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6年4月11日

幼兒十大疾病


一旦家有孩童生病,為人父母的就會感嘆:「情願自己病好過孩子病!」因為孩子生病,不單孩子痛苦,父母更加辛苦,加上一些還不能言語的幼兒,究竟哪裡不舒服又說不清,分分鐘都得擔憂他的病情是否會惡化,並要比平時更悉心的照料,精神與體力都大大透支。

一些新手父母,孩子一生病就手足無措,不知該自行餵藥或馬上看醫生?病情反復又該如何處理?治療不當又不知是否會有後遺症等等,深受種種問題所困擾。

小兒專科醫生陳惟祥替讀者列出十大幼兒常見疾病的簡介,這些疾病一般發生在0到5歲,且是門診最普遍的疾病。如果父母對幼兒常見疾病有一定認識,就不至於亂了方吋了。


●1.上呼吸系統病菌感染

*病發原因:
病毒感染及細菌感染,其中病毒感染佔了90巴仙。這些都是通過空氣傳播,在一個空調設備的空間,而空氣又沒有流通,置身其內的小孩就很容易被傳染,例如在托兒所、購物商場等人潮眾多的地方。

*症狀:
發高燒、喉嚨痛、傷風感冒、咳嗽等等常見疾病

*併發症:
高燒過度可能會造成抽筋或驚風,如果不曾打腦膜炎預防針,不幸又讓病菌去到腦部,也可能會造成腦膜炎。若抵抗力不好,病菌擴散到耳鼻喉就會造成中耳炎、鼻竇炎或扁桃腺炎;下到氣管、肺部就造成肺炎。

*治療:
一般都給予支持性治療(Supportive treatment),例如發燒就給予口服退燒藥,若太高燒就給塞肛門的退燒藥物,因為高燒導至孩子的腸胃弱,難以吸收藥物;傷風咳嗽也是以支持性治療,給予傷風藥或化痰的咳藥水。如今也有一種生理性海水可噴射進鼻子,有助舒緩感冒病情。


●2.急性腸胃炎

*病發原因:
超過一半是病毒感染,最著名的是輪狀病毒,嚴重的話會致命。一般是通過接觸受感染,例如口水、糞便或觸摸。如果成人撫摸病童後又沒有洗手,無意中成了帶菌者,在接觸其他小孩時,就會把病菌傳給其他孩子。

*症狀:
發燒、腹痛、瀉肚子、嘔吐

*後遺症:
若瀉到脫水,心臟會產生不規律的振動,或頭腦神經線不能正常操作而抽筋,嚴重會致命。脫水的現象包括四小時沒有小便、人不活躍、口腔乾燥及疲累。

*治療:
腹瀉就餵給足夠的電解質,即ors鹽水(西藥房可以買到),如果孩子不肯喝,可以參在果汁、葡萄糖、蜜糖或粥裡,偶爾服食良菌,有助舒緩腹瀉。食物要易消化的,例如麥片或粥,以及沒有乳糖的奶粉,油膩的食物不宜。沒有必要服止瀉藥,瀉能排出毒素。嘔吐可以服食或採用塞肛門的止嘔藥。

*迷思:
很多父母以為幼兒發燒腹瀉是出牙的自然現象,就忽略了真正病發原因。其實孩子出牙不會發燒及腹瀉。也有人認為腹瀉喝100+就可以了,這也不被鼓勵,因為100+的電解質不夠,而且有糖份及含氣體,會導至脹風嘔吐,糖份也會使腹瀉更嚴重。


●3.敏感病症

*病發原因:
空氣污染,或在太乾淨的環境下成長的小孩,從小不曾接觸敏感源,一旦在新環境接觸到敏感源,被刺激之下,氣喘(或哮喘)就發作。敏感源包括灰塵、塵蟎、毛公仔、狗毛、貓毛等。哮喘不是身體弱,而是敏感系統太過好勝,把敏感源當成細菌,免疫力與它抗戰後會有黏液,造成多痰,使氣管收窄,呼吸時會發出氣喘聲及嚴重的咳嗽。

*症狀:
咳嗽、氣喘。晚上咳到不能睡、跑跳會咳、天氣轉冷、喝冷凍飲料、吃到有防腐劑或色素的零食也會刺激到咳嗽,咳到嚴重會嘔吐。

*後遺症:
會影響睡眠,孩子的體格與免疫力也會差強人意,並會有自卑感,嚴重的話還會致命。

*巴仙率:
工業愈先進的國家巴仙率愈高,大馬約有10巴仙的小孩是患者。另外的原因包括缺少餵母乳以及濫用抗生素,還有遺傳基因,父親有敏感,孩子就有 20到40巴仙;父母都是敏感者,孩子就有40到60巴仙;兄弟姐妹有敏感,本身就有大概10到 20巴仙。

