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9年7月26日

幼兒面對的疾病風險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因此兒童的健康是最必需關注的事項。

究竟幼兒會面對哪一些疾病呢?另外,很多父母在幼兒感覺不適時都會束手無措,不知在怎樣的情況下才必需帶孩子求醫。以下是小兒專科醫生梁健寬所提供的寶貴意見。

梁醫生指出,嬰孩出生前都在母胎裡,一切需要都由母體供應。被羊水包裹著的他備受保護。可是一旦出生後,就得獨自面對陌生的環境、忽熱忽冷的溫度以及各種細菌或病毒的侵襲。加上他還不善於使用本身的免疫系統,因此得病的機率可不少。

*幼兒疾病

以下4項是嬰孩一出生就有可能面對的問題:

1.天生缺陷

胎兒是從一個單細胞受精卵成長為由億萬個細胞構成的全新個體。製造當中,細胞還會不斷分裂增長及分化成身體各組織和器官。過程中還包括基因突變的可能性。再加上母親懷孕時也許誤用藥物。因此在製造期間或會有出錯,導至某些嬰兒一出生就有器官發育不全或先天殘缺的情況。例如兔唇、心臟有孔、四肢不全、鎖肛或畸形等等問題。

※2.細菌感染

每個人天生都有免疫系統,嬰兒也一樣。但由於他之前在母胎裡備受保護,因此就不懂得如何使用,也不會分辨好或壞,難以作出適當的反應。可能遇到不危險的細菌他會去反擊;遇到很危險的細菌或病毒時,他卻視為平常。因此很容易就遭受細菌感染。

*梁健寬醫生補充說:孩子在2歲以內,若有輕微發燒即使多達10次,而且每次都只發燒3-4天就會自行痊癒,又或是有輕微的傷風咳嗽,這些都是正常的,父母不必太擔心。這並不代表他的免疫系統很弱,只是他剛開始和世界打交道,要慢慢學習去適應環境。

※3.過敏

如同上述所提及,幼兒的免疫系統未經訓練,對於細菌入侵或某些普通物體的反應有異於尋常,不涉及危險性的都會過度反應,因此就形成過敏。當中包括皮膚敏感、眼睛敏感、氣管敏感以及食道過敏。

※4.發育異常

嬰孩出生後,器官功能還會繼續成長發育。一般在3歲之後。幾乎所有器官功能都可達到90-95%的成熟度。未來80年的人體功能可說就是取決於這3年內的發育是否正常。這就是華裔所謂的三歲定八十。在這發育過程裡,正常的孩子會依照年齡月數逐步懂得說話、聽聲、翻身坐立、抓物及交際。這5技能通常也是醫生用作測試兒童是否發育異常、遲鈍或有自閉症現象的標準。

※其他兒童疾病

也有一些多發於兒童的疾病,例如川崎氏病(Kawasaki disease)或手足口症等等,大部份都源自於幼兒的免疫系統不成熟。

一些所謂的兒童疾病,並非說成人就不會患上,而是成人的免疫系統夠成熟,也懂得分辨敵友,一旦某些病毒入侵,免疫系統就自動去攻擊,因此很少會發病。

★如何預防

有人認為乾淨的環境可以預防幼兒生病,然而梁醫生指出,醫學界有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的說法:若環境太乾淨,幼兒就容易敏感;環境太骯髒,就會有細菌感染的問題。因此他建議只需要適當的乾淨,不能太過的乾淨。所謂適當的乾淨即是吃飯前要洗手,如廁後也要洗手。
不必摸一下門柄就用99.9%的消毒劑來洗手。過度的衛生反而會產生更多問題。

另外,如果母親在懷孕第三週期(28-40個星期)開始吃良菌,或有助讓嬰孩的免疫系統較快成熟,減少日後的過敏情況。

*預防針的重要性

近年坊間為了幼兒是否應該打預防針的課題而眾說紛紜。一些人認為不要打,讓他自己學習和病菌去抗戰,以使免疫系統會更強;另一批人卻認為必需打,因為如今的環境有太多病菌,某些病菌不可能靠他自己去面對。

梁健寬醫生指出:從歷史上來說,預防針(接種疫苗)就是教導幼兒日後如何去面對危險的敵人。如果不打預防針而讓他的免疫系統自已去學習面對的話,也許會在他受到傷害之後才學得到。但某些病菌造成的傷害或許是不能逆轉的。

比如小兒麻痺症,在過程中可能一隻腳麻痺從此不能行走了;又例如是腦膜炎,過程中或會損害頭腦,有可能導致失聰、失智、日後會抽筋,甚至會死亡;又或者是白喉,這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會使整個喉嚨發炎,嚴重者還會併發心肌炎和周圍神經麻痹或至死。這些危險及急性的疾病是不可能讓幼兒自己去面對。我們沒有資格說讓他慢慢去學習。這些傷害會影響一輩子。因此為何不在他還未受到傷害前先教他如何預防?

他表示,也許某些小孩接種疫苗後會有一些副作用(例如發燒或麻痺),但以大環境來說,也許只有少於0.1%的小孩有問題而99.99%的小孩卻能受惠。因此打預防針還是必需的。

*甚麼情況下該就醫

孩子生病時,父母往往不知該在甚麼時候帶他就醫。有些人認為動不動就看醫生有點小題大作,而且也不鼓勵吃太多藥物;也有些人認為孩子生病可大可小,為免耽延就醫使病情嚴重,安全起見還是馬上看醫生較好。

梁健寬醫生給予以下參考:

*幼兒若是一般發燒,通常48小時就會開始好轉。如果採取了退燒方法以及服食退燒藥後,發燒情況還是去而復來,並且發燒超過72小時都沒有減退的跡象就得求醫了。

*如果幼兒啼哭而不能以慣常方法讓他停止哭泣就要留意。孩子哭泣通常是排便或尿濕令他不舒服;其二是或許他餓了要喝奶;其三可能他要人抱抱、和他玩或想去透透氣。如果上述幾項都做了他還是哭個不休,也許就有問題。情況繼續的話就可考慮去求醫。因為即使不適或疼痛,幼兒都不懂表達,只能以哭的方式宣告。

*一歲以下的幼兒,頭殼上的囟門(俗稱天窗)未閉合,摸下去原是平或微凹陷的。如果囟門腫凸,而幼兒也表現對光畏懼。最好帶去見醫生。因為這也許是腦膜炎的現象。

*1歲的幼兒每分鐘呼吸頻律約有35次。如果他在睡覺時,每分鐘呼吸超過40次,而且吸氣時胸腔有凹進去的現象,表示他要用很大的力氣來吸氣。就得擔心他的肺可能有細菌感染。最好考慮去求醫。

*如果幼兒腹瀉,而他有喝上足夠的液體(水或奶)來補充水份,例如小便的次數正常,嘴唇還是潮濕的,就不必太擔心;如果腹瀉期間小便減少,嘴唇乾燥,人也不活躍,一天都喝不足50%水份就得去求醫。
**攝取水份的正常量是:每1公斤重的孩子,1天要喝上100cc的液體(水或奶)10公斤重就要喝上1000cc1歲的孩子若有8-9公斤,腹瀉時如果他1天內喝進的液體少於500cc就要去求醫,以免脫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