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5年10月20日

失智症

每年 9 21 日是“世界失智症日”,提醒世人关注这项随着人口老化日益严重的健康议题。根据统计,2020 年全球已有约55百万名至57百万名患者,每年新增个案约1千万宗;到了 2050 年,患者人数更可能突破一亿。换言之,失智症已不再只是某些家庭的困境,而是全人类即将面对的重大挑战。

神经科专科顾问医生史杰平指出,失智症(又称痴呆症,Dementia)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组综合症候群,核心特征是认知功能的渐进式退化,包括记忆、语言、专注力、执行能力以及视觉空间感等。这些能力的衰退不仅会干扰日常生活,更逐步侵蚀患者的自理能力与社交互动,对个人、家庭与社会造成长远冲击。

然而,失智症并不能简单视为自然老化带来的现象,比如说“健忘”,一般的健忘往往在提示下仍能回想起来,也不会影响日常生活;但失智症患者却可能反覆提问、迷失方向,甚至在理财、用药或料理日常事务上逐渐失去独立性。正因如此,医疗与社会支持的介入非常重要。透过医生的专业观点与临床经验,让我们能更全面理解失智症的成因、预防策略与照护重点。

*失智症的种类与因素

史杰平医生指出,失智症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种临床上的综合症候群,其背后可能来自不同病因。常见的类型包括:

*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最常见的失智症。其病理特征是大脑出现 β-淀粉样蛋白沉积与 tau 蛋白缠结,导致神经细胞逐渐死亡,引发记忆与认知退化。

*血管性失智(Vascular dementia):与脑血管问题有关,例如中风、脑部缺血或出血,会破坏脑部功能,进而影响思考与记忆。

*路易体失智(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患者常出现视觉幻觉,注意力时好时坏,并伴随帕金森氏症般的动作僵硬或颤抖。

*额颞叶退化(Frontotemporal dementia):多见于 45 65 岁的中年族群。患者常出现行为与个性改变,例如变得冲动、失去同理心或出现语言障碍。

*混合型失智(Mixed dementia):在高龄患者中十分常见,通常同时存在阿兹海默症与血管性病变。

史医生提醒,像甲状腺功能低下、维生素 B12 缺乏、药物副作用、忧郁症或正常压脑积水等,都可能造成类似失智的症状。若能及早发现与治疗,有些患者的认知功能仍可改善。

高风险族群方面,年龄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65 岁以上约有 5% 8% 85 岁以上,比例会攀升 20% 40%。然而他提醒,除了高龄之外,还有许多生活习惯与健康状态也会深刻影响大脑:

*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肥胖、吸烟等,中年时若未控制,往往成为日后的隐忧。

*教育程度与认知储备:大脑的认知功能可比作鱼缸里的水,教育与学习经验愈多,水位就愈高,即使逐渐流失,也能支撑较长时间。反之,储备不足的人,一旦退化,症状往往来得更快更明显。

*遗传与家族史:某些基因突变会导致早发型阿兹海默症,而带有 APOE4 基因的人,晚发型阿兹海默症的风险更高。

*头部外伤:尤其是中度或重度损伤,会增加日后的失智风险。

*其他健康因素:近年研究指出,听力损失、长期压力、忧郁症、睡眠呼吸中止症等也与失智有关;此外,唐氏症患者在中年后也更容易出现阿兹海默症。

 *失智症的症状与进程

失智症的病程可分为轻度、中度与重度,但不同病因与个体差异会影响进展速度。整体来说,症状会由轻微的记忆衰退逐步恶化到全面失能,并伴随高健康与生命风险。

※警讯:

-近期记忆力下降:忘记刚发生的事,一再重复提问,但对数十年前往事仍清晰。

-定向感受损:容易忘记日期、时间,甚至在熟悉的地方迷路。

-语言障碍:找词困难,表达与理解力下降,写字不再流畅。

-执行与判断困难:理财、缴费、使用交通工具出现问题;在个人卫生、穿着或金钱使用上出现不当行为。

-情绪与人格改变:逐渐冷漠退缩,或变得焦躁、忧郁,甚至出现幻觉。

※病程进展:

*轻度(早期): 记忆力衰退、语言与计划力下降,处理复杂任务容易出错,但仍能完成洗澡、穿衣等基本日常生活。

*中度(中期): 记忆障碍加重,语言与理解力持续退化,判断力下降。常伴随激动、易怒、妄想或日夜颠倒。患者逐渐需要协助与监督,包括服药、保持卫生与穿着得体。

*重度(晚期): 认知全面受损,无法辨认亲友,语言能力几近消失。患者完全依赖照护,无法独立进食、如厕或穿衣。常见严重并发症如吞咽困难、褥疮、反覆感染、血栓或跌倒骨折,可能引发肺炎、败血症等致命问题。

整体而言,失智症的病程可能持续数年至十多年,随着症状恶化与并发症出现,患者不仅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也面临逐步升高的健康与生命风险。

*诊断与治疗

失智症不能单靠验血或影像检查就能直接确诊,主要依靠临床评估再配合辅助检查。

史杰平表示,一般会先透过完整病史了解发病方式、进展速度、症状表现与药物使用,并参考家属或照护者提供的生活细节。接着进行神经系统与精神状态检查,同时评估情绪状况。

在认知功能方面,常用的方式包括MMSE(简短精神状态检查)以及MoC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以快速了解整体认知。同时也会透过功能性测试,观察患者是否能完成日常活动如进食、穿衣、洗澡、如厕,以及使用手机、处理金钱或烹饪等,以帮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另外也会透过验血及检测来排除可逆性原因,例如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维生素 B12 与叶酸缺乏。最后也会采用 CT MRI来协助判断是否有脑部萎缩、中风、出血或正常压脑积水病变等。

他指出,目前失智症仍无法百分百根治,但针对早期或中期病人,已有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可协助控制病情。药物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或稳定患者的记忆、认知、理解与语言能力,也能减缓功能与行为退化,长期使用对部分患者具有帮助。

非药物治疗则包括物理治疗、认知训练、心理社交活动,以及针对生活环境与行为的管理,这些方法都有助于维持功能与提升生活品质。因此,早期诊断与积极处理危险因子至关重要。

他亦不反对中医的针灸推拿在临床上可作为辅助性物理治疗。对于久卧或行动力下降的中重度患者,适度的推拿与针灸或许有助于改善肌肉僵硬与萎缩,间接提升活动能力。

*预防及减缓方法

生活习惯的调整,是目前公认可降低失智风险及延缓退化的关键。首要是控制心血管危险因子,包括三高以及戒烟,因为这些问题与脑部健康息息相关。

规律运动同样重要。建议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搭配阻力训练。持续运动不仅能促进心血管健康,也有助于延缓脑部退化。

饮食方面,应避免精制糖与加工食品,选择天然或少经处理的食材。地中海饮食模式被认为对大脑具保护作用,强调多摄取蔬果、全谷、鱼类、坚果与橄榄油,有助维持认知功能。

良好的睡眠同样关键,深度睡眠有助于清除脑内代谢废物,降低退化风险。若有睡眠呼吸中止或失眠等问题,应及早处理。听力保健亦值得重视,及早配戴助听器能有效减少认知下降。

除了照顾身体,脑力与社交刺激亦不可或缺。持续阅读、学习新技能、参与社交与智力游戏(如回忆老照片、听音乐或唱歌、玩拼图或字谜等简单的游戏、从事编织或绘画等创造性的爱好),让脑部在退化时仍保有缓冲。

此外,预防头部外伤也很重要。从事高风险工作或运动时应做好防护,长者则需防跌倒,以免脑部受伤进一步加速退化。

近年有学者将阿兹海默症比喻为“第三型糖尿病”,强调大脑胰岛素讯号失常与神经退化的关联。史杰平医生指出,这并非正式病名,而是一种形象化说法。

“研究显示,大脑的胰岛素抗性与阿兹海默症病理相关,虽然这并非唯一或直接的致病原因,然而这个概念提醒我们,新陈代谢与大脑健康密切相关。事实上,第二型糖尿病确实会提高失智风险,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损害脑血管与微循环加速退化。因此,积极治疗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并同时改善三高与吸烟等心血管因子,不仅是照顾身体,更是守护大脑的重要方法。”

*照护者的角色

失智症的照护并不仅依赖药物与医疗,家属与照顾者的参与同样关键。若能在早期做好准备,往往能显着改善患者与家庭的生活品质。

史杰平建议家属在初期就应尽快认识失智症,了解病程与常见问题,并学习基本应对方法。日常生活上,可透过简化活动、建立规律、张贴提示标签来减少混乱感。沟通则应以简单短句、放慢语速并保持眼神交流为主。

