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疼痛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疼痛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1月24日

物理治療

很多人對物理治療不太認識,也不理解物理治療師(Physiotherapist)的操作範圍。大多數人的印象,會認為物理治療只針對中風或肢體受傷的後遺癥,或一些肩頸腰的局部疼痛而給予輔助康復。

其實物理治療的範圍很廣,甚至可針對帕金森癥、胃酸倒流、尿失禁、不舉等等專門問題,並且還可作為預防保健的指南。

98日是世界物理治療日,且讓物理治療師李俊遇為我們解講更多相關詳情,讓大家有更深入了解。

*物理治療的操作

李俊遇指出,物理治療的目的主要有兩點,其一是做復健,幫助面對疼痛、不能自理或行動不便的病患,透過物理治療提高身體技能以恢復正常生活;其二是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比如年邁者面對體力不支、肌肉萎縮,就能通過物理治療讓他們提高體能和平穩性,安全的進行日常生活。

物理治療一般著重在檢測“FISB4個項目。

Fflexibility,也即是肌肉的伸縮性和靈活性。

Iinflammation,即檢測有甚麼部位發炎、缺少血液循環或水腫。

Sstrength,指體力、肌力和耐力。

Bbalance,也即是平衡,包括坐姿、站姿、行走、肌肉是否協調等等。

“我們是根據人體工學,以上述4大項目去了解病患的身體狀況。”

除了人體工學的調整和整骨,物理治療的手法還包括徒手療法、電療、體能訓練、拉筋等,而儀器在療程只佔10-20%。他表示,該中心在早期較多採用儀器,比如超音波、熱敷、冷敷、紅外線等,後來發現很多情形並不能靠儀器來解決,提升手法反而會更好。

*怎樣的情況需要物理治療?

大部份人認為只有中風或意外受傷後不能自理或走路才需要物理治療,其實如今物理治療的服務相當廣,包括一些專業項目比如耳水不平衡、尿失禁、不舉、脊椎側彎或胃酸倒流等等都是治療範圍。

不僅如此,物理治療也有專門針對帕金森癥的病患,帕友在病發初期舉步艱難,走路不協調或停頓,走路很容易跌倒……,透過物理治療,一般在10個療程裡都能獲得理想的改善。

“當人們對物理治療的功能更深入了解後,相信日後的局面不再是發生了問題才來找我們,而是朝向更多的預防保健。就像現代人每年都會驗血體驗,其實也可以每年到來檢查上述FISB,看看身體的狀況以及是否即將面對健康問題。年邁者則建議每3個月或半年前來檢測。我們也會針對性指導他們進行一些體能運動,以加強被忽略的部位,讓全身的肌肉和關節都盡量保持在良好狀態。

*物理治療VS中醫推拿

究竟物理治療是否等同中醫推拿呢?若有人扭傷,何者治療比較適合呢?

李俊遇指出,“推拿”在物理治療上只是其中一個手法,物理治療並非只有推拿或徒手按摩那麼簡單。

“我們是針對病患當下的狀況作出最適合的判斷及處理。比如一名病患剛剛扭傷,當下是否適合去拗正和推拿?若推拿師只是依據祖傳的傳統手法而非中醫理倫,是有可能造成二度傷害,甚至會比之前更嚴重。若對方是有專業知識和醫學理據的,也許效果就不一樣。”

“我認為兩者之間都各有所長吧!一些民間推拿是依靠祖傳,一些確是有中醫的醫學根據。而物理治療同樣是獲得証認以及有依據性的。”

他不否認一些中醫在推拿時有用藥,作用是增加血液循環和修復的速度。但物理治療也偶會配合西醫的藥物以減少發炎和增強修復,因此兩者的治療都各有千秋。”

*物理治療的康復率

物理治療究竟要進行多久才能見效?李俊遇表示是因人而異。“每個病患到來時,我們會替他進行評估,讓對方知道恢復的機率是多少、大概要進行多久等等。”

“一般來說,康復的成功率會是70-80%,而且多數在3個療程裡就看到效果。比如一星期兩次,那至少第二個星期裡要有10-20%進步才算是有改善。如果3次療程都毫無進展,我們就會轉介給更資深的治療師或醫生,為病人進行更深入的檢查,看看是否還有其他病因。”

“病患到來治療,雖說大部份情況是由治療師幫他們進行操作,但過後病患也得在家裡復習一些治療師指定的動作,才能更快見效。如果病患不願配合,進度很有限,比如原本兩個月就可以康復的卻要拖到半年。”

但他並不建議一些病患在網上參考所謂的物理治療而自行調理,畢竟病患並不了解哪一些才是針對性且幫到自己的動作、也不知哪一些動作並不適合自己。臨床上他也遇過很多沒經專人指點而自行在家做復健,結果受傷了才去尋求治療,因此他勸病患最好先找專業人士指導及糾正,以減少磨損或受傷。

究竟身體出狀況是要先看醫生或可直接找物理治療師?李俊遇表示外國的物理治療師是可以負責主治的,而大馬的病患則需先找醫生再尋求物理治療。但他不違言有約80%的病患是透過朋友先向他們求助。若情況不是太嚴重而且也在他們治療的範圍內,比如扭到腳、落枕或閃到腰這類輕微的,他們就會逕先替病患解決。

每名前來的病患都需要提供病史、醫藥報告、本身的健康情況、服食著的藥物等等資料,以方便治療師為他們設立安全水平的運動。

2023年11月1日

膝關節治療新觀點

人一旦到了相當年紀,就會面對膝關節的問題,輕至稍為站立或走動都感疼痛,重至變型且難以起立和行動。

一般上,膝關節的問題歸納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意外受傷、運動傷害、軟骨破裂、韌帶拉傷、肌腱炎等等,患者以年輕人為主;第二類是不知原因的疼痛,且佔了90%左右。一般以中、高齡為主,通常去照X光檢查病因時,都會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

相關研究也非常多,根據流行病學統計發現,通常造成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因素和年齡不無關係。而且年紀越大就越有問題。據調查顯示,40歲以上者,有半數面對膝蓋疼痛的問題。65歲以上者,有20-25%的人患有退化性膝關節炎問題。

除了年齡,性別也是其中的關鍵,當中以女性為多,西方社會是2:1,東方社會則是3:1。此外,勞動的人也是高危群,勞動愈多者就愈容易發生。其餘也包括體重,體型愈大則愈容易患上。

當全世界都認為這些膝關節炎是隨著年紀老邁而造成的退化性或老化性問題,即每個人一踏入老年都逃避不了會面對的情況時,卻有一名膝關節權威研究出:這並非是退化性問題,而是一種疾病!的新觀點。他就是台灣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呂紹睿醫師。

呂醫師不僅研究出造成膝關節問題的病因,還研創出一套護膝的方法,免除很多人要置換人工關節的命運,也挽救了無數膝闗節炎病人免於成為殘障。

他在台灣被稱為最難掛號的醫師,據知他每個月的門診只限500人,每月只能為50名病患開刀,病患一般都得排上整年才能獲得手術治療。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造成膝關節炎的新觀點以及讓更多人懂得保護膝蓋,呂紹睿醫師已在國際期刊發表了16篇相關論文,並到各國演說分享,如今已有不少人受惠。

日前他也前來大馬進行兩場分享會,讓大家了解骨性膝關節炎並非退化而是可以治好的,並教導大家自己的膝蓋如何自己救治。

談及對膝關節病變的觀點,呂醫師說:我和團隊們有一個重大發現,這個發現,把以前認為造成膝關節炎是基於退化的原因推翻了!醫學界向來都認為是年老退化造成膝關節病變,但其實並非如此,膝關節病變的始作俑者是源自內側皺襞的磨損!

