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9年8月11日

耳鳴


耳鳴雖說並非一種嚴重疾病,但發作起來確會令人困擾。長久下去還會使患者心情煩躁,繼而影響情緒與生活作息。

耳鳴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因為通常只有患者自覺性的聽到,旁人也一無所覺。有時難免會令人懷疑是否心理作用或幻聽?還是真的有病

李凱亮醫師指出,其實耳鳴是一種症狀,也可以是一種病:它可以是某些疾病引起的症狀。但若在沒有其他問題的情況下發生耳鳴,就有可能是關係耳朵的疾病。他說,耳鳴和精神上的幻聽大不同。幻聽是有句子或對話;耳鳴則只是一些單純性的聲音。例如像蟬鳴聲、流水聲、鐘鼓聲、風聲等等噪音。並視病情輕重而表現斷續或持續發作。

他也指出,長期耳鳴確實會讓健康受到影響。因為嚴重耳鳴的患者無論在睡眠、生活或工作中都被鳴聲影響情緒,進而造成失眠、煩躁、焦慮或抑鬱。長此下去對身心健康有很大影響。與此同時,長時間耳鳴也有可能影響聽力。

造成耳鳴的因素也有很多。疾病引起的耳鳴例如:流行性感冒、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腫瘤、聽覺神經瘤;耳科疾病如中耳炎、耳道炎、耳垢阻塞或耳外傷、爆震;環境或外來造成的包括長期面對工地噪音或夜店音樂;也有某些藥物會引起藥毒性耳鳴,比方說一些抗生素或利尿劑等等;此外,現代人習慣太大聲的耳機音量,或長期熬夜趕工等等壓力,都會導至耳鳴或使病情加重。

李凱亮醫師表示,聽力問題也有分為兩部份。耳朵前半段的問題屬於傳導性;後半部是聽覺神經性。若耳鳴的發生屬於傳導性的問題,恢復機會比較大;如果是聽覺神經引起的耳鳴,恢復上比較難。尤其是超過1年以上,一般只能控制而難以徹底療癒。

例如中耳發炎引起的,只要把發炎症狀改善,耳鳴就會消失。如果是神經性引起的耳鳴,則比較難消除。

中醫如何看待耳鳴

清代醫籍《雜病源流犀燭》記載:“ 耳鳴者,聾之漸也,惟氣閉而聾者則不鳴,其餘諸般耳聾,未有不先鳴者。”中醫傳統上認為耳鳴與耳聾關系密切,常常會把兩者並列討論。

李凱亮醫師表示雖然不是所有類型的耳鳴都會發展到耳聾的階段,但臨床上確實有很多患者的聽力在長期耳鳴後受到影響,所以不該輕視耳鳴的癥狀。

中醫是從整體去看耳鳴,而非單單關注在耳朵。耳鳴是身體失衡的一個反映。因為五臟六腑和氣血不調都可以引發耳鳴。

但也有一個誤區。李醫師指出,由於中醫學說有指腎開竅於耳,因此某些人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誤以為耳鳴就應該要著重補腎。其實那只是基本的認識。中醫對治除了臟腑和五竅,還有經絡的聯繫。比方說耳朵四周分佈的經絡例有膽經、三焦經等,所以肝膽或三焦的病變也可以透過上擾經絡導致耳鳴。因此並不能單純的認為耳鳴就要補腎。

從中醫的病因病機來看,風邪乘擾、肝陽上擾、心火亢盛、中氣下陷、腎精不足等等氣血臟腑的問題都可引發耳鳴。中醫也有虛實的分辨。例如新發多為實證,久病多為虛證;耳鳴音調較高較尖多為實證,音調較低較小多為虛證。

中醫治療耳鳴一般是以中藥及針灸為主。針灸也會從兩部份著手。一是針對性在耳朵附近的經絡與穴位局部刺激。另一則從上述分型中調整失衡的五臟與生理問題。兩者相配合會取得更好效果。

*中醫分型與對治

耳鳴在中醫辨証上,一般常見的分為以下5型:

1.風熱侵襲型
*症狀:一般多是外感或耳鼻喉發炎所導至的輕微耳鳴。一般以感冒開始。自覺耳中發脹並有阻塞感,接著耳鳴聲增強,同時聽力下降。或也伴有頭痛、惡寒、發熱及口乾等。
*治法:疏風清熱
*主方:桑菊飲加減
*常用藥:桑葉、菊花、薄荷、荊芥、桔梗、杏仁、蔓荊子、蟬蛻、甘草

