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種小腸氣的跡象時有時無,但卻不可掉以輕心。程度輕會令孩子不舒服,時常飽受折磨;重則會使小腸發炎潰爛,甚至造成腹膜炎以及敗血症,那時就有生命危險了。
幼兒小腸氣和成人小腸氣並不相同。成人小腸氣的導因是由於腹股溝肌肉弱化,一旦提重物或作激烈活動就會導至小腸氣發作;幼兒小腸氣大部份是天生的。那是由於腹股溝孔沒有閉塞(也稱鞘狀突閉塞故障failure
of obliteration of processus vaginalis),使脂肪、小腸及內臟等物穿越洞孔掉出卡住而造成疼痛。
通常在嬰兒出世後,腹股溝孔就會自動閉塞。只有少數嬰兒面對這個問題。一般每3000名嬰兒即有一名。早產兒則較高,一般1500名中就有一名。遺傳基因佔 10-20%。
小腸氣病發可從出世至任何年齡,但以前5年為主。通常腹股溝硬塊在出世後就明顯的呈現。
若不治療,會帶來嚴重的後遺症。若要治療,除出手術就別無他法。雖然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太小,不適宜動手術。但是,不做手術的風險比做手術的風險來得更高。而且如今有幼兒微創手術(也稱腹腔鏡手術),把術後創傷與風險大大降低。手術後,孩子就能免受小腸氣的痛苦了。
據悉,在大馬有提供這種幼兒小腸氣微創手術的醫院包括馬大、國大以及一些私人醫院。全馬的小兒外科醫生約有60名左右。由於儀器不菲,一台要
30-50萬馬幣,醫生也得特別受訓,因此有做這種手術的少過5巴仙。
而馬大小兒科外科專科顧問兼主任易毅彥醫生是這種手術的佼佼者,也是馬大唯一有提供幼兒小腸氣微創手術的醫生。
易毅彥醫生對治療幼兒小腸氣的經驗非常豐富。他平均每個月做10-12單這類手術。當中最小的病患是一名35週大的早產兒,體重才2.2KG,出生時才
27周。
以下是他所提供的相關資料,讓父母對幼兒小腸氣有多一點認識。
*幼兒小腸氣的症狀
1.以腹股溝腫塊和腹股溝腫大為主要症狀。可以分為:
a.新生兒出世後所發現的腹股溝腫塊和腹股溝腫大或後期所發現的同樣症狀。
b.可以回納入腹腔(reducible)或不可以回納入腹腔(irreducible)的腫塊。
2.小兒不舒適:腹股溝疼痛。
3.腸阻塞以導至腹部腫大與嘔吐。
4.嚴重病例可導至敗血症以至死亡。
當幼兒啼哭不停,父母要去觀察腹股溝處是否有腫塊。若有腫塊即是小腸或其他臟器從洞孔掉到疝囊。輕微的只是腫且有硬塊、肚子痛、腹部腫大。當造成阻塞就會嘔吐。一旦腸發炎壞死,就開始發燒,那已是後期症狀。
一般小病患只有一邊有腹股溝孔,並以左邊為多,一些則兩邊都有孔。若是早產兒,通常兩邊都會有。
*如何憑腹痛辨別小腸氣或其他病因
主要診斷以腹股溝腫塊為要。
腹股溝腫塊以「可以回納」或「不可以回納」為主要標準:
a.如可回納,病症將消失。
b.如不可回納,病症將持續,腹股溝腫塊將惡化。嚴重可導至腸阻塞、腹部腫大與嘔吐。
其他腹股溝腫塊的病因有:
a.鞘膜積液(Hydrocele)
b.睪丸未降(Undescended testis)
c.睪丸炎(Orchitis)
*後遺症
若是可以回納的小腸或內臟器官,問題並不太大。一旦不能回納就得當心。
如不治療可導至:
a.腸阻塞、腸潰爛並導至腹膜炎(死亡率佔50-70巴仙)、敗血症(死亡率佔80-90巴仙,到時要做腸切除手術并住進加護病房留醫,嚴重可導至肺損壞,就要長期使用儀器呼吸;甚至腎臟壞死,也就需要洗腎)。
b.睪丸萎縮或卵巢壞死。
c.長期性的醫院門診或緊急會診。
*小腸氣非男孩專有
小腸氣病發例是不分性別的,並非男孩才有小腸氣,女孩子也會有。