他指出,內側皺襞藏在膝關節內側,是每個人都有的關節囊皺褶,一般在胚胎期第三個月關節形成時,就會在膝關節內遺留下來這個皺褶(就像衣服的皺褶一樣)

內側皺襞在初生或年輕時非常薄,就像雞蛋殼內的那層薄膜,是半透明且很軟的一個構造。由於它夾在軟骨之間,如果膝關節活動過度,彎曲太多、彎得太快或太久,就會造成這個構造一直被夾被磨擦,日久就會發炎。重複的發炎就愈來愈纖維化以及愈發增厚。最重要的是,它發炎時還會釋放一些化學物質,比如細胞的酵素,這些酵素會腐蝕旁邊的軟骨而使軟骨受損。

當出現疼痛等現象而去照X光片時,通常看到軟骨被破壞了就會認為是退化及老化的問題。事實上不是,軟骨是被內側皺襞的反復磨擦現象破壞的,除了物理上的磨擦,還加上化學的腐蝕。這就是造成軟骨被破壞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絕非退化造成。

呂醫師指出,這個皺襞如同闌尾,都是發育過程遺留下來的無用物,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會有,而且大小不一。若家庭或工作環境需要經常彎曲膝蓋來勞作的就較容易發生。

我在大約30年前就發現這個原因,並認為這是一個很值得深入探討的病因。為了要証實,我和團隊經過20多年的研究,並發表了16篇國際論文來証實我的理論,同時在不斷的為患者治療上獲得証實,很多變型的膝蓋都是基於這個原因造成而非退化!

與此同時,我也發現軟骨是可以自行再生的。舉個例子,假設我們手上戴著一個太緊的手錶,當和皮膚頻密接觸磨擦得多了,皮膚就會被磨損。只要把手錶放鬆,處理掉磨破的地方,它自己也會修復;皺襞就像是在膝蓋裡面戴得太緊的手錶,或假設成有一個橡皮筋緊緊綁著。因此我們在年輕時的活動就要多注意,要小心不讓它磨擦得太厲害,就可以預防病變了。

至於已經發生的,即軟骨已被磨損,只要早期發現並開刀把問題除掉,同時也靠自己保健減少磨擦、減少彎曲的速度,那些遭輕微磨損的軟骨還是會重新生長。所以我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並非老化,而是一種長期被忽略的疾病,是有機會治癒的!

當然,最重要是能夠提早預防,不要等到已破壞得嚴重變型才來開刀。

*治療篇

呂紹睿醫師歷年來教育了很多民眾如何護膝,並提出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

既然認為膝關節炎不是退化而是一種疾病──內側磨擦症候群,就能有預防的方式。膝關節病變有4個階段,即醞釀期、臨床前期、臨床期和殘障期。一般病人有了症狀才去找醫生,通常已去到第3階段,即是臨床期,其實在前面的兩個階段都可作預防。

他解說,醞釀期是指年輕時使用膝蓋過度,而且彎得太多太快;臨床前期是還沒有症狀,但裡面的軟骨已開始破壞。一般來到第3個階段的臨床期即是已有症狀了,這時得用關節鏡去看看退化的程度。若再繼續惡化下去,膝蓋就會變型了,因此必須在變型嚴重前發現並治療。

針對治療,呂醫師也設計了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採用關節鏡(就像內窺鏡)進入膝蓋裡頭檢視軟骨破壞的情況,移除關節內不正常的摩擦現象、清除發炎組織、微調軟骨間鬆緊度,以減輕關節內壓力,讓軟骨有良好的環境修復和再生。

當開刀過後,病人若能堅持復健,膝蓋就能被挽救,軟骨不會繼續被破壞之餘還能自己修復。如果加上幹細胞治療,就能使軟骨修復得更快。

但若是膝蓋已嚴重變型,就得矯正骨頭,或在裡面置放人工關節。呂醫師指出,即使已到了殘障期,需要矯正骨頭或置換人工關節,他們也會把內側磨擦現象清除掉,如此一來,在換了人工關節後,成功率就更高。

現在很多人即使換了人工關節還是會疼痛不舒服,那是因為磨擦現象沒有順便清除掉。根據統計,有30%換了人工關節後的患者並不滿意。我們的方法是順便把內側磨擦現象清除,那就能大大提升療效,也沒有疼痛緊繃的感覺,病人的滿意度達99%

膝關節病變是否能逆轉?

呂醫師表示,他的16篇論文中,當中兩篇專門報導長期追蹤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後的結果,發現80%的軟骨會停止被破壞甚至會好轉,20%則會繼續惡化,需要矯正或要換人工關節。

我們經過探究發現有兩個原因,一是病人拖了太久,已經破壞得太嚴重才來進行手術。因為現代骨科醫界都主張吃藥打針,注射潤滑保護製劑比如玻尿酸,或是進行血小板濃縮製劑(PRP)去減輕症狀,讓病人拖延到膝蓋變型了再去換關節。因此如今我們研究到,只要膝蓋變型超過7度就得開刀,不然就會繼續惡化至難以挽救。

第二個原因是,病人開完刀後沒有按照我們教的方式認真做復健。其實開刀是把關節放鬆,傷口大概在術後兩三個月左右會開始結疤,病人若在這個階段沒有按照我們教導的方法好好復健,膝關節就會再度慢慢變緊,甚至比開刀前更緊繃,軟骨也無法再生了。

為了提升醫治病人的成功率,我們最新的醫療建議採用幹細胞治療,幹細胞療法和我們的手術非常配合,因為當我們在進行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時,就可以順便抽取脂肪而不必另行開刀。過後再從脂肪分離出幹細胞並培養,在手術大概兩三個月後再把幹細胞注射回去關節,就能大大提升軟骨再生的功效,如果這個方法盛行,相信日後就能挽救更多膝關節,減少換人工關節的機會了。

*護膝篇

呂紹睿醫師也研創出一套護膝方法,即是“3 + 3智慧護膝保健

*第一個3是指生活3原則:即是1.膝蓋要少彎、2.不要彎太快、3.不要彎太久。

減少膝蓋彎曲的行為,不要經常爬樓梯。若真的非彎不可時,就慢慢彎,彎下去的動作不要太快。最後則是不要彎太久以減少磨擦,即使坐久也不行,會傷關節,必須每坐半小時就起來動一動,或伸伸膝蓋。

*第二個3即是護膝3運動:1.直抬腿、2.抱膝、3.壓膝。

1.直抬腿的動作是坐在椅上,抬起一根大腿直直平伸出去,數至10慢慢放下,再到另一側。可重復做10次以鍛練肌力。關節周圍的肌力很重要,有助控制膝蓋緩慢的彎曲。

2.坐在椅上,抬起一根腿,以腳跟擱在椅子前方,雙手抱膝,手環繞在小腿下方接近踝關節部位,腿和身體貼緊。輪流重複進行。

3.坐在椅上,把腳伸直搭在另一張椅子,手放在膝蓋上方輕輕慢慢的施壓,以助放鬆膝蓋。

養成習慣鍛練膝蓋的肌力,並增加靈活度,減少靜態壓力,就是基本的膝蓋保健方式。

2023年2月8日

關節炎

老人家每當“翻風下雨”就感到風濕骨痛,都會無奈的感嘆患了“風濕病”。而這些所謂的“風濕骨痛”,正確的說法就是“關節炎”,其定義即是關節病變導至發炎,包括關節構造中的軟組織或周邊韌帶因發炎而造成的損傷。

其實關節炎也分有很多種,最主要的原因是退化性問題。在我國的數據,退化性關節炎占了10-30%55歲以上人士,每5名中即有1名患者。而較為大家所熟知的“類風濕關節炎”反而不太多,大約每1千名中有5名。

