因此有必要對糖尿病相關資訊有更多認知,以進一步取得防範作用。

我們經常都有聽聞糖尿病患者需要補充胰島素來維持血糖指數的平衡。究竟胰島素是甚麼?它和糖尿病有何直接關係?胰島素過多或缺乏又會為身體帶來怎樣的影響?

趁著聯合國糖尿病日以及世界胰臟癌日的到來,且讓江偉瀚醫生為我們剖析胰島素和糖尿病之間的聯繫。

●胰島素是甚麼?有何作用?

答:胰島素是人體一種重要的荷爾蒙。由胰腺裡的乙細胞(β細胞/beta cells)所分泌。

胰臟有兩種功能,即外分泌和內分泌。外分泌負責生產酵素。在我們進食時,把蛋白質和某些糖份消化掉;內分泌則生產荷爾蒙,例如升糖素(Glucagon)和胰島素(Insulin)等。

在人體還沒進食前,身體細胞所需要的葡萄糖(glucose)都是來自肝臟與腎臟儲存的糖原。糖原會被轉化成葡萄糖來維持細胞的功能及身體器官的運作。一旦進食了,從食物消化出來的葡萄糖就會刺激腸降血糖素(incretin)來進一步刺激胰腺乙細胞釋放胰島素。

而胰島素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讓細胞能應用葡萄糖,及停止肝臟與腎臟釋放葡萄糖,以使血糖的水平保持平衡,不至於升得太高太久。

胰島素和糖尿病有甚麼直接關係?

答:糖尿病一般分為兩種類型。第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人體內的抗體失調並破壞胰腺裏的乙細胞,導致缺乏胰島素,使血糖不受控制。又或者是其他疾病導致胰腺被破壞,例如膽結石、酗酒而患上胰腺炎(pancreatitis),或其他原因如胰腺癌必需把胰腺切除,這些病人身體無法生產胰島素,都需要依靠外來補充的胰島素繼續生存。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則多數是因為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而造成。即是人體雖有胰島素,但細胞缺乏敏感而無法吸收葡萄糖。目前,胰島素抵抗的機制還不是很清楚,但相信與基因、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肥胖及年齡老化息息相關。在這些因素之下,身體裏的炎性因子(inflammatory mediators)會讓身體的細胞不再對胰島素敏感。胰腺乙細胞就誤會身體不夠胰島素而產生更多,進而使胰島素偏高。這時病人就會進入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的現象。

當第二類型糖尿病病人血糖太高,而胰腺長期需要制造更多的胰島素時,乙細胞就會慢慢衰歇凋萎,再也不能生產胰島素。最後就必需由外來補充。

●胰島素過多或缺乏有甚麼症狀?會對身體帶來怎樣的影響?

答:一般來說,有胰島素扺抗的病人,通常都稍為肥胖。腋下或項頸後面的皮膚會稍為發黑。由於胰島素扺抗造成混亂,乙細胞會分泌過多胰島素。造成病人在飲食過後都會有昏昏欲睡的低糖症狀。這也是前期糖尿病的症狀之一。

若患上了胰島素瘤(一種非常稀見由乙細胞變異成了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ur),或則因為過量口服磺脲類的糖尿病藥物(sulphonylurea),或注射過量的胰島素,身體就會有太多的胰島素,造成低血糖現象。由於缺乏血糖,患者就會經常感覺飢餓而不斷進食,所以也會致胖。高胰島素造成的低血糖現象也非常危險,症狀包括手發抖、心跳加速、流汗、難以專注。嚴重時會呼吸困難、暈倒甚至昏迷不醒,帶來生命危險。

至於胰島素缺乏,病患也會變瘦、經常口渴、多尿等(這些也是第1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狀)。雖然血液的葡萄糖水平很高,但細胞沒有胰島素就不能吸收葡萄糖,被逼消耗蛋白質和脂肪酸來產生能量,就會產生如酮類的副產品,及把血液變成酸性,如果不及時醫治,病患就會陷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es ketoacidosis)。

●請講解藥物對糖尿病的治療功能。

答:第1型糖尿病是缺乏胰島素,因此需要注射胰島素來補充。

2型主要原因是胰島素扺抗。治療方法一般是口服藥物。並有不同功能的藥物,有些是減少肝臟釋放糖原,或刺激乙細胞釋放更多胰島素,或則以多腸降血糖素來控制血糖水平,又或者減少腸胃吸收食物的糖份等等。

但有時口服藥物並不足於控制血糖平穩。尤其是當血液裡的血糖水平過高,導致糖毒(glucotoxicity);或因為腎功能衰歇而病人不能口服這些藥物,又或則患上糖尿病過久,導致乙細胞徹底凋萎,病人就得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水平。

長期服食藥物對健康會有甚麼影響?注射外來的胰島素是否都會被身體接受?