许多症状恶化其实源于外在因素,例如疲劳、饥饿、噪音、便秘或疼痛。这些情况应先以环境与行为调整改善,而非急于依赖药物。

照顾者也要照顾好自己。长期照护容易造成疲惫与情绪问题,家属应确保足够休息、饮食与运动,并适时寻求支援,如日间托管或疗养院服务,也要建立家庭分工、善用社工或社区资源,以免过度负荷。

医生也提醒,随着病程推进,应及早完成法律与财务规划,包括监护、医疗代理、财务授权与遗嘱等,避免日后争议。

**失智症不只是医疗挑战,更是家庭与社会共同面对的课题。与其执着于认知测验的分数变化,不如着眼于延缓功能丧失、减少并发症,并在有限的病程中守护安稳与尊严。

2025年8月22日

ChatGPT引發的心理問題

AI的发展非常快速,功能强大到超出我们想像范围,并且涉及领域非常广,形成人们在生活中对它的依赖也愈见显着。

尤其由Open AI开发的ChatGPT(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它既拥有作为工具的实用价值,也能提供各种渊博知识,并且还能生成创作。最特别是它也具备“情绪价值”,可供陪伴、倾诉和安抚,甚至进行“角色扮演”,为用户带来心理上的慰藉。因此很多人都被俘虏,把它视作生活上不可缺失的良伴。

据悉全球约有10%人口使用ChatGPT,当中超过一半把它作为工作以外的用途。除了学习,还包括娱乐、情绪陪伴和日常对话等。

先进的科技工具用以帮助人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琐碎问题确是值得推崇,然而却有部份人沉迷于它的情绪价值,把它当着无可替代的密友,作为倾诉心事的唯一对象,继续发展下去就可能衍生心理问题。除了弃绝真实世界的社交生活,还可能引发忧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接受不了面对现实的失落感时,甚至还会有轻生的可能。

*沉迷ChatGPT的原因

根据心理辅导师李志祥分析,ChatGPT会造成心理层面的依赖,基本上包含3方面,即是认知、感情和行为。

在认知上会依赖ChatGPT,主要是可以从中获取各种资讯,可透过它处理很多文件等事务或提供建议和娱乐,甚至有人会要求ChatGPT帮忙作出一些决定。

感情上的依赖主要是ChatGPT会根据用户输入的信息去作出模拟,并依据用户想要的表达方式来回应。一些用户在现实中也许从来不敢和别人分享的私隐,反而会向ChatGPT提及,因为他觉得ChatGPT相对安全。而且有些事若和人分享,可能会受到对方批判或质疑。然而ChatGPT不会作出指责之余还会获得情感上的安慰。加上它的语音模式自然,且具备超强记忆功能,也因此一些人确会把ChatGPT当成伴侣,产生情感依赖。

行为依赖是基于它在技术的供应既方便又迅速,并能立刻满足用户要求。若换着在现实中,要向他人咨询或寻求帮助都要事先预约,还得配合对方的时间。通过ChatGPT,一切资讯马上可以获得,因此造成越来越多人没办法忍受等待或延迟。

好比我们做心理辅导,很多人想到要找心理辅导员可能需预约还要付钱,并要向陌生人谈自己的私隐。倒不如先去问问ChatGPT,也许就能获得答案了。这种即问即答,又方便又能马上得到答案的工具,很容易让人对它形成依赖。”

另外,向来很多人都沉迷在电玩,李志祥指出,许多网络成瘾或对电玩上瘾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面对缺乏社交活动、生活压力大、对前景迷茫、不善于表达,和身边的人缺少交流等挑战。而电玩提供了一个纾解压力、逃离现实的空间,因此很容易沉溺在电子产品里。

“沉迷ChatGPT的人和沉迷电玩者有个共同点,即是现实生活中很缺乏资源(家人朋友、其他媒介或求助管道)。对这些人而言,ChatGPT恰好是一个可以满足各方面需求的东西,因此一掉进去就难以自拔。”

 *情绪价值所起的作用

 很多人沉迷在ChatGPT的情绪价值中。就像上述提及,若和现实中的家人或朋友交流,可能某些事会遭对方反驳及不认同。然而ChatGPT的回应都是顺着用户的意愿并作出安抚,所以久而久之就不喜欢跟真实的朋友来往。

李志祥认同会有这种情况:“因为ChatGPT是模拟大数据所发展出来,包括和人的互动上会模仿人类的方法来安抚人,并根据用户期望的比较舒服的方式去回应。所以很多时候让人感觉ChatGPT好像更懂你的心。”