2.肝火上擾型
*症狀:耳鳴如聞潮聲或如雷聲。生氣後會加重。並伴有耳朵脹痛或頭痛眩暈。同時也或會口苦咽乾、感覺煩躁且睡不安寧。患者一般屬脾氣暴燥、工作節奏忙碌及壓力較大者。
*治法:清肝瀉火
*主方:丹枙逍遙散加減。重症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藥:丹皮、梔子、柴胡、白芍、當歸、茯苓、白朮、薄荷,黃芩,甘草

3.痰火郁結型
*症狀:耳鳴如蟬鳴聲,時有阻塞感,聽音不清。並伴有頭昏沈重、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無味。病患也或有便秘、腹脹及消化不良等現象。
*治法:清熱化痰
*主方:清氣化痰丸加減
*常用藥:陳皮、制半夏、茯苓、膽南星、瓜蒌仁、枳實、杏仁、黃芩、石菖蒲,甘草

4.脾胃虛弱型
*症狀:在勞累後或蹲下站起時,耳鳴情況會較重。耳內有突然空虛或發涼的感覺。無精打彩、沒食慾或食後腹脹。患者一般中氣不足,氣血供應不良。
*治法:健脾益氣
*主方:益氣聰明湯加減
*常用藥:黃芪、人參、白朮、炙甘草、升麻、蔓荊子、葛根、黃柏、白芍、當歸

5.腎精虧損型
*症狀:耳鳴如蟬鳴,晝夜不息,晚上睡覺更甚,因而導致失眠。聽力也會下降。同時伴有頭暈眼花、腰膝酸軟等症狀。
*治法:補腎填精
*主方:腎陰虛者用耳聾左慈丸;腎陽虛者用右歸丸加減
*常用藥: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丹皮、澤瀉、磁石、五味子、石菖蒲、枸杞子、補骨脂、益智仁、附子、肉桂、菟絲子、杜仲

*食療保健

李凱亮醫師指出,其實中藥加針灸都不太容易徹底解決耳鳴,食療藥膳更難以有太大的效果。但作為輔助預防則是可以的。

在相應的調理預防方面,以下體質可供參考:

*氣虛:黃芪黨參紅棗茶

*腎虛:黑芝麻核桃粉

*肝火:桑葉菊花夏枯草茶

此外,中藥也有通竅的藥材。所謂五竅一通,因此在開方時,也經常會加上一些開竅的藥物如石菖蒲、葛根和蟬蛻。

*石菖蒲:
石菖蒲是開耳竅的聖藥,有化痰開竅,通心氣之用。

*葛根:
醫學界認為耳鳴可能由於內耳血管痙攣,供血不足所致。葛根有活血作用,能改善血液供應,而且有輕揚升舉的作用,能把藥往上引。

*蟬蛻/蟬衣:
蟬蛻能清散肝經風熱,通利耳竅,聰耳平鳴。尤對風熱侵襲型的耳鳴具效果。


*在飲食方面,不宜攝取咖啡因含量高的例如濃茶、咖啡及煙酒。若是具肝火型的體質,就不宜吃煎炸食物。

●預防方法

李凱亮醫師也分享以下按摩穴位及日常保健方法,有助預防耳鳴:

*穴位按摩
可分別在以下穴位順序按摩。每個穴位按10秒鐘,當有酸軟感覺即換另一穴位。
*耳屏前面上下方:耳門穴、聽宮穴及聽會穴
*耳垂後方的翳風穴
*後枕部的風池穴

*耳朵運動

平日也可進行以下耳朵運動:

*鳴天鼓:雙掌分別覆蓋著耳朵,兩手手指在風池穴的位置輕輕叩敲

*黃蜂入洞:用兩根食指分別插進耳洞並移開以刺激鼓膜。

*搓耳朵:雙手掌心搓熱後,覆蓋著耳朵或搓揉作為保健。

*對證保健

實證及虛證也有不同的保健法。上述中醫分型的5種證型中,前3者屬實證,後2者是虛證。

※實證:
針對實證的保健有以下3種方法:
1.吳茱萸磨成粉(5)調醋,敷在腳底涌泉穴,用砂布包裹,以引火下行。(高血壓也可用此法)
2.用膏藥布貼在腳底涌泉穴
3.以熱水泡腳

※虛證:
以艾灸燻溫以下穴道:太溪、腎俞、氣海、關元

*注意事項:
*減少熬夜,有充足休息
*避開噪音源(在工地及噪音環境工作要戴耳套保護耳朵)
*耳機聽筒音量降低
*減少濃茶、咖啡、煙酒的攝取
*懂得管理情緒,減少壓力
*慎用藥物(尤其小心某些消炎藥及利尿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