究竟甚麽原因造成關節炎?常見的關節炎又有哪些?類風濕專科顧問醫生謝誌堅指出:關節炎分為兩大類:其1是退化性問題,其2是炎癥。炎癥方面又分為數類,最普遍的即是尿酸或痛風關節炎。另一種即是免疫性關節炎,包括類風濕關節炎、牛皮癬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等。此外,急性創傷或感染也會造成關節發炎。

謝誌堅醫生也為讀者們作出以下解析:

1.退化性關節炎

*因素:退化性關節炎(或稱骨關節炎)是隨著歲數的增長以及關節遭重復頻繁使用而導致。

*癥狀:全身每一個關節都會受影響。尤其日常使用頻密的關節,比如雙手、膝蓋、髖骨、脊椎等。會帶來機械性疼痛,如果持續使用受損關節就會疼痛,休息後就獲得緩解。

*對治:這是人體不可逆轉的退化過程,只能設法放緩惡化速度及舒緩癥狀。比如局部性或系統性的消炎止痛,或可服食修補軟骨的輔助品,或局部註射人工玻璃酸鈉藥液(俗稱打骨油)。如果嚴重得連站立也疼痛,就可考慮手術治療,比如置換人工關節等等;此外在生活上也可作出一些改善幫助舒緩,比如減少上下樓梯,避免蹲坐的動作,最好要控制體重。

2.炎癥性關節炎

炎癥性的關節炎分有多種,痛風或尿酸關節炎是最普遍的一種。在我國,病患以巫裔為多,並傾向男性為主。一般40歲左右是高發群,但隨著如今不良的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也導致年輕化了,十來歲的小夥子也會有痛風現象;女性方面則一般發生在更年期過後,因為少了雌激素的保護。

*痛風關節炎

*因素:癡肥、三高、家族遺傳、長期接觸高嘌呤飲食等。較常見的現象是因為體內含有不能代謝的嘌呤物質持續性處於超飽和狀態 (超過360μmol/L),進而使尿酸增高並產生結晶體(即是痛風石),沈澱在關節並引起炎癥。

*癥狀:一般屬急性發作,受影響的關節會紅腫且劇烈疼痛。較常發生在離心臟較遠的末梢關節比如腳關節,尤以拇趾為主,也有發生在第二第三節或腳踝。第一次發作通常會在晚上或清晨周遭氣溫較低時;初期服食藥物就能有效達到消炎止痛效果,但如果不治療,病發次數會愈來愈頻繁,且牽涉到更多的關節,並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轉的關節損傷或致殘。

*對治:痛風是可以逆轉的,只要尿酸指數控制好(不超過360μmol/L),就能避免尿酸長期屯積在關節裏。痛風性關節炎是采用雙管治療,除了以藥物降低尿酸,並要從飲食習慣著手,避免含高嘌呤食物,比如動物內臟、紅肉、酒精和精制糖份。另外,足夠的水份和高維生素C的蔬果多少對減低尿酸有幫助。

*免疫性關節炎

我們常見的類風濕關節炎、牛皮癬關節炎以及僵直性脊椎炎等,都是免疫性驅使的關節炎病變。和退化性關節炎相比,這類型的病發率其實不高,只有0.5-1%。但是發病後有治療和沒治療卻有明顯的差別。

※類風濕關節炎

有先天性和後天性因素,後天性外在因素主要是接觸到化學物質,病毒或病菌感染等,進而引發免疫失調並催化類風濕關節炎病變。其好發在對稱的周邊關節,比如手腳關節而不會影響脊椎。手關節也多半發生在第一和第二指節,不會發生在末梢關節。女性較男性多,比例是32

※牛皮癬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

屬於特定基因人群之中 (如 HLA-B27因子呈陽性者)當由某種細菌或病毒感染後,或歷經創傷後引發不尋常的免疫反應。一旦出見並發癥即會持續關節發炎。癥狀是疼痛及腫脹,隔天早上還會有僵硬感的情況。

僵直性脊椎炎好發在脊椎關節,最常發病是在盆骨關節。早期疼痛感多數在下腰部及臀部。傾向男性較多;牛皮癬關節炎則有可能發生在周邊關節和脊椎關節,也包括在不對稱關節和末梢關節。男女性各半。

止痛消炎藥或類固醇消炎藥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只是屬短期性反應,藥性一過又會復發。如果不治療,持續性發炎會使關節造成損壞而殘缺,並且不可逆轉。

*預防方法

謝誌堅醫生指出,關節炎有許多種,若不清楚本身屬於哪一種而私下用藥,不僅得不到幫助,而反有可能加重病情。尤其是炎癥性的關節炎,如果能及早診斷並施予針對性的治療,後遺癥就能相對減少。

“比如說痛風,在大都市還是看到很多痛風病人患病十多年,但卻沒有展開降尿酸療程,而是每次發作就吃止痛消炎藥或自行買類固醇幫助消炎,長此下去帶來的不止關節持續性損壞,更重要的是器官會受藥物傷害,尤其會造成腎臟衰竭。因此盡早求醫作出診斷是必需的。”

在預防方面,若退化性關節炎是難以預防,因為每個人總會變老和退化,只能減少讓關節受傷的機會,盡量拖緩惡化的程度。尤其從早忙到晚的家庭主婦,要有休息時間讓關節緩解,不要做一些增加手關節壓力的活動,比如大力扭布、赤手開瓶等。

痛風關節炎要從年輕開始控制不良飲食和生活作息;免疫性關節炎則難以預防,唯一能降低機率的就是盡量減少接觸過敏因子,患病後及早治療為上策。

*迷思

關節炎的迷思一籮筐,究竟有沒有以下這種說法?看看謝誌堅醫生怎麽說!

※下雨天會加重關節痛?

不管哪一種病變的關節,都會對周邊環境的溫度有感應,尤其對低溫和潮濕環境更敏感,因此在下雨天會特別感到疼痛是有科學原理的。加上關節裏也有滑膜,這種液體裏有很多發炎因子,當周邊氣溫偏低時,關節的血液流通較慢,造成滑膜濃稠,就會有疼痛和僵硬感。但這僅代表關節病變對低溫環境的敏感,而非指會使病情加重。

※不能吃喝冰凍生冷飲食?

其實原理同上,吃喝冰凍食物、沖冷水涼或睡冷氣房,並不會加深病情,也不是這些原因使它惡化,而是溫度的變異使它特別敏感而已。因此並沒有限制喝冰水、沖冷水及吹冷氣。

※工作環境會造成關節炎?

早年流傳,雙腳長期浸泡在田芭或礦湖等潮濕環境的農民或洗琉瑯者容易患上關節炎,其實並不成立,原因也和上述類同。但某些職業確實會加速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比如勞動階層、苦力、裁縫、廚師、園丁和家庭主婦,慣常長時間使用某處關節,都容易發生退化性關節炎;也有調查研究,紡織廠或沙石廠這些環境裏有很多分子遍布在空氣裏,或長期吸進煙霧及化學成份,也容易引發類風濕關節炎。

※服食鈣質和含鈣量高的食物有幫助?

補鈣並不能幫助改善關節炎。鈣的作用是保持骨質密度,而關節炎是發生在關節和周邊的軟組織,因此各不相幹。但有一些修復軟組織的輔助品,在初期退化性關節炎方面多少有一定幫助,比如葡萄糖胺、黃豆、酪梨萃取物、膠原蛋白。

※要多休息少運動?

