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9年9月6日

心臟病的"旅程"


在所有心臟病中,冠心病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種。冠狀動脈一旦嚴重阻塞,分分鐘都會有猝死的可能!

9月最後一個星期天是世界心臟日。為了不讓自己成為冠心病的一員,首要就是對心血管疾病有所認識。且看心臟內科林建賢醫生為我們逐一分析,包括造成心血管阻塞的原因和症狀、怎樣的情況下需要就醫、需要做哪一些檢查、治療方面所需的考量以及術後如何護理等等。掌握這些知識才能防患未然。即便不能阻止事情發生,到時也不至於一無所知的感到惶恐。

*心血管阻塞的元兇是膽固醇嗎?

造成冠心病主要的原因是心血管裡的斑塊累積而使血管阻塞;斑塊的出現即是由於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而發炎,日久就形成斑塊。

高膽固醇是造成心血管阻塞的原因之一。因此當眼瞼出現黃斑瘤(xanthelasma/俗稱脂肪油包或脂肪腫塊)時,那是高膽固醇的象征。幾乎50%有此情況的患者都被驗出屬高膽固醇。因为黃斑瘤是膽固醇在皮膚表層的沉澱物。其他原因包括懷孕、肥胖症、甲狀腺異常、肝膽病和腎病。因此一旦眼皮周遭出現這些黃斑瘤,一定要去驗血檢查。而不應該只作美容去除。

林建賢醫生指出,膽固醇無疑是造成冠心病的因素,但它只是其中之一。還有很多高風險因素包括糖尿病、血壓高、抽煙、年邁、性別(男性)和家族遺傳等等。

當我們降低膽固醇,當然可以減低一部份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整體來說,冠心病和形成斑塊的最主要原因是年紀老化。年紀越長機率越高。但如今冠心病的趨勢已年輕化。由於生活作息紊亂、飲食不良和缺少運動,促使其他高風險因素如糖尿病和血壓高都愈來愈年輕化。進而使冠心病也臻年輕化。

*心血管疾病的典型與非典型症狀

典型的心血管疾病是由於斑塊阻塞在血管使心肌缺氧,當心肌需要更多氧氣(例如快走或爬樓梯)而不獲輸入時,胸口左側或中間就會疼痛。一旦休息過後痛感就會減少。這是穩定型的心血管阻塞。

至於暴肥或暴瘦、心悸和氣喘等卻是非典型的症狀。心血管病可以造成心臟衰竭。心臟衰竭的症狀之一會造成腳水腫及身體腫脹,在外人眼中就等同暴肥;心悸或氣喘也可以是非典型的心血管症狀。即使並非心血管疾病也得注意。心悸可能是心律方面的問題,氣喘也或許是肺部出問題。因此都要注意。

*甚麼情形該看醫生?

林建賢醫生說,一旦知道本身有高風險因素就要去看醫生或做檢查。例如男性少於45歲,女性少於55歲。有三高、肥胖、抽煙、有心臟病和中風家族史等等。

*各種相關檢查

一旦懷疑是心血管疾病,醫生會先了解病史,過後就根據個人風險因素來進行相關檢查。

★一般測試

心電圖(ECG)
心電圖是最基本的檢查方法。很多健康體檢中心或診所都有這種設備。進行時不會有感覺,而且費用不高,但卻能帶來很多相關心電的訊息,以觀察心臟是否有問題。尤其是心絞痛和突發性心臟病,可憑ECG即時檢測出來。

因此當有三高時(血壓、血糖、膽固醇),至少要先做一個心電圖測試。

※運動負荷心電圖測試(exercise stress test)
適用於一般初期懷疑心血管有問題的病患(但並不適合行動不便者)。這是非侵入性和自然的測試法,在進行運動時以測試心臟壓力。測試的同時也可採用超聲波(stress echo)來觀察心臟的活動率以增加測試的准確度.