答:醫學科技日新月異,目前市場上有很多有效的藥物,除了能控制血糖水平,有些還對心臟或腎臟有保護作用。研究顯示患上糖尿病的病人若提早診斷,以藥物良好的控制血糖水平,得到後遺症的機率可大幅度減少。

每一種藥都有副作用,只是份量多寡而已。就算喝水也一樣,喝過多的水也會中毒。其實病人服食的藥物份量都在安全範圍。醫生開藥時都會顧及份量是否對病患身體造成危害的可能性。若確實出現副作用,就要和醫生商討以配給適合的藥物。

注射的胰島素都是在化驗室以重組技術(recombinant technology)生產出來,成份和人體產生的胰島素很相似。一般都能被身體接受。只有少於1%會使造成不適,猶如藥物過敏會發癢、起紅斑、眼皮發腫,嚴重也或會導至呼吸困難。但也並不一定是胰島素本身的問題,亦有可能是其他加添的外來化學藥物,如媒介物(vehicle)、防腐劑(preservatives)或穩定劑(stabilizers)導至。

糖尿病有沒有回頭路?

答:早期診斷是很重要的。如果抽血驗糖化血色素(HbA1c),若指數是5.7-6.5%,或則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異常就是屬於糖尿病前期。在前期糖尿病若靠著嚴苛的控制飲食和運動,就能延緩糖尿病到來,甚至有可能不會患上糖尿病。

如果已經患上糖尿病,就不可能會逆轉。但只要把血糖控制得好,或許可以有幾年時間不需口服或注射胰島素。

●如何減少患上糖尿病的幾率?

答:目前西方醫學對於糖尿病前期這現象有很大的科學興趣,畢竟預防勝於治療。雖然有藥物可以制止糖尿病的演變,但健康飲食及運動仍然是最有效的;曾有幾項研究,把前期糖尿病病人分成兩批,一批給藥物來控制,另一批採用飲食和運動來控制。結果是後者能更有效的使前期糖尿病延緩惡化,甚至不會成為糖尿病。

要預防糖尿病就提倡多運動,比如跑步、游泳、韻律操或騎單車等有氧運動。一星期至少3天,每次20分鐘以上,最好可以達到一周150分鐘的運動時間。飲食方面就強調少糖、少油和少鹽,如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營養要均衡。

當進入糖尿病高風險群之後,比方說年齡超過30歲、體重指數肥胖、腰圍超於正常或家庭成員都有糖尿病,就要多加注意,建議每年去作糖尿病檢驗。

肥胖者多數有糖尿病風險,如今有一種減肥手術(bariatric surgery)也能夠預防糖尿病。主要是以手術把胃縮小,進而控制飲食。但手術畢竟是侵入性及可能有後遺症,並非沒有風險。因此一般要經過考量,並較建議用在痴肥者身上。

●此外,胰島素和胰臟癌有直接關係嗎?

答:無論胰島素過多或缺少以及糖尿病本身都不會造成胰臟癌。大多數的胰臟癌都是胰臟腺癌(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變異的細胞一般屬於外分泌細胞,即生產酵素的細胞而癌化。只有非常少許的病人會患上稀見的胰島素瘤、升糖素瘤(glucagonoma)或其他神經內分泌腫瘤。如果病人有早期胰臟癌並切除了一小部份的胰腺,剩下的胰腺還是可以生產足夠的胰島素。

胰臟腺癌的症狀也不特定,通常若被診斷時,往往已是第三或第四期。因為胰臟在胃的後面,較少機會被發現異常,而得依靠影像學如超音波檢驗或CT檢驗來檢測。即使有症狀也不會太明顯。一般所知症狀包括食慾不振、身體變瘦、腹部脹大。若胰臟腫瘤壓到或蔓延其他重要器官時,也會導至出現其他症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