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0年3月19日

慢性腎病



很多人聽到“慢性腎病”都沒有多大感覺,也許認為那是“慢性”的。一般要經過數十年的“醞釀”才會病發。即使要發生,也會是數十年後的事吧?

但很多人卻不知道,一旦發生腎病是不可能逆轉的。尤其去到腎衰歇的後期需要洗腎,每星期洗3次,每次4個小時。每個月的洗腎費要花上千五至三四千元。病人在這情況往往已失去工作能力。這時除了肉體和心靈備受折磨,在經濟上也是非常龐大的負擔,同時更會累及家人。

根據大馬衛生部2018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每100名人士就有約15名患上慢性腎病;每一年皆有5-6千名新的洗腎病人。這數目讓大馬成為全世界前3名新晉洗腎者增長率最快的國度之一。衛生部並預測,相信大馬到了2040年可能是世界第1。這都出於大馬人的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所造成。

如今還有很多人處在慢性腎病邊緣而不自知,由此可見對該病的認識非常重要。且讓腎科顧問林樹仁醫生為我們講解慢性腎病的相關知識。

●慢性腎病的定義是甚麽?

答:簡單來說,正常人的腎功能都會有80-90%左右。若跌至60%以下,就是開始進入慢性腎病範圍。

腎病一般有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腎病的原因有可能是某些疾病或誤食某些藥物導至。通常在調理過後就能恢復正常。只是若當下造成腎衰歇卻是不能逆轉的。

慢性腎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簡稱CKD)則是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腎臟結構和功能障礙,包括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簡稱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損傷、血液或尿液成份異常,及影像學檢查異常,或不明原因導致GFR下降低於60ml/min/1.73m2(或簡稱60%以下),並持續超過3個月,即被定義為慢性腎病。

●慢性腎病是否有分期?怎樣的情況才算嚴重?

答:根據腎小球濾過率(GFR),可以將慢性腎病分為5期,早期發現和早期幹預可以顯著降低CKD患者的並發癥,明顯提高病患的生存率。

情況如下:

1期:腎損傷,GFR指數高於90。只需重點診治原發病。

2期:腎損傷,GFR輕度下降(指數6089),應減慢CKD進展,降低心血管病風險。

3期:GFR中度下降(指數3059),應減慢CKD進展,評估治療並發癥。

4期:GFR重度下降(指數1529),需綜合治療,治療並發癥。

5期:腎衰竭。GFR指數低於15。或需透析(洗腎),進行透析前的準備及透析治療。

●甚麽原因造成慢性腎病?

答:有5大原因:

1.糖尿病(50%)

2.高血壓(20%)

3.慢性腎小球腎炎(8%)

4.遺傳性多囊性腎病(2%)

5.其他原因,包括和藥物有關的慢性腎病(20%)

總的來說,多達七成的慢性腎病是由糖尿病和高血壓所引起。除了第4項,其余大多數是後天的生活與飲食習慣所形成。

●腎臟最大的作用是甚麽?腎病在初期有表癥嗎?

答:腎臟會將人體內的代謝物丶毒素丶多余的水份過濾後形成尿液排出體外。並且24小時操作。此外,腎臟還有維持電解質平衡丶調節血壓丶分泌紅血球生成激素來產生紅血球丶活化維生素D等功能。

腎病雖然不容易發現,但早期還是有跡可尋,其中包含以下3個癥狀,即高血壓丶蛋白尿(尿有泡沫)及水腫。

高血壓與腎病之間的關系就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長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壓會導致腎臟損傷,而腎病也可能引起高血壓。腎臟有調節血壓的功能,45歲以下者若發現高血壓,首先要檢查腎臟是否出現問題,比如是否因為腎臟發炎或損傷才造成高血壓。

一般情況下,尿液中不該有蛋白質。當腎臟出現問題,比如發炎或硬化時,其內部壓力會升高,血液中的蛋白才會漏到尿液裏頭,因此尿液中才會有蛋白。特別提醒,不是每一種的尿有泡沫都是尿蛋白,某些藥物的作用丶尿液混濁丶尿含精液都會造成尿有泡沫。

許多人都以為腳水腫就是腎臟出了問題,其實引起水腫的原因很多。它可能是由心臟疾病或肝臟疾病所引起,或是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s)引起的局部性水腫,或是某些藥物(如某些降血壓藥物丶類固醇等)造成的副作用。醫生應該要為病人的心肝腎3個內臟以及水腫部位做深入檢查,並檢查病人所服用的藥物,才能判斷該水腫是否因腎病所引起。

●如何診斷慢性腎病?