若是男孩,如果小腸氣使睪丸的血液循環長期受到影響,就會導至睪丸萎縮;若是女孩,卵巢及輸卵管如果被困在疝囊,造成血管梗塞,嚴重時即導至卵巢壞死而必需切除。若兩邊都壞死,日後就不能懷孕。
其實女孩和男孩的病發幾率同等,只是男孩的較明顯,那是由於臟器會跌到陰囊,使睪丸看來腫大。
一旦女孩成長後,由於卵巢在較高的位置,而且也發育得較大,卵巢跌進腹股溝孔的幾率就較低,但小腸跌出去的風險卻依然存在。
*治療方法
手術是唯一根治方法。
不做手術的話,若未阻塞,是可以從體外把跌出的臟器推回體內,但卻只能暫時舒緩,隨時都會復發。
有些友族同胞認為可用按摩解決,其實和一般用手把臟器推回體內是一樣的,只能暫時性,不能根治。
*適合進行手術的歲數
幼兒小腸氣有些發生得早,有些發生得遲。其實若是天生的,嬰兒一出生就會有病發的幾率,只是被早發現或遲發現,是靠醫生的診斷力。還有一些父母早有觀察到幼兒腹股溝異常,但由於它會自動好轉(自行回納),就置之不理。到嚴重時才找小兒專科醫生,因此造成診斷延遲。
幼兒愈小,小腸氣的後遺症就愈高也愈危險。除了不懂表達,身體太小也不能應付太多的後遺症。如果腸壞死或有敗血症,就要做更大的手術,對幼兒的身體造成很大傷害,因此愈早治療愈好。
一般若在出世至6週,最好在病發當天馬上會診外科醫生,接下來即可隨時安排手術;若6週至6月大,病發數天內就得會診醫生,並在2週內安排手術;6個月至6歲大的幼童,病發2周內得見醫生,並要在兩個月內進行手術。
*手術的風險
操刀的醫生若有經驗,手術風險非常低。通常麻醉的風險還高於手術的風險。由於並不能預知麻醉藥進入幼兒身體會產生甚麼化學作用,過後要如何排掉,以及藥物可能留存在體內多久,因此麻醉是主要的風險。
但是,不做手術的風險卻又比做手術的風險來得更高,因為不做手術,一旦腸壞死或腹膜炎,就會增加死亡率。因此早期做手術比較好。
*手術方式
有兩種手術方式,一種是傳統式開刀,另一種即是腹腔鏡手術。
正常閉塞的腹股溝呈三角形,未閉塞的則有一個洞孔,大小從4、5mm至1、2cm。動手術即是把未閉塞的洞孔用線縫合起來。
傳統開刀的傷口大約3cm;腹腔鏡則只開3個小孔,分別置入腹腔鏡和縫合儀器,每個傷口只開3-5mm。
由於兒童身體小,腹部只有10-15cm,因此儀器也得精細,一般只有20-25cm長,並只能在3-5cm的空間操作。操刀的醫生必需精而準,由於縫合的部位的下方是大便腸,側面是輸精管,再下是尿管和血管,一個不小心刺破了,就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但由於腹腔鏡手術是透過放大25倍的內窺鏡來縫合,只要醫生有經驗,這類手術比傳統開刀更安全,而且創傷更低,也更早康復。
腹腔鏡手術的好處是可同時觀察另一邊的腹股溝孔是否也未關閉,並可馬上同時兩邊一起縫合。而傳統開刀就要開兩次的刀來或者兩邊同時開刀來縫合。
*微創手術過程
手術前,幼兒需要全身麻醉,並要先往腹部灌進二氧化碳使腹部脹大。在進行手術前,也一定要把掉出洞孔的臟器推回體內再來縫合。
縫合的線有兩種,一種線會自行溶化,一種是永久存在體內。易醫生一般採用不會溶化的,因為若洞孔沒有完全關閉,一旦線溶化後,洞孔就會重開。無論是哪一種手 術,皆有1-3%復發的幾率。如果採用不會溶化的線,幾率就低一些。但也不是絕對的,若小孩成長或該處壓力增大,也有可能造成斷線而洞孔復開。
一般半小時就能完成手術。超過3、4歲的孩子可當天出院。幼兒由於擔心有手術後呼吸不暢或有藥物後遺症,就得留院觀察,隔天才能出院。
手術後6-8星期就得復診,以確定傷口沒問題,腹股溝孔也沒再病發,就算康復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