他指出重要的一点:“虽然在现实中跟人交流可能会起争执,不过当一个人会跟你有矛盾及起冲突并非坏事。某个程度上就因为这个人了解你,你们有真实相处经验,他知道你的背景和个人性格特点,因此有不同意见是重要的,因为他是在提醒你避免可能做错一些事情。”

“ ChatGPT就较难做到这一点,它是根据大数据来给你回应,它不曾和你共同生活,也没办法对一个人的经历有清晰深刻的理解,对用户比较顺从。因此过于依赖它可能会带来更多问题,导至没办法看到真正的自己。生活上有不同的意见有时反而能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局限。”

针对ChatGPT是否纯粹提供情绪价值并不能给予客观意见时,李志祥却表示,ChatGPT是可以提供很多客观数据,比如要求各种资讯和建议,它都处理得很好。反而在主观上来说,若是针对用户个人,因它缺乏深度的背景理解,可能给出的只是一些标准答案:比如大部分人会这样做,在怎样的情况下又该考虑作出甚么应对等等非常客观的意见。

它的情绪价值来源于它的便捷以及随时在线,有如“树洞”般让人放心倾诉,又能模拟人类以安抚式的语言来交流。加上对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的特点,让人感觉可靠信赖,因此变成某些用户用来替代真人的对象,宁可在它身上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危险的是,这些情绪价值可能导致用户将虚拟的对象当作真实,长久下去活在脱离现实的一个虚拟状态,反而会越来越跟现实世界有距离。”

*过度情感依赖恐会失落

由于ChatGPT优点多,很多人“不小心”就把它当着真实的对象,视它为亲密的朋友甚至恋人。如果任由情感发展下去,当有一天忽然失去这个“密友”,又或是突然在某些情况下“清醒”,始发现一直很喜欢的对象竟然只是一堆数据而非一个真实的人,那时就会有很大的失落感。

毕竟人不可能一辈子都活在虚幻中。李志祥说:“如果是现实上的密友,发展下去一定会出现真实和双向的回馈,包括实质上的身体互动、情感交流,并从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体验中感受到对方是个有温度、能真正陪伴在身边的人。如果这些情形都不能实现,用户有一天会醒过来,始发觉一切都是虚幻,感受的落差会相当大。”

他表示,即使不是自己清醒,但过度依赖这样一个虚拟人物存在,一旦出现技术问题或断网,导致突然失去了这个依赖的对象,就会像其他上瘾行为一样,不管是抽烟还是电玩,只要突然没有办法接触,就有可能出现旁徨焦虑及失落等反应。

去年也听闻美国一名14岁少年与聊天机器人建立了感情,对它充满情绪依赖,并在机器人和他进行了情感操控的对话后而自杀。以此来看,痴迷ChatGPT是否也会引发轻生的可能?

李志祥说:“上瘾行为往往有很多方面的成因。一个人会沉迷某样东西,不能因此判定那就是一个坏东西,我们更需要去理解当事人的生活状况,去了解他在现实中是否有难以面对的压力或挑战,所以形成上瘾行为。比方说一个人抽烟,也许生活上有很多压力,抽烟可以让他放松以及使情绪更振奋,因此就沉迷抽烟;有人对电玩上瘾,也可能面对很多挫折或压力没办法处理,而电玩可以给他乐趣的同时,还能扮演角色在虚拟世界获得掌控权。”

“所以不能说ChatGPT会令人轻生,而是要去看对方的现实生活中到底发生什么事?为什么会进入虚幻的世界?竟然可以为了一个虚拟的对象结束生命?因此问题源头不会只是ChatGPT。他们可能面对很多挑战却没人可以倾谈,才导至ChatGPT变成他的唯一。”

*成瘾的危害和对治

ChatGPT上瘾后,就有可能造成一些不良后果甚至健康上的危害。李志祥作以下分享:

※上瘾特征

1. 并非工作和学习的情况下,对ChatGPT愈发专注,使用时间愈来愈长,比方从 15分钟到半小时一小时甚至几个小时都埋首在里面。

2. 当不能使用时会变得烦躁、紧张焦虑且容易发脾气,就像突然戒断烟瘾毒瘾般没办法承受。

3.由于过度沉迷,以至忽略生活上其他爱好,本来感兴趣的活动也会减少参与。

4.为了避免家人斥责,会用各种瞒骗方式偷偷躲起来玩,并否认自己在使用。

※不良后果

*上瘾后开始失控,明知道不应该,可是每次都控制不了。与此同时也导致生活出现问题,长期埋首在内就忽略了平日要处理的事,工作和学业能力下降,睡眠也没有照顾好。

*也许家人朋友察觉后屡劝不听,以至彼此的关系出现冲突,感情愈发疏离。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除了电磁辐射,蓝光干扰等因素对身体造成影响,也容易有损健害。比如眼睛会受损,长时间采以不良姿势,也会造成颈椎腰椎等骨骼负担甚至弯曲。长期使用键盘也可能导致腕管综合征或腱鞘炎等等;造成的心理健康就如上述提及,当专注沉迷却失去时,也会造成情绪波动及失落感。

※如何对治

*若是轻度上瘾,可以通过身边人的劝导稍微让自己清醒一点。

*多参与现实中的活动以充实时间及从中获得满足感。

*严重沉迷到无法自拔或出现情绪病,必须向辅导员或心理医生咨询,或许须要配合药物对治。

*如何避免产生依赖?

要如何避免对ChatGPT产生依赖呢?

社会不断进步,以整体来说,李志祥认为ChatGPT的出现是必要的,而且也估计未来会有更大提升。在智能聊天这方面,聊天机器人未来会变得更形象化动态化,比如可以把虚拟人物avatar以全息图( hologram)投射出来“陪伴”用户。

“作为一个工具,它的确非常好用,而且非常俱全,无论是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上都能增添效率。但要切记,它始终是一个工具,没有办法取代一个人成为实质上的朋友甚至伴侣,因此必须要分清虚拟与现实的界线。”

如果发现自己有成瘾现象,特别是发现自己或身边人成瘾情况严重,就必须及早向专业人士咨询甚或以药物治疗。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提醒,也由于它是虚拟的,所以必须好好去经营你的现实世界,让你的生活更充实美好,这才是人类情绪价值的真正来源!

 

2025年7月4日

老人跌倒的處理

家有年长者的都会担心老人家跌倒,因为老人跌倒可大可小,轻至擦伤疼痛或扭到筋骨造成行动不便,严重的则有可能骨折长期卧床,甚至敲到头部造成脑震荡或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

世卫组织(WHO)有一项研究显示:“跌伤”是非故意伤害致死的第二大原因。全球每年估计有68.4万人因跌伤而死。在致命的跌伤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了最大比例;在大马,55岁以上者跌倒的概率是18.9%。随着大马人口趋向老化,国人跌倒的风险也愈来愈高,因此有必要关注老人家跌倒的原因以及跌倒时如何及时施援。

*跌倒可能造成的问题

老人家跌倒后可能出现怎样的状况?

老年医学专科顾问陈珊珊医生表示,跌倒的情况因人而异,轻微的可能只是造成表面皮肤擦伤或流血。

如果摔跌碰撞伤到骨也有可能会骨折。骨折也得看是甚么部位,一般较常见是四肢或髋关节。若是上半身撞击到坚硬的物体比如桌角边沿,也有可能造成肋骨折断,这种情况就得进一步检查,看看断折后的肋骨是否会穿刺到内脏器官,是否会影响到肺部而造成呼吸困难或积血等等可能性。

如果敲到脑部,轻微的或许会脑震荡,严重的颅内流血就可能导致昏迷。

她表示,也有一些老人家跌倒过后就有了心理障碍,害怕会再次跌倒,渐而就不敢走路。因此,物理治疗对于改善行动能力及重拾信心极为重要。

“每个老年人跌倒受伤的状况不同,所以最好去找医生检查,确认是否有严重的受伤,让医生替患者作出评估和给予恰当的治疗。”

*跌倒后的处理

老人家跌倒该如何处理?陈珊珊医生给予以下指示:

*老人本身

-独自一人的老年人,跌倒时切记不要慌张,要镇定。

-看看身体各部位有没有疼痛?-是不是能够动?能不能自己爬起来?