休息是短暫性的緩解方法,而非用作治療。尤其當關節正在發炎,要避免增加負擔就得休息。但要註意的是,如果不使用曾發病的關節而讓它長期處在休息狀態,就有可能造成關節周邊肌肉萎縮,進而加速關節退化的過程。物理治療是慢性關節炎的其中一個治療方針,除了要確保關節的活動性,還要盡量保存關節周邊的韌帶和軟組織。如果完全休息不動,它會變得更弱。

2021年1月31日

認識骨質疏鬆和肌少症

“骨質疏松癥”是種無聲無息的流行病。很多人不把骨質疏松當一回事。認為這是人體老化的自然現象。最多只是喝多幾杯牛奶或吃一些鈣質輔助品,並沒有很認真的看待。

其實骨質疏松並不是小問題,它很容易引發脆性骨折。一旦發生了骨折,再度骨折的機會就很高。可以想像骨折為生活帶來的諸多不便。而大腿骨折的患者中,就有四份一概率引起並發癥而致命。骨質疏松癥還有可能伴隨肌少癥。尤其當脊椎由於骨質疏松而崩塌並形成駝背,對胸肺都會造成影響。

要如何預防骨質疏松帶來的健康風險?且讓骨科專科醫生拿督李潤強為我們分享相關知識。

 ●大馬的骨質疏松癥病例數據有多高?因骨質疏松而造成骨折的概率又是多少?何者是高危群?

答:骨質疏松癥的病例比乳癌和子宮頸癌合起來的病例更多。每3名女性中就有1個是因骨質疏松癥而骨折;男性就每5名中有1名。

亞洲骨質疏松癥聯合會曾對9個國家包括我國進行了統計。在2018年,我國股骨骨折的病例大概是5800多宗,估計到了2050年就會達2萬多宗。由此可見骨折病例的增長速度相當快。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口老化。

骨質疏松的高危群包括老年及女性為主。人體從出生到25歲就開始累積骨本,25歲之後是骨密度的頂峰期。當中男性的骨質密度頂峰期又比女性來得高。女性到了45歲左右面對更年期。骨質密度就開始下降。

其實男女都會面對骨本流失的現象。只是女性除了年齡老化會流失骨本,在更年期後由於女性荷爾蒙的減少,骨本的流失率就更大。再者,如果女性提早收經,面對骨質疏松的概率也越高。其他疾病如腎病、肝病、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等疾病,都是提高骨質疏松風險的因素。

此外,骨質疏松也和基因有關,如果母親有骨質疏松癥並且曾經股骨骨折,女兒的風險也比較高。

 ●骨質疏松和飲食有關嗎?多喝豬骨湯之類是否有助以形補形?

答:並不建議喝豬骨湯來“以形補形”。其實牛奶才是鈣質最天然的來源。世界任何一個骨質疏松癥組織都有提倡:自然鈣質食物來源包括了牛奶、乳酪、豆類、青菜、江魚仔和沙丁魚。

如果幼年家庭貧困,長期營養不平衡,蛋白質、鈣質和維生素D都攝取不足,就有可能造成骨本偏低。但現代人很少會因為營養而造成缺鈣,反而是維D攝取不夠。食物上的維D來源較少,通常來自魚肝油及黑芝麻。

其實最天然的方法就是每天曬半小時太陽,就能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很多人認為大馬既是熱帶國家,照理大馬人缺乏維D的可能性很小。但這偏偏是錯誤。臨床上很多四五十歲的人去做體檢,通常維D都很低;七八十歲的老人家由於骨質疏松或骨折去檢查時,大多數維D都相當低。

 D的缺乏是造成骨質疏松癥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但卻往往被忽略了。

 ●骨質疏松癥會引發怎樣的骨折風險?

 答: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就是由於骨質的密度減低,因此就容易變薄和斷折。

骨質疏松癥會引起脆性骨折(Fragility fracture)。一個骨質健康的人,如果從站立的高度摔跌,是很少會骨折的;如果是骨質疏松的患者,從站立的高度跌倒,很容易就會跌斷骨,因為骨的密度降低,骨素質變差了。

最為常見的骨折是脊椎骨崩塌(Spine fracture)。通常發生在6070歲年長者的身上。90%的情況下,並不需要經過跌倒或創傷就會自行崩塌下來。甚至在打個噴嚏、咳嗽或彎身提取東西時,脊椎骨都會自行崩塌。

脊椎骨崩塌一般是慢性的,患者會感覺長期性的背部疼痛。如果是突發性的崩塌,就會相當痛。雖說它是無聲無息的發生,但還是有癥狀的。如果老人家越來越駝背、身高變矮(超過3-4公分)、背脊長期酸痛,這些都是脊椎骨崩塌了的現象。

●骨折的康復率有多高?會有致命風險嗎?

答:脆性骨折通常發生在手腕。因為跌下去時,患者會習慣性以手掌支撐地面,重力下壓就會造成手腕骨折。這種情況必需包石膏 6個星期。如果有移位就要動手術置放金屬片及螺絲釘固定以讓骨骼復位。無論是石膏或手術,由於長時間被包裹,都會使手腕以及手指關節呈僵硬。過後要做復健治療才能慢慢讓手活動自如。這段過程可能要花上36個月,期間為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

骨質疏松癥最大的問題是造成大腿髖關節骨折,也就是股骨骨折。這種骨折是所有年長者骨折中最不好的一種。它的死亡率相當高,預後問題也特別多。患者通常是七八十歲的年長者。股骨骨折一般都需要開刀。但這個年齡很多都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肺功能偏差或其他疾病。而且手術麻醉對老人家的風險也特別高。

骨折本身不會致命,但由骨折引起的並發癥卻會致命。根據調查,有20-25%的年長者在股骨折斷後會引起並發癥而致命。包括褥瘡、肺部遭細菌感染或膀胱細菌感染,若細菌進入血液就會引發敗血癥而致命。

在嚴重的股骨骨折後,100個老人家只有25個可獲完全康復。當中有25%病人會在一年內就死亡,25%病人可回復健康,50%病人可能要長期臥床或長期坐輪椅,又或是長期要靠拐杖行走。

●骨質疏松以及骨折後還會有甚麽連帶性的影響?

答:很多人只知道骨本會流失,其實肌肉也會流失。人們通常只註重骨質疏松,卻忽略了肌少癥(Sarcopenia)的發生。骨和肌肉在我的概念是兩夫妻,都會同時老化。因此當出現骨質疏松癥的時候,也就有可能伴隨肌少癥。普遍見於七八十歲的老人家,癥狀是肌肉愈發收縮減少,人也愈見幹瘦。必需借力才能站起身、不能走遠、上下樓梯沒力,要開罐子都不行。由於肌肉功能減少,平衡力也會降低,就容易跌倒。一跌就容易骨折。

至於脊椎骨慢性崩塌,就會造成老人家長期腰酸背痛。嚴重的駝背還會影響肺部功能。身體彎曲得利害甚至會感到胸骨肋骨和盤骨相碰。此外還會引發食道發炎、腸胃不適。有些不能行走要長期臥床。一些老人家也會因日益駝背感到自卑,自慚形愧而自我隔離,不敢參朋友。

另外,首發性骨折會提高續發性骨折的概率。第一次骨折之後由於骨質已疏松,如果沒有治療,就會增加再次骨折的風險。越多次的骨折,生活素質受影響就越大,死亡率也越高。

再者,在治療股骨骨折方面,老人家一般上都需要進行手術。住院和手術的費用平均都需要馬幣約34萬左右。這些都是可以衡量出來的。但還有精神和肉體上的疼痛、個人生活以及對家庭成員造成的不便等等卻難以衡量。

●是否有足夠的鈣,就不必擔心骨質疏松?