*治療:
如果家族有敏感,最好給嬰兒餵食母乳至少六個月以減低遺傳性敏感。治療方式也是支持性治療,給予氣管擴張劑的噴霚或藥物,若嚴重,會使用到類固醇。一些父母對類固醇很抗拒,認為有副作用,其實短暫使用不會,除非吃上超過兩星期就有可能。最好避开接觸敏感源,少去人多的地方。


●4.便秘

*病發原因:
有約30巴仙小孩有便秘問題,女生比男生多,10個有8個是女的,可能與女性肛門構造有關,女生的盤骨向後,直腸也是比較向後彎曲,因此造成阻礙,有點不容易排便。通常發生在出生六個月後,那時開始副食品,就會有便秘的可能。

*後遺症:
便秘要越早解決越好,不然會造成惡性循環,大便不出,用力會造成肛門疼痛,令小孩不敢排便,越不排便,糞便就越硬、越難排出。四五天不排便,肚子脹脹,胃口會受影響,遲早會生痔瘡,或肛門旁發炎、生朧、出血,最後造成貧血。

*治療:
若便秘嚴重,可暫時性給大便軟化的藥(塞進肛門),讓它容易排出。平時要多吃含纖維素的水果,當中以木瓜、火龍果、香蕉及蘋果最多纖維,可弄成果泥餵食,並要每天吃。用餐後半小時是腸蠕動最強烈的時刻,訓練小孩餐後半小時坐馬桶讓他習慣性排便。

*迷思:
多少天不排便才算便秘?便秘的定義是:無論一天排三次(不是水水的)或三天排一次(不是硬到出血的)都算正常,當然最好是一天一次。

幼兒便秘,很多父母會懷疑奶粉,其實也不一定,初生頭6個月就有可能是奶粉不適合。喝母乳的小孩大便很軟,一星期排一次都不成問題,因為大便柔軟,使腸蠕動比較慢。

華人傳統是不敢讓幼兒吃水果,怕惹痰,認為讓小孩喝很多水就不會便秘,其實是不夠的,一定要進食有纖維的食品,才容易排便。


●5.挑食症

*原因:
挑食分很多種,一些是選擇性挑食青菜,其他都吃。一些是很活躍的,不能在椅子靜靜坐著吃。第三種是有點憂鬱或自閉,對甚麼都沒興趣。第四種是對吃有恐懼感,應該是曾被食物嗆到,或媽媽曾把藥物參在食物裡餵食,也可能出世時早產或生病不能吞嚥,要放管子餵食,對進食恐懼。第五種是父母過於操心,認為他吃很少,其實他重量正常。第六種是本身有疾病,例如傷風感冒、哮喘、便秘等,肯定會影響胃口而挑食。如今有一套「餵養困難的識別和管理」系統(IMFeD: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eeding Difficulty)可分析是哪一類挑食,以便採用不同方式治療。

*後遺症:
挑食不是病,但會使到父母很煩惱,而且若常期如此會導至營養不足、影響身高體重及頭腦發展。

*治療:
吃飯時要坐著靜靜吃,不能看電視或跑來跑去、不能玩玩具,讓他跟從家規。過於活躍的,飯前讓他去草場玩到很累,過後就好好坐著吃。若挑食某些食物,可把它弄到細細讓他進食。不能以強逼性的手法來餵食,午餐及晚餐前不能讓他喝奶或吃零食,也不能以牛奶取代米飯。

*迷思:
父母會讓小孩服食維他命或一些輔助品讓小孩有胃口,其實沒有所謂的開胃藥,維他命也沒有幫助,這些是行為問題,而且也不單是小孩的問題,是父母以及照顧者的問題,因為有時會用錯方式造成小孩挑食。


●6.過動兒

*原因:
目前還不懂是甚麼原因,可能是頭腦的神經線缺乏一些可以引致行為動作的微量元素,也會有遺傳基因,三四歲前可以被診斷。並分有輕微、中等及嚴重性。

*症狀:
過動兒一般是行為問題,症狀是缺乏專注力、過動、衝動,並且不大能講話。大概有6、7巴仙的兒童是患者,男生比女生多。

*後遺症:
過動兒一般都很佻皮,會常遭父母或老師打罵,令他們感到自卑。一般上沒有朋友,其他小孩都不愛跟他交往。

*治療:
到了兩歲都不說話就要先檢驗聽覺是否有問題,沒問題就要懷疑是否過動兒,要看兒童行為治療師、康復治療師及語言治療師,父母也需要輔導,學習以甚麼方式跟孩子溝通。一些破壞性很強的,可以服食藥物以控制他的腦神經細胞,不讓他過於衝動。