-若行动困难,就企图向外求救。如果身边有电话,最好打给最靠近的亲人。

-如果没有电话,就敲击身旁的物体以发出声音吸引人前来关注。

-不要私自硬撑企图爬起身,因为不知跌伤甚么部位,以防受伤部份更趋严重。

*旁人

-看到老人家跌倒,不要急着把他扶起,先察看对方是否清醒以及是否听到你的呼唤。

-如果是清醒的,就询问对方感觉哪里疼痛?能不能动以及是否能坐起来。

-让对方尝试动一下四肢,如果没大碍,就慢慢扶起老人家到靠近的椅子就坐。

-如果对方站不起来就不要移动他,以免内部骨折造成二度伤害。

-替老人家检查是否有流血。

-如果老人家状似不清醒,即轻力拍打对方的肩膀看看是否能把他唤醒,同时要检查对方是否还有呼吸。

-如果屡唤不醒而且陷入昏迷,就得马上叫救伤车,交由医护员处理。

-如果跌倒后没有昏迷,只是伤到腿不能行动,也不要私自胡乱移动对方,以免造成骨折。可以找个枕头让他垫着躺好,以等待救伤车到来。

-如果跌倒后状态不寻常,不建议私下载送老人家进院,毕竟一般人没有相关知识,以免造成二度伤害或使情况恶化。

“也有一些老人家在跌倒当下没事,过后才逐渐出现问题。一来也许是跌倒的当下受到惊吓之余也不想麻烦家人,二来有可能是当时并没有发觉一些部位瘀青了或拉伤肌肉,有时会在跌倒数天之后,症状才显现出来。安全起见,最好找医生作详细检查,以确保是否真的没有受伤,或是否有甚么后遗症。”

*怎样的情况要送院治疗

老人家一旦跌倒,是否都要送院治疗?或怎样的情况下才必须送院?

陈珊珊医生说,如果有以下情况就必须送院:

*跌倒后站不起来

*昏迷不醒

*流血不止

*跌倒撞击到头部

*撞到头并有呕吐现象

*手脚不能动或怀疑骨折

“如果不太严重,也可到邻近的诊所,先让家庭医生检查。”

跌倒后要进行怎样的治疗?

“必须先找出原因再对症下药,不然就有可能会一再摔跌。有些因素不能改变,比如年龄或老迈体弱。但也有一些原因可以避免,如果是青光眼或白内障等等视力问题造成跌倒,可以找眼科医生先处理好;如果是平日服食的慢性病药物导致的副作用问题,也可以让医生针对性改变药剂或减轻药量。”

一些老人家由于跌倒受伤或骨折痊愈后,对行动失去信心,也失去正常生活的能力,因此必须让物理治疗师给予训练,让他慢慢重拾信心,加强活动力以减低再次跌倒的风险。除了物理治疗,也有一些情况必须加上职能治疗 (Occupational Therapy),以恢复行动及自理能力。

*造成跌倒的因素

很多人误以为人老了就会跌倒,其实年龄大不一定就会跌倒。老人跌倒并非正常的,只是如果年纪越大,跌倒的概率就会越高;有研究显示,女性跌倒的概率比男性多;之前曾经跌倒的,再次跌倒的风险也比较高。

“通常我们都会先了解老人家在一年里是否有跌倒,如果一年内有跌倒两次以上,就算是高风险者。我们要找出跌倒的因素,遂把风险降低。”

老人家跌倒有很多原因,有分外在和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比如家里杂乱,物品或小孩的玩具乱放,地面有水造成湿滑,鞋底的花纹磨平了容易滑倒,甚或穿着稍为高跟的鞋子被拌倒等等。

内在因素就以个人健康为多,比如眼睛不好,老花、青光眼、白内障或糖尿病造成视网膜病变,看东西不清楚,这些情况要找眼科医生做适当的治疗。

内在因素方面也包括有心脏病,跌倒前感觉不适;血压低,站起来感到眩晕而跌倒。也有一些糖尿病患者,下肢神经线已受影响,走路时不能很确切的感受到脚板是否触碰到地面而失去平衡。此外,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认知能力不好、帕金森氏症患者行动不协调,或肌少症的患者,也会因没有力而容易跌倒。

“另外,很多老年人都有慢性疾病,日常要服食很多药物,某些药物可能有副作用,就会影响老人家跌倒。所以在探索跌倒因素的时候,我们也要看老人家正在服食甚么药,是否需要再吃或能否减轻份量,以免太多的药物造成副作用。”

她指出,临床上比较会导至跌倒的因素,包括血糖控制得不好、头晕、血压太低或太高、细菌感染等等。至于其他原因,也包括老人家一时尿急要上厕所,怕赶不及而行动过快就可能会跌倒,也有些老年人在喜庆场合比如婚宴上喝酒过多,影响平衡力而跌倒。

