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自閉症已不再是個新鮮的名詞。然而很多人對於自閉症的認識還是一知半解。一方面除了誤把某些性格孤僻及不愛參人的小孩當成自閉症。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父母以為自閉症是會自然痊癒,或以為它是可以根治的。
由於當今社會某些層面還相當保守,家有自閉兒或許也會引來奇異的目光。因此也有一些父母認為“家醜不外揚”,不能接受也不肯承認孩子是自閉兒。不予施教亦任由他自我封閉,反而使其病情更加惡化,造成不可挽救的遺憾,就此賠上孩子一輩子的人生。
家有自閉兒要如何做?怎樣診斷治療一名自閉兒?趁著4月份“世界自閉症關懷日”的到來,且讓心理學家黃維雄醫師為我們分析。
●自閉症一般在幾歲可以被發現?
答:最早在3歲就可以被診斷出。但很多小孩高於這個年齡甚至達到13歲才被診斷。這有可能是父母忽略了,本身沒有多了解,也沒有帶去見醫生。又或者父母抱著僥倖心理,以為他可以自己好轉。
我們經常教育父母,自閉症是不會自然好的。它的症狀可以通過不斷的教導及各種治療被改善,但卻不能被根治。只是,這樣的說法反而使一些父母更不能接受,而遲遲不肯帶孩子去做鑑定。
很多時候人們相信奇蹟、等待奇蹟。可是很多東西不能等,而且如今也有了治療的方法。如果父母甚麼都不做,孩子的進度會很慢甚至停頓。如果接受治療,孩子肯定會有一定的進步。
●自閉兒是否都擁有一定的天份?
答:也有人認為自閉兒較聰明,天份比較高,或會有某樣特別的才能。例如在藝術的表現會比一般人傑出。這些都是誤導,事實上大部份自閉兒的智商都比較低,聰慧的大約只有10%。
如果沒經測試,他們看來和常人一般。若是全面性的智商測試,對他們則相當不利。因為要測試一個人的智商,最基本就是必需會說話、會做東西及會表達。這幾點對自閉兒來說很難做得到。若以這些為智商高低的標準,自閉兒的智商肯定是低的。
至於是否會有某一種天份?坦白說也並不多。要視乎這個天份是否他專注的部份?如果是,我相信每個人都一樣,如果日常專注在某樣東西,久而久之一定也會培養成“天份”。
●自閉兒在健康方面會不會有偏差?存活率是否和一般人同等?
答:由於自閉兒比較執著,在飲食上會選擇性的吃,因此會造成營養不足。至於先天性方面,大部份自閉兒的消化系統較一般人弱。
如果有專人照顧,自閉兒的存活率和正常人相差不多。由於他們不懂得自理,若沒人照顧,他們有可能會喪命在各種意外中。早年自閉症並不普見於社會,雖然也有自閉症患者,但相信那時只被當精神病看待而被送去精神病院。若他們的飲食起居一直都有人關注,相信可以活上好幾十年。
●要如何評定一名自閉兒?怎樣才算輕微或嚴重?
答:自閉症一般可從3大類症狀中評估。即語言、社交和行為上的不足。有些自閉兒只有其中1種症狀,有些則有2種或3種都齊備。但並非只有1種症狀就屬輕微,也並非3種症狀都有就算嚴重。有時只有1種症狀也會是重度自閉。輕微或嚴重必需靠專家作出各方面的評估。
*語言不足
所謂語言不足,是指在兩三歲時,語言的發展還很遲緩,當中甚至會發出一些奇怪及令人聽不懂的聲音,也沒辦法和人溝通。有些只會說簡短或重疊的單詞,而不能說出完整的句子。
*社交不足
社交不足最基本是沒辦法有眼神交流。由於自閉兒看東西較細膩,他會認為看著對方的眼睛時,眼睛會告訴他很多他所不能理解的東西,所以他害怕看別人的眼睛,也不喜歡和人有眼神交流。
自閉兒一般都有感覺統合失調。他不喜歡和人有太多碰觸。一般小孩都喜歡抱抱,自閉兒卻會對這些碰觸感到恐懼及不舒服。
在溝通上他屬於單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去理會別人的需求與感受。由於自己本身都不了解自己,因此就不可能理解別人甚至與之溝通。
*行為不足
自閉兒會有一些怪異而堅持的舉動,例如會不斷觸摸或嗅吸某些東西以增添安全感。比方說他會一直摸牆壁、摸身體某些部位、咬指甲或不斷嗅自己的手。他這樣做時會覺得很舒服及有安全感。在社會與道德理念中,一般人會覺得這樣不好看或不合禮教,但自閉兒卻不會管外人如何看待,只要他自己感覺舒服就行了。
他們也會做出某些小動作來令自己舒服,例如不斷的旋轉筆,或一直搖晃自己的身體。有些聽到不喜歡的聲音就會摀住耳朵。看到不喜歡看見的人就閉上眼睛,甚至正在走路都不肯張開眼。
他們有些動作也與一般有異。例如人們開心時會拍手,而他們卻是雙手拍空氣。一般人會收集一些有價值或有意義的東西。他們卻會收集一些對外人來說是不邏輯且奇怪的東西,例如紙屑。
●父母要如何觀察孩子是否有自閉傾向?帶去評估前要如何應對?