答:治療任何一個骨質疏松癥者,都得確保鈣和維生素D要足夠。因為維D幫助人體大量吸收鈣,也幫助骨骼新陳代謝,對肌肉亦相當重要。比如上述肌少癥,也必需有足夠的維D來預防。如果沒有維D,補再多的鈣都沒用。

在新冠疫情期間,維D也成了熱門話題,因為它有助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它並不能治療COVID 19,但如果有足夠的維D就能提升免疫系統,即使感染COVID 19也不致使病情進展得太嚴重。此外,一些乳癌及前列腺癌患者,如果維D足夠,就減低癌細胞擴散到骨的風險。

在補鈣方面,不同年齡就有不同的鈣量需求。20歲可能一天要800毫克的鈣,老年人如果骨質疏松,一天可能需要1200毫克的鈣;30歲的人吸收到的鈣量可能是100%,但80歲的老人家可能只能吸收到40%。如果不補鈣,他能攝取的鈣就更少。如果鈣攝取量配合不到鈣需求量就需要補鈣。

●如何治療骨質疏松癥?

答: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基本元素是補充鈣質、維生素D和蛋白質。

骨質疏松癥的發生,基本上就是骨質的流失比建造來得快,所以是負平衡。一般上有兩種藥物供治療。其一是減少骨流失,其二是增強建骨,改善骨質密度和疏松。

減少流失骨方面的藥物又有分很多種類,有些藥是減少30-40%流失概率,有些是70%,有些則是90%等等。藥物方面有口服也有註射。

除了用藥,運動也很重要。需要受壓的運動來刺激骨生長。比如跑、跳、行或跳排舞之類。在這環節上,阻力和強健肌肉的運動有助改善肌肉平衡和協調功能,減少跌倒。

●新冠疫情肆虐下,骨質疏松癥的老年患者建議停藥停治嗎?

答:自從新冠疫情大流行以來,每個國家的骨質疏松組織都有做研究,如果病人繼續治療服藥,絕大部份都有很好的成效。如果停服藥物,有可能使病情惡化而增加跌倒及骨折的風險,因此並不建議停藥停治。

由於骨質疏松癥並不需密切的復診,但卻必需長期服藥。如果老人家因為風險高而不宜到醫院,兒女可代替到醫院取藥,或讓醫生開藥方到附近診所或西藥房買藥。至於另一種屬於註射的藥物,必需每6個月註射一支。醫生也可開藥單讓患者的兒女帶去給家庭醫生或西藥房的藥劑師幫忙註射。

●家有老人患上骨質疏松癥,要注意什麽?一旦跌倒該如何做?

答:要作好安全家居設施以減少老人家跌倒的風險。很多老人有半夜上廁所的習慣,因此睡前要確保廁所地面是乾的,並要亮著一盞燈。廁所地上放防滑膠墊,墻上要有扶把。小孩的玩具不要亂丟。地面不宜抹得太滑。建議鋪地氈。樓梯也要有安置扶手。最好讓老人家住最下層。隨時要用到的東西及食物要放在他最容易取到的地方。老人獨自在家時,要有急緊按紐連接到手機,可第一時間讓家人知道意外發生。

如果老人跌倒的當下能夠站起來行走就沒大礙。如果跌傷的是臂膀或手腕,還可扶起並替他包紮,以板塊或支架暫時固定,過後再送去就醫。若跌倒後沒辦法起身,或下肢的形狀已走樣,並且大腿非常疼痛,就應該是骨折了,不能隨意搬動。必需馬上叫救傷車。並不鼓勵自行擡上汽車送去醫院,以避免二度傷害。

●如何更好的預防骨折?

答:最近這幾年全世界包括我國與骨質疏松癥有關的協會和團體,都提倡“骨折協調服務”(fracture liaison servicesFLS)

 多年來大家都註重於怎樣給高風險的人提早診斷及治療,以預防首發性骨折。但其實真正要預防的是續發性骨折。骨折協調服務就是讓脆性骨折者除了治療骨折之外,也會進行骨質密度檢測,如果偏低或疏松,就得及時治療骨質疏松癥,要補充足夠的維D和鈣,以及作好安全家居設施,以預防骨密度下降和造成第二或第三度骨折。

骨折協調服務的概念,就是全面性的看待問題並作出協調,如果檢查到病患有內科問題就看內科醫生、營養不足就配給適當的營養。此外也要關註骨折後的復健治療。

以往很多骨折者在治療骨折後就沒再到回檢查,可能一兩年再到回來就是治療另一次的骨折。如今很多更年期過後的女性都會去檢查乳房及子宮抹片,卻惼惼不註重檢查骨質密度。鼓勵60歲以上者都去進行骨質檢查,如此就能降低首發性和續發性骨折的風險了。

2020年7月1日

傷口護理的重要性(下)


目前大馬的糖尿病患居亞洲之冠,並在世界排行榜居亞。在醫生洗傷口護理的臨床上,糖尿病人就佔了90%左右;根據網上資料顯示,全球每30秒就有一名糖尿病人面對截肢命運!而去到截肢地步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由於足部出現傷口時沒有獲得好好護理。

傷口護理醫生冼偉良指出,很多人有了傷口若非不當一回事,就是找不到懂得護理傷口的專門人員。

老實說,大馬並沒有太多對傷口有專業知識的護理人員。儘管近年政府已在各州大型醫院開設了傷口護理的部門,但還是供不應求。很多病患只能循私人途徑求助。

有了傷口就必需經常清洗。洗傷口並不容易,而且並非三兩次就能完成。尤其慢性傷口,至少要花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來護理。目前市面也有提供護士上門洗傷口的服務,據悉收費也不菲,每次至少百五到兩百或以上。

無論是由家人載送到診所洗傷口或請人上門服務,長期來說,時間和經濟對家屬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因此有必要對各種傷口的防治法有所認識,以讓自己或家屬免於傷口之苦。

冼偉良指出,大馬人最普遍的傷口就是糖尿病足和褥瘡,另外就是較鮮為人知的靜脈潰瘍。且讓他為我們講解這3種傷口的防治法。

★靜脈潰瘍

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s)的高風險群通常是久站者。例如銷售員、教師、廚房員工或保安員等。由於長時間站立,血流囤積在下肢難以回流,久而久之就會靜脈曲張;另一高風險者就是孕婦,尤其懷孕次數超過3次,每次懷胎,腹部的壓力過大,血液去到下肢再回流就不順暢,使至周遭細胞在血液循環不良的環境下生存,形成靜脈曲張後又不小心損傷了,就很容易造成潰瘍。

靜脈潰瘍通常發生在小腿下方。傷口一般不深,但敏感度卻很高,觸碰到會非常疼痛。而且不容易治得好。這也是屬於慢性傷口之一。

因此要預防就避免站立過久。至於要讓傷口癒合也需有訣竅。他分享其中一個病例:有個婦女由於靜脈潰瘍出現小小的洞孔。她去政府醫院洗傷口洗了足足一年,情況還是沒有改善。原來院方只替她把傷口清洗就算了。其實這種傷口要用彈性很強的綳帶來包紮,並要紮上4層,作用是逼使囤積在下肢的血液回流到身體其他部位。他替病患護理了34個星期,傷口就完全癒合了。

★糖尿病足

為何糖尿病患的傷口很難癒合?冼偉良指出,那是因為糖尿病會破壞神經線使之失去感覺。尤其是腳,踼到東西不會痛,受傷流血也不知道;糖尿病還會損壞血管,當傷口出現時,免疫系統難以去達傷口範圍殺滅細菌,導至細菌有機會在傷口繁殖。與此同時,血管損壞血流不達,也難以在傷口周遭培養出新細胞。新肉不能成長,傷口就很難癒合。 

糖尿病最容易破壞微細血管,尤其遍佈很多微細血管的腳趾,因此糖尿病足一般會從腳趾或腳板開始損傷。

※如何防止傷口?