答:有3個基本的檢測方法,即是驗血丶驗尿和超音波掃描。

驗血是為了檢驗腎臟的功能,主要會看肌酸酐(creatinine)和腎小球濾過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這兩項指標;驗尿則是檢測是否有尿蛋白;超音波掃描主要是檢測腎臟是否有結石或萎縮等異常現象。有些人天生只有一顆腎,也有一些患者是由於腎臟血管阻塞而導致其中一顆腎萎縮。

只要其中一項檢驗有異常,並持續3個月,就算是慢性腎病。

●慢性腎病如何治療?

答:慢性腎病的治療方案包括對原發病的治療,和服用一些有助延緩慢性腎衰竭病變進展的藥物。既然七成的慢性腎病都是因為糖尿病和高血壓所引起,因此有效的控制血糖和血壓尤其重要。

積極控制血壓可以降低蛋白尿,可以減輕腎小球高濾過、減緩慢性腎衰竭病變進展。

首選的藥物包括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1拮抗劑(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RB)。研究顯示這種藥物能有效地降低血壓,降低尿蛋白和減緩慢性腎衰竭病變的進展。在有必要時這種藥物也可以與其他降壓藥物聯合使用。

而剛面試不久的降血糖藥物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SGLT2Sodium Glucose co-Transporter 2)抑制劑則成了慢性腎病治療的“新武器”。研究結果發現,這類藥物除了具有降糖、減重、輕度降壓作用外,還可以有效降低蛋白尿;顯著延緩腎功能的下降速度;顯著降低尿毒癥發生的風險;顯著降低和慢性腎臟病有關的並發癥風險(包括尿毒癥、血肌酐倍增、腎臟或心血管死亡)。

●怎樣的情況下會面對並發癥?有何癥狀?

答:當慢性腎病去到第3期,腎臟功能大幅度衰退,也可能會帶來其他身體器官的並發癥。比如炎癥 (Inflammatory disorder)、貧血 (Renal Anemia)、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導致冠心病 (Ischemic Heart Disease)、免疫防禦受損 Immunodeficiency)、腕管綜合癥(Carpal Tunnel Syndrome)、慢性腎病導至的礦物質與骨異常 (CKD-Mineral Bone Disease)、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 Hyperparathyroidism)等等。

在此情形下,病患也會行走乏力、全身酸痛,免疫力下降也導致經常生病發燒。

當進入第5期後,或腎功能只剩下15%以下,就得進行洗腎。但在這之前就必需為洗腎作好準備。若是打算洗血(血液透析),就得先由外科手術在手臂上把血管的動脈與靜脈接駁成動靜脈廔管(A-V Fistula);若打算洗肚子(腹膜透析),也需先通過手術在腹部置入一個鈦合金導管。

洗腎是可以延長病患的生命,唯一般存活率最多是5-10年。腎臟移植能帶給病患最高的存活率,大多數病患也能在手術後重返職場。

●慢性腎病可否逆轉?有甚麽方法可不必去到洗腎的地步?

答:慢性腎病不能逆轉,只能延緩惡化的程度。

眾多國人都患上糖尿病和高血壓。當中有40%的病人最後都會患上腎臟病。這都是由於飲食習慣不健康所導致。腎臟會超濾,排出尿蛋白,並是身體堆積尿毒和肌酸酐。由於肉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若是肉食過量,就會為腎臟加重負擔。

有研究顯示,當腎功能下降到第三期以下(GFR指數30-59),可通過減少蛋白質的攝取(或讓一些病人改吃素,再配合一些特別的輔助品),能有效使洗腎時間推遲一兩年。

雖然素食也有蛋白質,但植物蛋白對腎的負擔較小。一般植物蛋白質只能被吸收60-70%。雞蛋是100%吸收,肉類則是80-90%。因此素食者體內所含的尿毒和蛋白質就相對的較少。

假設有兩名只余30%功能的腎臟病人,一個素食一個葷食。素食者並不會增加失去的腎臟功能,但卻能減低腎臟的負擔。腎小球不會被消耗得太快,腎功能就能維持久一點。如果不想吃全素,也可采取低蛋白飲食。

●如何免除患慢性腎病的風險?是否能預防?

答:只要腎小球濾過率跌至60%以下,就算是慢性腎病的開始。腎小球是腎臟最基本的單位。每一個正常的腎臟都有100萬個腎小球。正常情形下,人們在40歲過後,腎小球每年都會下降1%

一個人縱使非常健康,只要活上八九十歲,都會有慢性腎病的風險。因為腎臟被長期使用,腎功能肯定會隨著年齡而退化。只是由於患者年紀已大,腎功能足夠使用到百年歸老而較少會面對並發癥的風險;但若是30歲左右就開始患上慢性腎病,面對並發癥的風險就相當高。

唯有通過有規律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正確的使用藥物和觀察其可能導致的副作用。對原發病的治療和服用一些有助於延緩慢性腎衰竭病變進展的藥物,才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