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6年4月29日
痛風
「痛風」,是一種「連風吹過都會感到痛」的病症,而且發作時,來如風也去如風,因此才會被冠上「痛風」這名堂。
據說痛風的臨床表現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有被記載,其時人們並不了解造成痛風的原因,甚至認為是被魔鬼咬住了腳!而痛風帶來的疼痛,也曾被說為是「僅次於女人生產之痛!」
痛風的英文是Gout,這名詞衍生自拉丁文Guta。在11世紀時,人們用Guta一詞來為痛風命名。Guta的意思是「一滴」,當時人們認為痛風是體內的毒素造成的,取名Guta,即表示一滴一滴的毒素進入關節所造成的疾病。
在古時,痛風也被稱為是帝王病,因為一般都發生在帝王將相及達官顯要者身上,據說痛風是豐盛且無節制的飲食所引起的;直至現代,它也被認為是「吃得太好」以及「營養過剩」所帶來的疾病。
現代中醫又如何看待痛風呢?
中醫師茹勁友說:「痛風是一種結果,真正的病因是尿酸。」
他表示,人體尿酸過多才會造成痛風,而造成尿酸過多的,則是人體所含的嘌呤過高。追其病發根源,主要是有代謝嘌呤障礙。
所謂「嘌呤」(purine),即是指動物或植物裡面特別是蛋白質內所含的一種化學物質。大部份高蛋白的食物都含高嘌呤。
「好像糖尿病一樣,大多數的痛風病人或尿酸病人,身體不像一般人很容易就把嘌呤代謝出體外,久而久之,血液內的嘌呤沈積過多就會轉化成尿酸。尿酸高到了某個時期就會結晶成尿酸鹽,最後就形成痛風石。時間越久累積越多,嚴重的會超過上百顆。最小的像一粒小沙子,大的有如姆指頭。」
「一般上,重的東西會往下沈。初發的尿酸病人,大部份的現象是腳的拇趾非常疼痛。那是因為尿酸結晶體會積存在比較大的關節腔,而拇趾的關節腔即屬五根腳趾當中較大的。當積存了尿酸結晶之後,就會引起發炎、紅、腫、熱和痛。尤其在移動時就會非常疼痛。」
「病發在拇趾上的只是初步,慢慢的也會沈積在其他關節,包括膝關節、腕關節及指關節等等。有時會看到一些痛風病人在皮下有一粒粒的東西,如果用手術把皮刺穿,還能擠出一些白色物質,那即是尿酸沈澱下來結晶成的痛風石。」
茹勁友醫師說,痛風病發時,會忽然間到來,所以說它「來如風」。但一般過了一兩個星期就自己緩解,症狀也消失無蹤,因此說它「去如風」。它發作時會非常痛,所以才稱為「痛風」。
痛風在半夜發作的機會比較高,主要是人體睡著時,氣血循環也慢下來,沈澱的幾率就提高了。一旦發作,就會白天晚上都在痛,即使有人走過,身邊帶起一陣風都會感到痛,並且會痛足一個星期以上。
雖然痛風在古代被稱為帝王病,指吃得太豐盛而造成。但茹勁友認為這是體質問題,也不一定是營養過剩造成,主要是吃了不適合體質的食物。痛風屬於身體代謝嘌呤紊亂,不能有效代謝嘌呤而造成的。
「其實一般平民百姓也會有嘌呤代謝障礙的問題,只是勞動社會的物質比較貧乏,低階層大部份吃粗茶淡飯及蔬菜較多,而恰好這些食物含嘌呤比較低,因此不容易引發痛風症狀。」
痛風病因一般的解釋如上述,但中醫認為它還與先天的體質有關係。
「是先天的體質出了問題才不能代謝嘌呤。腎為先天之本,中醫認為一定是腎功能不好才造成嘌呤代謝障礙 ,因此在治療與預防上也要補腎為主。」