冼偉良給予以下建議:

1.第一步要控制好血糖,就能減少損壞血管。

2.每天洗澡後要檢查雙腳的腳板以及腳趾間隙,看看有沒有損傷。檢查後就抹潤膚露。因為糖尿病會破壞汗腺和皮脂腺,使病患不會出汗也不會分泌油脂,所以皮膚會非常乾燥,進而容易皸裂,讓細菌有機可乘。只有把腳部滋潤好,保持皮膚的彈性和韌度,就不容易有傷口。

3.建議買一雙糖尿病人的專用鞋來穿。穿拖鞋或涼鞋把腳趾外露,對糖尿病人很危險。尤其走在戶外,即使觸及玻璃碎或其他尖銳物也不知道。因為嚴重糖尿病會破壞雙腳的神經線,使敏銳度大減。糖尿病鞋是採用特別原料製作,把整隻腳包裹,即使有碰撞也能吸受撞擊力,不容易造成傷口。

4.每年最少一次讓醫生檢查腳。醫生會採用微絲線(monofilament)去刺激病患的腳,以檢測其敏感度,藉此了解神經線被損壞的程度。必要時,醫生也會配給藥物服食,以降低神經線的損壞率。


糖尿病患即使有很輕微的傷口都不建議自行處理,因為這些傷口可以在一兩天內惡化得很快,必需要找對糖尿病有認識的醫務人員來處理。

一旦足部有了傷口,首要控制血糖指數,要定時吃藥,營養要足夠。其次是減少行動,不要給患處增加壓力。並要找一名傷口護理醫生來配合治療。

冼偉良提點說,有一些活動是糖尿病人絕對不宜的。例如浸溫泉。泡浸在眾人共用的水裡,若有傷口就很容易感染細菌。而且糖尿病人的腳比較不敏感甚至沒感覺,如果不小心把腳置在灼熱的石頭上,又感覺不出石頭的熱度就有可能被炙傷;還有不宜去公園踩石子做腳底按摩。一些石子又尖銳又小,把身體重量集中在一顆小石上,形成的壓力更大,就很容易造成傷口。他有個糖尿病病人的腳原本沒事,有次去泰國做腳底按摩,按摩師用一根比拇指粗獷的短木枝按摩他的腳底。過後要上巴士時,後面的團友看到有大量的血從他鞋子流出來,才知道他受傷了,立刻幫他止血。 但這個病人卻完全沒感覺已經受傷。

此外也不能用一般人的方法來處理傷口。他有個病人原本只在腳尾趾有個小傷口,因時常滲液,朋友建議用吹風筒吹乾,他聽信了。由於想快點把腳趾吹乾,就把熱度調高。吹了三四次,結果竟然把其餘原本好好的4根腳趾也給吹了。那是因為他的腳趾對熱度失去感覺,細胞被吹風筒的熱氣烤死了,結果這些腳趾都要截掉。

★褥瘡

褥瘡也叫壓瘡。顧名思義即是長時間睡在床褥上被身體重力出來的。高風險群包括中風、意外或脊椎手術失敗導至癱瘓,嚴重的柏金遜症或老人痴呆症患者等等。由於長期保持同一姿勢躺在床上,身體的重量壓著細胞和微細血管,血流不能通暢的供及養份和氧氣,導至細胞慢慢缺氧死掉,進而腐爛造成傷口。

冼偉良指出,褥瘡很容易形成,只是家屬鮮少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類似病人中,幾乎10個有9個都生褥瘡。

褥瘡較常發生在骨頭突出的部位。尤其是脊椎骨下方靠近臀部,再來就是盤骨左右兩旁。

當同一姿勢長時間躺臥時,受創的部位就開始發紅。如果姿勢兩天都沒有變動,受創部位就會轉變成灰色。但這只是表面看到的情況,其實內在已損壞了。褥瘡的傷口就好比倒置的冰淇淋錐形杯。我們表面看到的傷口只是杯底,內在腐爛的範圍卻可以達到杯口這麼大。因此當裡面腐爛並液化之後,就會自行造成傷口排出來。而表面已呈灰色的皮膚也已非常薄弱,即使沒有弄損,它都會自行爆裂。

褥瘡的傷口可以很深。冼偉良見識過的傷口有深約10公分以上,足以放進一整個拳頭還有旋轉的空間。有些甚至可看到內部的筋膜和脊椎骨。

對於褥瘡的處理法,我是先用手術刀割開外層後,並作順時鐘檢查和清理,從12點的方向開始清除腐爛的組織,過後再到3點、6點及9點的方向逐一把每個角落的腐爛組織清除得乾乾淨淨。再把手術刀塞進去測量,才能知道傷口究竟有多大多深。

當傷口處理乾淨後,如果可以直接使用真空負壓傷口治療法是最理想的。不然要靠病人自行增長新肉平復傷口就得花很長時間。尤其這種時候的病患一般都難以進食,不能攝取到足夠營養,也可能處在貧血狀態中,即使花上一整年都不敢保証傷口能否癒合。

※如何預防褥瘡?

冼偉良提供以下建議:

1.病人在癱瘓後,只要躺著不動,很快就會長褥瘡。因此家屬必需每兩個小時替病人翻轉身體。例如從平臥轉去左或右邊側臥。

2.建議買一張波紋床墊(ripple mattress)讓病人睡。這是可充氣的氣泡墊,每數分鐘會局部充氣使一邊的泡墊脹起,把躺臥者推動去另一邊。過一段時間又會從另一邊充氣脹起,把病人推往先前的一邊。如此交替充氣並自動把病人的身體來回推動,作用就是不讓病人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躺臥。但縱然使用波紋床墊,家屬依然要勤於替病人翻轉身體,如此就能大大減少長褥瘡的機會。

3.有些家屬為了不想病患長時間臥床而讓他斜坐。但要留意不能斜坐超過40度。不然病患上半身的重量就會壓到下身,反而促使長褥瘡的風險。

4.這類病人多數使用紙尿片。由於大小便的毒素會侵蝕皮膚,加上長期重壓,因此會使該範圍的皮膚更容易腐爛和長褥瘡。因此要經常替病人更換紙尿片,也要清洗相關部位以保持乾淨衛生。

5. 病人躺臥處最好能通風。皮膚也要保持乾爽和滋潤。如果環境焗悶使皮膚過於潮濕,就會泛白起縐,增加長褥瘡風險。


如果病人長褥瘡後,因經濟問題沒能力使用真空負壓治療法,冼偉良建議最低限度都要找傷口護理醫生做一個小手術,把死去的細胞與腐爛組織清除,讓傷口處理乾淨。家人也比較容易照顧,傷口亦不會發臭。

此外,家屬每一兩天就要替病患清洗傷口一次。要用慢性傷口專用的清洗液,洗乾淨後往傷口塞進紗布,每一兩天要更換一次。期間不宜洗澡只能抹身。最起碼每兩個星期或一個月讓傷口護理醫生或護士檢查一次即可。


2020年6月26日

傷口護理的重要性(上)


根據英國早年一項調查報告,每5個糖尿病足的截肢者當中,其實有4個可以豁免的。只是由於向來的認知是:糖尿病足不能醫就切掉!使至一些未壞死還可補救的肢體也白白斷送。

儘管如今醫學知識大躍進,然而還是有很多病患因為對小傷口掉以輕心,又或是找不到懂得傷口護理的專員,使自己步上殘缺人生。

其實不止糖尿病造成的傷口,還有因中風或意外癱瘓久臥造成的褥瘡、久站引起的下肢靜脈潰瘍,還有燒傷、割傷、跌傷、燙傷及手術後的傷口等等,若處理不好都足以影響生活素質甚或有致命風險。由此可見傷口護理的重要性。