答:父母首先要了解不同階段的孩子會有怎樣的功能。以語言發展能力方面來說,正常孩童在3-6個月要開始牙牙學語;6個月後有長牙狀況會開始流口水,父母要教他吞口水;9個月大會玩口水,但有些父母覺得玩口水很骯髒就會阻撓,這種情形或許會形成語言發展慢;1歲半孩子要會吹哨子;1歲9個月-2歲就要懂得吹吹卷。如果孩子在這些年齡階段都沒有上述能力,父母就要教導及協助以提升該功能。
打個比方,孩子語言能力不足,很多時候是口部肌肉不發達。這有可能是飲食造成。除了營養不足使肌肉無力,也有些父母由於小孩不喜歡咬東西就一直給他喝奶,少了咀嚼運動,肌肉就不發達。因此必需加強口部肌肉的提升,若肌肉僵硬了就得做按摩。與此同時,如果1歲時,語言發展能力還很慢,就不鼓勵用太多種語言和他溝通,只用一種就好。
在社交部份,要和孩子有互動,例如和他丟球接球一起玩耍。要和孩子有觸碰及眼神交流,孩子也允許我們抱他。兩歲前他也需懂得不喜歡就會說不要,也會招手等等。如果缺乏這些動作,就加強這方面的教導。
在行為部份,如果孩子太執著,就要訓練他懂得應變。例如他只玩一種遊戲,就要買不同的玩具引開他的注意力等等。
●自閉兒是否也會有過動症?會具攻擊性嗎?
答:確實有某些自閉兒附帶過動症,因此在評估一名自閉兒是否同時也有過動現象時,就要額外注意另3項症狀。包括:1.注意力不足。完全不能專注;2.好動。整天動個不停;3.任性衝動。一點事就大發脾氣。偶有暴力傾向。
若是單純自閉症,是不會有攻擊性的。只是某些時候他的表達能力或會引起一些衝突。例如他可能要告訴我們一些東西,但我們不明白。他心急之下可能就會動手。但由於不會控制自己的力氣,不小心就弄傷了人。可是此舉往往卻被誤會他們有攻擊性。
●自閉症是心理病嗎?治療應該看甚麼科?是否需吃藥?
答:自閉症不是心理病,在心理治療方面獲得的幫助很有限;它是屬於腦發育障礙的其中一個問題,但也不算是精神病;雖然它發生在幼兒時期,可是兒科也沒辦法處理這一部份。它也不歸類為兒童腦科。
我本身的看法是,自閉症必需在各種相關專科的協力合作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因此需要4個專科一起來協助,即心理科、精神科、兒科和腦科。
自閉兒一生中需要接受很多治療與協助。小時除了語言治療,還要技能治療、職能治療、作業治療、感覺統合部份的運動治療。同時也要有特殊老師教導生活起居。長大後出來社會也要有社工幫忙。遇到心靈障礙時則需要心理輔導老師。
如果患者太“過動”或有情緒障礙就必需吃藥,這部份需要精神科醫生診斷。
●家有自閉兒該如何做?父母一方是否要犧牲自己全天候照顧?
答:只要父母發覺孩子有怪異,就要帶去讓醫生評估。可以先從家庭醫生開始,如今很多兒科及家庭醫生都有這方面的知識。要聽信醫生進一步去會見某些專科,並盡早介入治療,以免耽誤了治療黃金時間。
我是鼓勵先由家人來教導,因為自閉兒並不容易接受外人。如果家人親自教導的同時也獲得專業人士的輔助,相信孩子的進展就更快。如果有經濟能力,由父母其中一方親力親為照顧確是最好的。但某些家庭的經濟狀況是手停就口停,因此也不可能叫父母一方放棄工作全天候照顧,而應該全家人配合,採用比較可行的方法來幫助孩子。
●自閉兒會被視為家裡的包袱,父母及家人要如何調適?
答:有特殊兒的父母比一般父母遇到的狀況更多。“接受孩子是自閉兒”是父母心理建設的一部份。父母要公開坦誠的把內心思想說出來並逐步改變,在接納之餘也要懂得分享。我很鼓勵家有特殊兒的父母去參加一些相關社團。由於大家遇到的問題是一樣的,有了共識後,會發覺原來自己不是孤獨的,心裡會較好受,也會有安慰感。
在大馬還有很多父母排斥及不肯接受孩子是自閉兒的事實。不接受沒關係,最重要是肯好好的教導,孩子才能成長。如果教了很久孩子還是學不會,就要找專人幫忙而非放棄。
家人也要有正面的態度並協力合作。自閉兒畢竟也是家庭的一份子,如果誰都不願意負起責任,若有一天父母不在了,誰要來照顧他?家人只是要犧牲一些私人時間和娛樂時間。如果他從小就獲得培訓,能自立了,改天就不再是一個包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