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12月3日

十一月:世界糖尿病日

*聯合國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日期:每年1114
創立: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糖尿病聯合會從1991年開始,把發現胰島素的加拿大科學家班廷的生日日期(1114)定為世界糖尿病日。後來於2007年易名為聯合國糖尿病日。
目的:喚起全世界對糖尿病危害的警覺和關注。

糖尿病是一部開往蠶食健康不歸路的列車。它的終極目的地包括失明、腎衰竭、截肢、中風以及心臟病。這輩子最好不要遇到這部列車。但假若真的一個不小心登上了這部車,如果你願意,還是可以煞停它不讓往前走。若讓它繼續失控,不僅造成生活質量下降,甚至會赴向死亡谷。

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糖尿病聯合會為喚起全世界對糖尿病危害的警覺與醒悟,即於1991年起,把每年1114日定為世界糖尿病日。這個日期是加拿大科學家班廷(Frederick Banting)的生日,主要為紀念班廷與助手貝斯特(Charles Best)1922年發明了人造胰島素(用於控制血糖的注射藥物),並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2007 年,聯合國進一步將世界糖尿病日確立為聯合國糖尿病日

糖尿病還有兩名如影隨行的好兄弟,即是高血壓和高膽固醇。通常見到其中一個時,即代表另兩個也離此不遠了。因此若不想讓它們纏上身,就要管好自己的生活習慣。更要管好自己的口,因為大部份糖尿病都是吃出來的。

縱然大家都知道患上糖尿病的嚴重性,可是糖友的數目還是有增無減。馬大醫藥中心糖尿和內分泌專科顧問醫生林俐伶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2016年的報告,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已從1980年的1.08億增長到2014年的4.22億。在2012年,糖尿病或血糖過高(糖尿病前期)總共造成370萬人死亡。其中43% 70歲以下的糖尿病患者。

至於大馬的數據,在2015年的報告顯示,共有17.5%的成人(18歲以上)患有糖尿病,而且有一半的患者並不知道他們有糖尿病。該數據也顯示出病患的比例會隨著歲數增長。在18-19歲數組是5.5%70-74歲數組則增加到39.1%。換句話說,在70歲之後,每10個人就有4個患上糖尿病。這數目確是驚人的。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無論是否已被糖尿病盯上,先來了解糖尿病的相關資訊吧!以下是林俐伶醫生對糖尿病的剖析。

●請講解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分別

答:1型糖尿病(亦稱幼年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原因:由於自身免疫因素(免疫系統攻擊體內的胰島β細胞),使得胰臟無法生產胰島素造成胰島素逐漸減少。當患者吃了某些會造成血糖升高的食物時,胰臟不能及時補充胰島素把血糖恢復正常。後期的飲食習慣也會影響血糖控制。

*患者:兒童或年輕人為主。

*巴仙率:少過10%

2型糖尿病(亦稱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

*原因:病變原因較復雜,包括出現胰島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也關係到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肥胖和少做運動,此外也包含一些基因因素。

*患者:一般40歲以上,如今卻有愈來愈40歲以下的年輕人患上。最大原因包括肥胖。數據顯示大馬約33.6%的人民超重和19.5%的人民肥胖。

*巴仙率:佔了80-90%。因此如今所說的糖尿病防治皆以2型為主。

●飲食、遺傳、環境是否都是影響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因素?壓力和情緒是否也會影響?

答:這3樣都是重要因素。

*飲食:不良的飲食習慣包括攝取太高澱粉類、高油脂、少蛋白質、少纖維。在糖尿病的醫治方面,飲食模式(dietary pattern)飲食的總攝取量都重要,比如要堅決減少零食、快餐以及不吃正餐的不良習慣。飲食的總攝取量(卡路里)是根據個人的性別、運動量和基礎代謝率來決定。

*遺傳:糖尿病有一定的遺傳性,因此醫療隊都會詢問糖尿病患者有沒有家族遺傳(尤其是父母和兄第姐妹)。但大多數原因都是飲食習慣造成。

*環境:環境汙染有很大的可能性會造成人體基因的改造,有機汙染物(organic pollutants)會影響正常基因的進程,包括改變腎臟、肥胖、胰島素的基因等等,因而讓一般人易患糖尿病。

壓力和情緒也會導致。一旦工作壓力大或睡眠不足,一些荷爾蒙會增加而造成血糖偏高,同時也會使血管病變。憂鬱症和糖尿病也有連帶關係。糖尿病患容易感到憂慮,因為這是長期的疾病,需有比常人更自律於醫療方面。

●一般高風險群是甚麼年齡/性別/職業/種族?

答:*年齡:40歲以上。但並不代表年輕就不會有糖尿病,尤其是飲食不良或肥胖者。

*性別:男女性幾率平等。

*職業:沒有特定職業。但是如果一種職業是久坐不動,時常值班造成睡眠不足使激素偏高,以及飲食不正常者,都是高風險群。

*種族:2015年的數據顯示,大馬糖尿病患最多的是印度人(22.1%),依次是馬來人(14.6%)華人(12%)土著(10.7%)

高風險群也包括:有家族遺傳(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懷孕時有妊娠糖尿病、超重或肥胖、飲食不正常、高血壓、高膽固醇、腎病、心臟病及中風患者。

●怎樣的情形下會不知不覺中了2糖尿病可否憑外表或症狀看出?