*痛風與風濕
常有人把痛風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混淆了,其實兩者是有差別的。但若要真正分別出類風濕和痛風,則要經過血液檢查。
茹勁友說:「有痛風的病人,血液裡的尿酸值一定很高。風濕病人的尿酸值不高,但風濕因子卻會高。」
如果不經血液檢查,還是可以從某些症狀分別出痛風或是類風濕:
*痛風:
──第一次病發大部份是在腳的拇趾,而且只在單側。
──痛風引起的疼痛,遠比類風濕的痛更為劇烈。
──與飲食有關。吃了某樣含嘌呤高的食物就會發作。
──不會受天氣影響。
*類風濕性關節炎:
──雙側腳關節都會疼痛。
──氣候變化就會痛。遇有翻風下雨或在冷氣室,潮濕又冷時,關節就特別疼痛。
──痛的地方沒有固定,有時這裡有時那裡,不一定痛在關節,也會痛在骨頭上。
──大部份病人感覺身體很沈重,因為濕氣重。
*高危群
痛風病患的年齡層一般是40歲以上的中年男性比較多,女性則是 50歲過後。
「按照調查,痛風病人大部份是男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則以女性較多,這是體質的問題。但女性在絕經過後,雌性荷爾蒙消失了,也有機會面對尿酸問題。」
肥胖或高膽固醇的人,在臨床上患尿酸也高,但卻沒有直接關係。一般上我們也鼓勵尿酸高的病人減肥,一方面使尿酸容易排出體外,另一方面體重減輕後,對關節也不會造成很大的負擔。
*治療方法
代謝嘌呤障礙是沒有根治的方法,但只要注意飲食,喝水量充足,能把體內的嘌呤排出體外而不讓尿酸過高,痛風就不會發作。
如果患了痛風而讓其持續性發作,過多的痛風石累積在關節上,有可能造成關節變形。若身體長期含有過高的尿酸,痛風石也有可能長在腎臟或尿道管。此外也會對腎臟造成負擔,最後形成腎臟病或腎衰竭,引發生命危險。
茹勁友說,在痛風發作時,若痛得受不了是可服食止痛藥,但卻可能會造成身體不能代謝尿酸。在西醫方面,若痛風石太多,會建議動手術取出石子以減輕痛苦,但日後若吃到不該吃的食物也會復發。
以下是茹醫師提供的數種治療法。
※中醫治療:
中醫一般從三個角度來治療痛風,即去濕、消炎和溶化結晶石。主要是通過服食中藥,以利尿的方法把體內過多的尿酸排出體外。
茹勁友說:「中醫有一條針對痛風的基礎藥方,叫『四妙散』,即是蒼朮(去濕)、黃柏(消炎)、薏仁(利尿同時化解結晶石)以及牛膝(引藥下行),以這四味藥作基礎,再根據病人本身的症狀另行配搭其他所需的藥方。四妙散是治療用,若在平時調理,還是著重於補腎的方法,即會採用六味地黃丸或知柏八味丸等等。」
在中醫上,也可通過針 灸舒緩疼痛,有些病患由於痛風石太多,即使吃藥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排出來,就可用針灸方法進行微創治療,用針把結晶石刮出來。但這些一定要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師才能做。
※食療:
尿酸主要是因為體質酸以及有結晶石,若病人不想吃藥,也可通過飲食使身體呈現弱鹼性,就能增高溶解度,把結晶體溶化並排出體外。