冼偉良是一名專業傷口護理醫生,擁有14年相關經驗。據悉很多傷口屢醫不癒者找上他,只要細胞組織未壞死,大多數都能治癒。他甚至曾把一名婦女爛剩半個腳板的糖尿病足給治好;也曾把中風病人碗口大的褥瘡給癒合。

他分析傷口有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傷口即指當下意外造成,例如切菜割到手、烹調燒傷燙傷,或是騎腳車跑路跌倒擦傷等等。處理得好,通常三兩天就能痊癒。如果處理不好,這些傷口就有可能發展成慢性傷口。

所謂慢性,即長達一個月都沒有絲毫進展的傷口。除了上述急性傷口演變,也可以是其他疾病導致,最普遍就是糖尿病造成的傷口、中風癱瘓造成的壓瘡或是靜脈潰瘍等等。

冼偉良指出,有了傷口卻沒有妥善處理,若遭細菌感染就會發炎及化膿,有者還會發燒。這時的處理方法就是用手術刀割開傷口把膿擠出,洗乾淨後施予抗生素就沒問題;如果延遲就醫或沒有處理好,細菌一旦進入血管並隨著血液循環全身就會形成敗血症,病患或會昏迷不醒甚至死亡。

也有一些慢性傷口由於長期沒好轉,病患也可能會因此患上憂鬱症。尤其一些有疾病的老人家,如果加上傷口,不僅自己辛苦,還會連累子女要經常請假載送去醫院,長此下去不僅耗費時間金錢,還會給家人埋怨,確會影響心理質素。

傷口處理不好也會為生活帶來不便。他分享說:曾有一名公司高層,有次煲湯不小心燙傷大腿,兩星期不能工作,在這期間找了5名醫生都治不好。最後找上他,也花了兩星期才痊癒。就因為這傷口使她整個月不能工作,也不能進行其他社交活動。不僅浪費時間金錢,也受盡精神和肉體的折磨。

由此可見,有傷口不僅要盡快處理,還要找對人。因為不是所有醫生都懂得護理傷口。除了對各種傷口要有了解,也要懂得找出傷口不能癒合的原因。比方說糖尿病患的傷口,如果沒有控制好血糖指數,無論傷口護理得有多好都很難癒合;又比如一些老人家沒胃口進食,缺乏營養就很難增長新細胞,傷口就不能平復;另外也要留意患者的健康狀況,如果有吃薄血藥的心臟病人,處理傷口時就得份外小心,尤其是下刀割除壞死細胞,一個不小心就會流血不止。

詢及傷口癒合的要訣,冼偉良指出,首要條件就是傷口一定要乾淨。乾淨的定義就是沒有留下壞死組織。如果死細胞沒有悉數清除,下一步就是腐爛,接著就會滋生細菌。只有在傷口乾淨之後才有條件談癒合。

藥物和儀器也是促進傷口癒合的媒介。由於傷口並非一兩次就能清理乾淨,尤其慢性傷口需時更久。冼偉良透露他的個人方法:在替傷口初步清除了壞死組織之後,就會塗上醫藥級蜂蜜。主要是減少發炎,並且也會軟化殘餘的死細胞,以讓改次更容易清除。與此同時,傷口內的細菌吃進這些蜂蜜,也會排出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把自己殺滅。傷口裡的細菌量就會日益減少。另外還得針對情況採用不同藥物以刺激或修復皮膚與細胞的增長。

在儀器方面,目前最先進是以真空抽吸方式的負壓傷口治療法。這台儀器以管子連接到傷口,24小時不間斷從傷口抽出滲液並排於集液瓶中。每4-5天更換一次。由於是真空抽吸,有助把肌肉細胞拉往凹洞促使傷口早日平復,同時也有效隔絕外面的細菌。

冼偉良指出,這是醫學界公認非常有效的傷口治療器,主要處理嚴重傷口,癒合率幾達100%
並且給家屬帶來很大便利,完全不必替患者清理傷口。唯價格不菲,一台大概要60千。儀器和配備的租用費每個月約5千令吉。

在傷口處理乾淨之後,若是糖尿病者,只要保持血糖指數正常,又有攝取足夠的營養,細胞就能慢慢增長,傷口就能平復了。

*傷口處理Q&A (冼:冼偉良)

Q:如果不小心造成傷口要怎樣做?

冼:第一步是把傷口清洗乾淨,把附在傷口的雜物去掉,例如跌倒時沾有泥沙或草等。最理想是用洗傷口的藥水來清洗,如果沒有選擇就用自來水。清洗後就用黃/藍藥水消毒殺菌,過後可用紗布或以泡棉敷料包住。

Q:怎樣的情況下需看醫生?

冼:兩三天後看看傷口是否有進展。如果惡化,有發黃發黑或傷口上出現一層透明薄膜就得擔心。發黃有可能是細菌感染化膿,發黑就是死掉的細胞。透明薄膜就是細菌在傷口上築建的家園。這時最好找專門的醫生處理。

另外,有傷口後也建議去打破傷風針。因為任何地方都會有破傷風菌,這往往會造成生命危險。

Q:傷口是否需要包紮?有人擔心包紮了不通風會使傷口惡化,不包紮又可能感染細菌。

冼:如果傷口深就要包紮。包紮後就得注意,若傷口滲液過多,紗布潮濕了就得馬上更換;如果傷口癒合到90%,就可以不包紮。

Q:傷口是否一定要保持乾燥?

冼:以前的人都要求盡量讓傷口乾燥。但醫學界認為,如果傷口太乾,細胞不能增長以讓傷口癒合。傷口必需要有某種濕度,但也不能太潮濕。上述提及可取代紗布的泡棉敷料(foam)就有這種功能。貼在傷口可防止細菌入侵,同時也能吸收傷口內的滲液。並保持適當的濕度,加速傷口癒合。

Q :有了傷口,生活上要注意甚麼?

冼:傷口以外的兩吋範圍都要保持乾淨衛生才不會讓細菌入侵;洗澡時不能弄濕傷口,以免肥皂水把身體上的骯髒物質與細菌帶出並停留在傷口,就會有感染風險;上廁所一定要穿鞋子,廁所遍佈細菌,尤其地上潮濕,包裹著傷口的紗布弄濕了就有機會把細菌帶進去。

Q:飲食上是否需戒口?

冼:華人認為鴨肉或蝦等都是有毒的發物,會使傷口惡化。其實這些在醫學上並沒有根據。鴨肉或蝦只是蛋白質,並不會損害傷口。傷口會惡化通常只是沒有照顧好。因此無需戒口。一般只需均衡的飲食就好。可以的話也不建議茹素,因為傷口要長肉,必需要攝取蛋白質。

2020年4月15日

大馬中醫對治骨傷進展


在大馬國土里,常在一些民間住宅外看到掛有“跌打骨折扭傷”等字牌,代表屋主人擅治生活上不小心導致的筋骨損傷。這些跌打師一般都是向祖輩或相關師傅學得整復推拿理筋技術就掛牌做生意(或純粹助人行善),並不具學術資格。偶而也會被某些人謔稱為“跌打佬”。甚至早年在中醫界也不大被認同。亦有人把跌打推拿這環視為“武”,內科專科的視為“文”。

時至今日,骨傷科已進入一個新紀元。中華中醫院院長林新和指出,骨傷科如今已是一門非常重要及正規的专科科系。醫者們都俱備了中醫本科的基礎上再进行培訓,既能武也能文。中醫骨傷科治療手段在近30年來無论在內容和技術已有较深入的認識和創新,並且更多樣化及人性化,未來的市場發展非常大。