答:糖尿病在初期一般都不會被察覺。當一個人被確診為糖尿病患者,通常表示糖尿病發生在他身上至少已有5年或以上。而且很多患者都是有了併發症才間接發現。比如心臟病、腎病或眼睛有問題等,在檢查之下才被確診其實已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會因著不良飲食與生活習慣導致,因此高風險群都需要做糖尿病常規檢查。才不至於患上糖尿病都不自知。

一般能憑外表估計患糖尿病的參考包括:超重或肥胖,或暴瘦;有腎衰竭者,整體膚色會變蠟黃;患有黑棘皮病,代表存在胰島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

在初期都不會有症狀。呈嚴重時,患者會暴瘦、尿頻(晚上需起床小便超過兩次)、經常口渴。若病情進一步加重,患者有可能面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和高血糖高滲綜合症(hyperglycaemic hyperosmolar syndrome)。病人會呼吸困難、腎衰竭、易感染,甚至不省人事。

●如何確診糖尿病?可否憑血糖檢測機自行判定?

答:一旦感覺很累、暴瘦、尿頻等糖尿病症狀,就要去醫院檢查血糖。當有這些症狀時,通常代表血糖超標已久。

家裡有血糖檢測機是好的,但只供一般參考。要確診必需抽血檢驗。有以下3個方式來幫助確診:

1.空腹至少8個小時的血糖(或血漿葡萄糖)值是7mmol/L或以上。

2.糖化血糖蛋白(HbAlc)6.5%以上。

3.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75gm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兩小時後的血糖值(2-hours postprandial glucose)11.1mmol/L或以上。

若有糖尿症狀,只要上述其中一項超標就算確診。如果沒有糖尿症狀,需要上述兩項超標或其中一個檢測超標兩次才能確診。

●確診後該如何做?有多少種治療方式?

答:確診後,要看患者是否已有症狀和高糖度。有就讓他服食藥物或打針控制血糖,不至於飆高到要進院。肥胖者就幫他減肥;如果沒有症狀,而且3個月血糖化血糖蛋白不高,就先給大約3個月時間把體重減下,不行就要服藥。

治療方面包括如下:

*醫療營養治療(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需要正規訓練的營養師及醫生的處方和監控。目的是幫助減肥和裁定適合的飲食模式。

*多做運動:建議一個星期5天,每天至少半個小時。不可超過兩天不運動。可選擇遊泳、踩單車、跑步、快走、跳舞及有氧運動等。

*藥物:口服藥、打胰島素、注射人胰高血糖素樣肽-1類似物(glucagon-like peptide 1 receptor agonist )。藥物的選擇因病人的情況而定。

*胰島細胞移植:普遍上成功的機會沒有腎移植那麽高,比較適合在1型糖尿病,目前還在研究階段(沒有長期的數據)

●甚麼情況下必須打胰島素?

答:有兩個情況。一個是治療急性併發症時。比如說患者出現尿頻、經常口渴及暴瘦等症狀,而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血糖高滲綜合症入院,糖化血糖蛋白(HbA1c) 高於9-10%(美國糖尿病協會標準),空腹血糖高於13 mmol/L(大馬的標準)。這些患者都需要一些暫時性的胰島素,因為胰臟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分泌胰島素。當血糖受到控制後,醫生就會把胰島素調低或停止,改用口服藥物。

另一個情況是在長期的治療上。由於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體積每一年都會下降4%,因此預算大概診斷10年後,患者就需要胰島素治療。但是如果患者遵從勸告,定時吃藥,把血糖/血脂/血壓/體重控制於標準範圍內,就可以把需要胰島素的時間推遲。

●是否能逆轉或斷藥?

答:能否逆轉因人而異。若是初期的糖尿病是有可能透過減肥和飲食控制達到目的。當然這需要醫療隊的監控。由於糖尿病患的胰島素體積每年都會下降4%,所以它會隨著時間而惡化。假如控制得好,惡化的程度和併發症的出現可以被延遲。

至於能否斷藥?由於對治糖尿病是很長久的抗戰,除非患者是個非常自律的病人,要完全改變飲食習慣、能戒口、勤做運動、改善生活作息、不斷檢查血糖、定時復診等等。不否認在長時間之後能減低藥量甚至斷藥。然而這是非常艱辛的事,需要醫生和患者的持續溝通。

●一般人要如何預防患上糖尿病?糖尿病患又如何預防惡化?

答:要有健康的生活。飲食方面營養要均衡,多吃高纖維及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不要攝取太多的澱粉類以及高油脂食物。高風險群需定時做常規檢查以便可以早確診早治療。

已是糖尿病患者則需保持健康的生活,飲食要聽從醫囑而節制,作息正常並要勤運動,定時吃藥,和醫療隊溝通所面臨的問題,定時做併發症篩查(至少一年一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