「最佳利尿作用的就是薏仁(薏米水),有時天氣熱,少喝水會造成尿道感染,通常老人家都會建議煮一點薏仁來喝,就能把尿道裡骯髒的東西排出來。但要注意的是,這個薏仁並非一般人認知的那種薏米。
通常餐館茶室甚至家裡煲的所謂薏米水,其實是西洋薏米,有機業者稱它為珍珠麥,它是比較香甜好喝,可是沒有療效,唯有中國薏仁才有藥用價值。中國薏仁顆粒比較大,味道較淡,口感不比西洋薏米好,但卻有清熱利濕的功能。」
針對尿酸的食療中,最好的就是薏仁檸檬水。
以60克的中國薏仁加1公升的水,煮滾後轉小火,再煮20-30分鐘,大概煮剩兩杯,分兩次喝,每次擠半粒檸檬汁下去,分別在早餐及午餐之間、午餐和晚餐之間各喝一杯,就能有效把尿酸排掉。喝足一星期,緩解後就可減少份量。
茹勁友說,在薏仁水加檸檬汁,主要是檸檬雖然口感很酸,卻屬於鹼性食物。鹼性對尿酸結晶的溶解度很高,加上利尿的薏仁,尿酸就很容易排出去了。
「大馬的氣候是濕和熱,很多人脾胃不好,即使沒有尿酸,經常喝它也能起到健脾、去濕、利尿、開胃以及防止尿道感染的作用。
但是,剛懷孕的婦女不適合,尤其是慣性流產的就要注意,由於利尿作用強,有可能會導至滑胎。若是老年人,最好不要在晚上喝,因為利尿,喝了會一直要上廁所。再者,這是屬於涼性的,老人家喝可以配搭一些龍眼肉或薑,就能利尿而少了寒涼。」
至於不方便煲煮的上班族,也可到有機店選購現成的薏仁粉與現成的有機檸檬汁,以兩大湯匙薏仁粉泡沖熱水,待溫了擠一些檸檬汁喝,也能起到同等功效。
此外,冬瓜湯及西瓜也有利尿作用。抗酸茶、檸檬醋或梅子醋也是不錯選擇。
「在草藥方面,車前草加薏米也很好,但最好的還是貓鬚草茶,除了利尿也可保護腎臟,適合痛風病人日常飲用。」
※熱敷或浸泡
除了藥療及食療,若疼痛難當,也可採用熱敷或泡腳的方式來減輕痛楚,最基本是用熱水來浸泡。
但要有效且迅速解痛的,則要採用能止痛、去風、活血及化瘀的中藥來煮水,例如川烏、草烏、紅花、蘇木、威靈仙、蒼朮、黃柏、伸筋草、薑活及獨活,混合了煮水趁溫熱泡腳讓氣血循環,以行氣活血。
如果上述藥材不容易取得,也可用老薑和香茅搗爛了煮水泡腳。
*禁忌食物:
若身體有代謝嘌呤障礙的,在飲食方面就要非常小心。尿酸病人也要注意哪一些食物會造成急性痛風,最好能避免。
舉凡肉類都含有較高嘌呤,當中嘌呤最高是內臟和海鮮,例如梳冬或是沒有魚鱗的魚如鰻魚。肉類中無論紅肉白肉都沒有多大分別,特別是以肉類骨類熬很久的湯,嘌呤含量都很高。
「痛風病患最要禁忌的是火鍋或麻辣鍋,湯料煮了又煮、滾了又滾,以江魚仔或骨頭熬成的湯,還有很多菌類在裡頭,再加上各種肉類,嘌呤都溶解在湯裡,尿酸病人喝了病發的機會很高。」
飲料方面最高嘌呤的是啤酒,因為是小麥發酵的,痛風病人只要喝一杯,半夜就會發作。因此一定要戒酒。
植物性的食品屬於中等嘌呤,當中代表是是花生、蠶豆和冬菇等菌類。至於紅豆、綠豆、黑豆及黃豆的嘌呤含量則較低。
茹醫師說:「很多人誤會吃黃豆製品過多會產生尿酸,而錯過黃豆帶來的營養。其實黃豆的蛋白質很豐富,是牛奶之外最好的選擇。如果本身沒有尿酸,吃黃豆是不會有問題的。即使尿酸病人也不需要完全杜絕,可以適量進食,畢竟人體也需要這方面的營養。」
在預防上,要勤做運動以及喝足夠的水。運動方面只要能出汗不會傷到關節的都適合。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