*骨傷科的歷史

中醫骨傷科學歷史悠久,創始於公元前14世紀左右,殷商甲骨文裡,就有手病、臂病、關節病、足病、止(趾)病、瘤病及跌傷等骨傷疾病的記載。林新和醫師表示,世上最早記載第一宗顳頜關節脫位的,可追溯到晉代葛洪的著作《肘後救卒方》;而唐代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第一部骨傷科專著。

近代史方面,60年前中國中醫骨傷科專家認真貫徹“中西醫並重”方針和中醫政策,同時各地著名骨傷科老中醫的經驗普遍得到了繼承和整理。其代表性的著作有:上海石筱山《正骨療法》、
北京杜自明《中醫正骨經驗概述》、山東梁鐵民《正骨學》、上海《劉壽山正骨經驗》、福建《林如高正骨經驗》等等。

至於大馬民間傳統的跌打骨傷治療,大都是早年從中國南來的武術界人士帶進來或祖傳,一般都是父傳子,師傳徒。但良莠不齊,社會人士無法鑒別,也缺官方認證。

“在70年代,中國民間跌打醫師也是如此,當年國家中醫衛生管理局進行了全國再培訓計劃和考核後才被認可,為國家骨傷科專業作出分水嶺。80年代初期,已有中國骨傷科專家來馬授課培訓和安排回到醫院實習。30年前,馬來西亞中醫學院分別與廣州和山東中醫藥大學聯辦雙聯課程,當年派來了不少骨科主任教授級的專家來馬為本科生授課。同時也有不少本地醫師直接到中國修讀中醫骨傷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為我國未來中醫骨傷專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林新和醫師指出,近30年來骨折筋傷的治療水平已提升。以前感到模糊的地帶如今已很明確。也不再單靠一些儀器檢查就“想當然耳”的斷診。他舉例道,在以前,一些腰腿痛的患者,經MRI檢查顯示有椎間盤突出的情況,就認為一定是椎間盤問題。但這可能並不符合。一些患者後來被發現是由於臀區不同肌肉緊張或痙攣所引起。

“如今必需結合病人的臨床表現和體檢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頸椎病也是一樣。以前病患有頸肩胛区痛或伴有上肢麻痹,只能模糊的斷診為頸椎綜合佂。現在結合X光平片,CTMRI可分得很細。哪一條神經根、在哪一個水平壓到的都可明確得知。

早在1958年,中國著名西醫骨科專家方先之、尚天裕等虛心學習著名中醫骨傷科專家的整骨經驗,博采各地中醫骨傷科之長,運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方法,總結出新的整骨八法。並研制成新的夾板外固定器材,同時配合中藥內服外治及傳統的練功方法,形成現代中醫骨傷科的新療法。同時也提出了“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作為治療骨折的4大原則。

中國醫師們自認中醫骨傷是雙腿行路,能取長補短為病者做出更完善及全面的服務。除了復位後,可根據病情采取最有效治療方案如內固定或夾板等外固定及推拿理筋泡藥等善後工作。充分發揮了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功能。

*現代骨傷科醫師要求

最理想的骨傷科醫師最好能具備中醫內科與解剖學的基礎,同時也能掌握生理及病理的認識。

未經专业培訓的民間跌打骨傷醫師,相比於曾接受中醫本科培訓的骨傷醫師,在診斷与鑒別診斷上就有很大區別。有些疼痛看似一般扭傷,但卻有可能隱臟著其他內科問題甚至是腫癅。尤其是不明原因和治疗无效而夜间痛甚的慢性腰腿痛,男性要考慮是否嚴重疾病如前列腺癌或癌轉移。若缺乏這方面的認知就會忱誤病情,甚至引起不必要法律的問題。

另外,中醫的用藥強調因時施宜。骨傷科也一樣,中醫施治也有3期用藥。初受傷早期一般是配給活血化瘀的藥。中期就以舒筋活絡為主。後期癒合就以補肝腎強筋骨。

“在這情況下,若是本科畢業的中醫師,說到要用活血化瘀藥,很自然就會想到以桃紅四物湯為基礎加減;要舒筋活絡也會想到舒筋湯为基础加减及採用藤類藥物例如雞血藤等;他們也知道腎主骨生髓,肝主筋。因此到了後期就懂得補肝腎強筋骨為主代表方如独活寄生汤加减,這樣就能更全面的調治了。”
 
其實近代骨傷科文獻和教學都以現代運動系統解剖如骨骼及肌肉名詞为基准。必須學好基本運動系統和神經系統解剖。因此一般沒經培訓的本科中醫也不適宜治理骨傷科。因為骨傷科的範圍很大及专业。全身每個關節疾患都有好幾種甚至10種病以上,必须进行诊断和鑒別诊断以获得最大和最快疗效。

另外,骨傷科在治理之前還必需經過特殊檢查才能做出鑒別診斷。至於一些骨傷及脫位的治療,或為了治療的保障,也可選擇性的進行X光、CT ScanCT三维重建或MRI的相關檢查。给以较明确骨折定位和评估基准。

*骨傷科常見種類

馬來西亞中醫骨傷科醫師必須掌握基本內容為:骨折、脫臼、筋傷和骨病4大類。

※骨折
骨折是在生活或運動常見的損傷。例如跌倒或碰撞之下所造成。中醫對於骨折治療的4大要求即是:整復、固定、內外服藥以及練功。整復即是對移位性骨折,首选要整复,復位为骨折創造先决條件;固定為愈合修復創造有利條件;練功也即是在夾板固定之下進行一些適當的運動,這一點有助局部血循環加速骨折修復愈合。除了臨床診斷,往往在整復前後及治療期間最好能照X光、三维重建CTMRI等作對比。

※脫臼
常見的脫臼一般發生在肩、肘、顳顎關節及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等,也是由生活損傷或運動損傷而致。治療方向同樣是先復位,並可用三角巾固定,再加上內外服藥以及練功。

*要注意的是:無論骨折、脫臼及筋傷都會出現腫脹、疼痛及功能障礙。骨折及脫臼一定會牽涉筋傷,但筋傷卻不一定會有骨折或脫臼。這些要經過逐一鑒別才能對證施治。

※筋傷
一般頸肩肘腰腿膝踝的疼痛大多為軟組織筋傷所致。這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尤其邁入資訊時代,低頭族與手機黨最容易有這方面的問題。中醫骨傷科無論在筋傷的診斷和治療上都較占優勢,並有多種治療手段,比如针灸、針刀、韧針、火針、拉伸、龍氏治脊療法等等,都有顯著效果。

※骨病
骨病除了骨肉瘤外,多发于頸腰髖膝等退化性關節炎。其範圍很廣,除了中老年人及過度負重的骨關節,還有外傷性引起的早期退化,即創傷性關節炎。治療骨病必需先做鑒別診斷,排除骨肉瘤或其他腫瘤轉移,再來對證施治。

*飲食宜忌

林新和醫師表示,對外傷性骨折,若是患者體質尚好的,飲食宜忌的要求不高,只要攝取一般五谷雜糧即可。但對於骨質疏松癥者或兼有慢性病如三高癥就得要求低鹽少糖的飲食,並且避免煎炸食物和煙酒以及注意咖啡的量,這些都會使鈣質流失。

另外還要適當補充蛋白質和含鈣質食物,例如雞蛋和豆制品。尤其豆類含有豐富的激素、蛋白質和維生素,對骨骼的生長癒合有很大幫助。

*預防保健

*中老年人堅持進行有氧運動如晨运、太極拳、氣功或關節操等等。可調節全身關節,韌帶和肌肉,有助全身各系统调节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這是近年来权威医学报告所公认的。

*盡量在上午11點之前進行戶外活動及曬太陽。有助補充維生素D

*中老年者应避免過度負重及攀高活動。

*任何筋骨損傷皆不建議自行處理,有輕微骨折也要即時求醫,以免延误和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引发并发症,甚至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