●7.自閉症

*原因:
與過動兒一樣,可能是頭腦的神經線缺乏一些引致行為動作的微量元素。視覺或聽覺可能缺少一種跟頭腦神經線的溝通。

*症狀:
1千個小孩有6個是自閉兒,男生比較多,他們沒有眼神接觸、喜歡重復的動作,一根筆可以玩上個多小時,對一般小孩喜歡的玩具或電視沒有興趣、不愛參人、不能和人溝通、也沒有語言的溝通,會用自己的語言講話或手語、脾氣很暴、很固執,想做甚麼就做甚麼,不能接受太大的聲音或大動作,在新的環境會恐懼。但一般上IQ很高,有數學或音樂天份。

*後遺症:
不會自動痊癒,如果過了四歲沒有給予治療,大一些更難治療,長大後很難適應社會,嚴重性的會選擇自殺。

*治療:
需要去見語言治療師、行為治療師及康復治療師,父母與孩子要一起接受輔導。


●8.黃疸病

*病發原因:
超過一半的新生兒都有黃疸,嬰兒的紅血球比較不成熟,大概80天就要被消化,一旦紅血球被消就會釋放出黃疸素。另一方面,新生兒的肝臟不成熟,缺乏足夠的酶來化掉黃疸素,累積在身體到某一個濃度就會看到黃疸。此外,早產兒的黃疸素也會比較高。

*症狀:
新生兒出世第三或第四天,若看到臉上及身體黃色,用手在他肌膚壓一壓,本來是白的,如果帶黃就是黃疸。一開始是從臉部眼白到身體、手腳,如果手板及腳板都黃的,就算是很高。黃疸消退也是從下面慢慢退上去,最後退完是眼白部份。

*後遺症:
如果黃疸素太高又治療不當,會傷害頭腦,導至抽筋,影響聽覺,嚴重的話會失聰。

*治療:
一般生理性黃疸會發生在第三及第四天,如果在出世24小時裡呈現黃疸就是病理性的,要趕快看醫生。治療方式是照特製的藍燈,如果黃疸非常高,就要直接換血。

*痊癒天數:
大概出世3、4天就會有,第7到第10天最高,過後慢慢下降,一般兩個星期內就會消失;早產兒則大概3、4個星期才會消失,如果超過這時期還有黃疸,就要去檢查是否病理性。如果餵母乳,乳液含有女性荷爾蒙,黃疸會比較慢消,可能超過一個月才會退完。

*迷思
很多父母把有黃疸的嬰兒放在太陽底下照,這是不鼓勵的,太陽有太多紫外線及紅外線會傷害皮膚,而且赤身在戶外照射會著涼。也有父母聽信民間療法買中藥類讓嬰兒洗澡,這些都沒有醫學根據,最好去醫院照燈,燈沒有副作用。


●9.肚子絞痛

*病發原因:
超過一半的新生兒都會有,餵母乳的則比較少見,絞痛的原因是牛奶不容易消化。體內要有一種消化蛋白質的酶,以及一種消化乳糖的酶,如果缺乏這兩種,蛋白質和乳糖累積在腸胃,被細菌消化成氣體就會脹氣,導至肚子絞痛,有時甚至會嘔吐。

*症狀:
肚子疼痛哭泣,一哭超過一小時,但卻不會瀉,只是哭得很利害,一直生氣,餵奶又不要,一般固定發生在傍晚及半夜,因為晚上腸胃比較敏感。但也不要由於孩子一哭就認為是肚子痛,有時哭是肚子餓或尿布濕了,或者傷風感冒、蚊虫叮咬等,先檢查一遍,若怎樣安慰都哭不停,並且哭超過半小時就應該是肚子絞痛。

*治療:
先按摩他的腹部,讓他沖熱水涼,輕拍安撫,再不然就要吃止肚子絞痛的藥,或換奶粉,選擇半水解及低乳糖的奶粉,如果還是不行,可能是對牛奶蛋白敏感,就換全水解奶粉。六個月大過後,也可換豆粉。

*迷思:
很多父母或老人家認為嬰兒的肚臍沒遮蓋到,暴露在外進風而導至肚子痛,並且擔心嬰兒一直打屁,其實不相干,肚臍是不會進風的,而且打屁是好事。


●10.嘔奶

*原因:
俗稱的「嘔奶」,其實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即GORD (gastro 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食道和胃的交接處,「鎖頭」不夠緊,吃飽了打嗝後,一下子就會吐奶。

*症狀:
這並不是嘔吐,嘔吐是噴的,這是沒力的、被動性的從嘴邊流淌出來,有時也會從鼻子溢出。

*治療:
喝了奶打了嗝,讓他躺高30度臥睡,盡量減少嘔奶的機會。如果每一頓都有嘔奶現象,而且體重增加不多,就要換一種專為胃食管牛奶反流而設的奶粉,並且少吃多餐。

*痊癒天數:
出世後三到六個月就會自動痊癒,只要體重有增加就不必擔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