★中低風險測試

電腦斷層掃(CT Scan)
如果檢查後屬中低風險群(比如說年輕人,沒有高風險因素,只是胸口痛以及有一些非典型症狀),醫生通常會建議做非侵入性的徹底檢查。例如電腦斷層掃(CT Scan),以能在短時間內準確的拍攝到心血管的狀況來確診是否心血管阻塞。

林醫生說,CT Scan的敏感度與準確度都很高。唯一的問題是輻射也很高。一次的掃瞄幾乎相等於進行600X光。因此並不建議隨便進行,而是依個人情況來看是否必需。

★高風險測試

※心臟核磁共振(stress mri)
如果屬於高風險群,例如有糖尿病或高血壓、年邁(人體老化會使血管硬化),就需更深入的檢查,以得知心血管阻塞的嚴重程度。心臟核磁共振是非侵入性的測試。可觀察心肌的氧氣率。當運動時心肌有缺氧現象,即有可能血管阻塞嚴重。

※血管造影(angiogram)
目前為止,angiogram還是屬於檢查心血管疾病的黃金標準方法。這是一種侵入性測試。置入導管進到心臟血管,配搭X光能清楚視察血管的阻塞程度。

當進行angiogram時,X光之外也需其他輔助儀器,包括內血管超聲波以更確定血管阻塞多少巴仙,才來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再血管化治療(revascularization)
angiogram和其他無創負荷試驗有爭議,或針對於中度冠脈狹窄時, 血流儲備分數(FFRfractional flow reserve) 就能有效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再血管化治療。進行血流儲備分數時,通過壓力測定來推算出冠脈血流的程度(指南分解值是0.8)。也就是說,當FFR0.8時,推遲再血管化治療, 僅以藥物治療,其效果還是良好的。

*治療方式

血管阻塞超過70%就是屬於嚴重阻塞。醫生通常在這情況都會建議病人進行經皮層“再血管化治療”。

林建賢醫生指出,當在進行上述angiogram檢查時,如果發現只有一或兩條血管阻塞,醫生都會選擇性的在同一時間進行俗稱通波仔的球囊擴張術(balloon angioplasty)和支架擴張術(coronary stenting angioplasty);如果情況較複雜,俗稱搭橋的心臟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也是很有效的再血管化治療。當然,不一樣的再血管化治療也有它的利與弊.

他表示,當心臟病發作時(突發性心肌梗塞),進行緊急通波仔和支架擴張術(Primary Angioplasty)是最有效的療法。當冠脈在突發性100%狹窄時,及時地擴張冠脈,疏通血流,能降低心肌梗死的機率,進而大大減少併發癥。心肌梗塞的併發癥如心臟衰竭、心律病和猝死等。

如果在穩定型心絞痛 (stable angina)的情況下做通波仔,那只是治療心絞痛的癥狀而已。

他說:“當血管只有30-50%的斑塊時,以藥物治療其效果還是良好的。但往往就是這些斑塊造成血管阻塞而引發心臟病。如果初步確定有心血管病,最重要是以藥物來達到穩定斑塊的效果來避免斑塊造成突發性冠脈梗塞。例如阿斯匹靈這類清血藥以及降膽固醇藥(statins)Statins能減低血管發炎的程度,也能降低膽固醇。因為血管發炎就會造成斑塊。斑塊有裂痕即會造成血管從50%的狹窄變成100%狹窄,進而引起突發性心臟病。即使已做過再血管化治療(通波仔或手術),病患還是需要長時間服食藥物,以減低復發的幾率。”

*手術的考量

一旦確診心血管疾病,甚麼時候是進行手術的最佳時機?該去政府醫院或私人醫院進行呢?這些包括手術費用都必需視個人情況而考量。

在時間方面,如果是突發性的心臟病,血管100%阻塞,最好馬上進行再血管化治療;如果是穩定型心絞痛,就可以再斟酌。若有經濟能力,當然越早做越好。

往往經濟問題是病人選擇去政府醫院或私人醫院的考量。其實除了國家心臟中心,如今一些政府醫院的心臟手術設施都非常完善。只是由於政府醫院需要排期,如果情況穩定當然沒問題。若是緊急性的,唯恐病人等不及。如果有醫療保險,病人就可多一些選擇了。

據悉心臟手術的費用都不菲。也要視甚麼州屬以及甚麼醫院。一般來說,通波仔支架的質材不同,費用也不同。一般一個支架約要5-6千。最基本一條血管及兩個普通支架是25-35千;繞道手術則大約是40千以上。

*術後護理

進行通波仔手術,一般隔天即可出院。最好休息一個星期再恢復正常活動。由於大多數是通過手部血管接入心血管,因此患手不要提取超過5公斤的重物。並要定時吃藥和復診。飲食也要照顧。

繞道手術通常5-7天可出院。並需一段時間來復原。包括傷口的照顧、呼吸的調整以及進行物理治療讓肌肉恢復。通常病患在3個月後就能回復正常的生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