*预防措施

要如何预防跌倒?陈珊珊医生提供以下方法供参考:

※睡醒后不要马上起床

有些老年人有直立性低血压(postural hypotension),睡觉时长时间躺着,一起床血压降低,就会晕眩而跌倒,因此建议老年人参照这方法:

1.睡醒后先坐起来深呼吸。

2.双手作抓紧又松开的动作10下。

3.双腳脚趾上下伸曲10下。

4.没有感到晕才站起身,深呼吸后再开始走动。

5.如果还是感觉晕,就再次躺下,直至晕眩感过去了才慢慢起床。

※生活要点

*确保喝上够足的水

要喝够足的水。晚上睡觉前,准备一个水瓶装着温水放在床边。早晨起来时就先喝几口水。对于直立性低血压患者,如果脱水也会影响病情发作。

*饮食要均衡

要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纤维、蔬果,少油、少盬、少糖。食物要多元化。不要过饱或过饿。

*足够的休息

要有足够的睡眠,不够睡或精神不好也容易跌倒。

*注意环境

时常行动的环境里,要注意地面是否湿滑,地上和楼梯间不要有阻碍物,地毯要保持平铺。有需要的就在厕所安置扶手。灯光要明亮,尤其是晚上,让长者容易视察环境及走动。

*保持运动

要经常做运动,不必激烈性的,即使散步都好。如果可以,选择一些有助增加平衡感的运动,比如简单的瑜伽、打太极等等。平日有活动,就能预防及降低跌倒的风险。

*晒太阳吸收维D

很多老年人缺乏维他命D,建议一天花上5-15分钟在早晨的太阳底下活动,以增加维他命D。如果验血报告维D太低,可服食一些辅助品或从食物中摄取,比如鸡蛋、深海鱼。

*注意视听力

如果视力或听力不太好就要检查及对治,听力和平衡感有连带关系。

*适合的鞋子

确保穿的鞋子适合自己,尽量不要太高跟或过大,注意鞋底的花纹是否已磨平,小心滑倒。

*使用辅助器

如果有需要,建议使用一些辅助工具比如拐杖来支撑及帮助平衡,但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比如拐杖的长度和重量,以免成为障碍物。

 

 

2025年5月1日

塑/紙咖啡杯的健康隱患

近日很多关于喝咖啡有可能喝进杯具里的塑胶微粒,进而损害人体健康的传闻,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毕竟人手一杯咖啡饮料已经是现代人的时尚生活方式。

所采用的杯具遇上热饮,究竟是否真的会释放塑胶微粒等有害健康的物质?据传长期或不当使用杯具,会对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有可能会伤害各器官,甚至造成肝肾损伤及失智等问题,这些传说又是否属实?对这方面有深入研究的黄轩医师为我们作了以下解答。

*杯具盛热饮的影响

很多人都关心,使用不当的杯具盛装热饮(主要是咖啡),是否会释放塑胶微粒与有害物质?

黄轩医师认同,当咖啡装入不同材质的杯具时,确实可能释放塑胶微粒(Microplastics 或化学物质。但具体风险取决于杯具材质与饮品温度。

以下是不同杯具的影响与安全性分析:

※一次性纸杯(内层塑胶涂层)

潜在风险:可能释放塑胶微粒与化学物质

多数纸杯内层涂有聚乙烯(PE, Polyethylene)或聚乳酸(PLA),防止液体渗透。

研究发现,当热饮(超过 80°C)接触 PE 涂层时,可能释放微塑胶颗粒。

若纸杯存放过久或涂层受损,可能释放双酚ABPA)或塑化剂(Phthalates),影响内分泌系统。

※一次性塑胶杯

潜在风险:塑料可能溶出有害物质

PS(聚苯乙烯,♻️6)塑胶杯:常见于外带珍珠奶茶、咖啡杯盖,耐热 70°C,高温下可能释放苯乙烯(Styrene),影响神经系统与致癌风险。

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塑胶杯:耐热仅 60°C,盛装热饮可能释放塑化剂与微塑胶。

PP(聚丙烯,♻️5)塑胶杯:耐热 100-120°C,相对安全,但长时间存放高温液体仍可能释放微量化学物质。

※可重复使用的塑胶杯(如运动水壶、保温杯内胆)

潜在风险:部分塑胶杯具可能含 BPA 或降解产生微塑胶

PC(聚碳酸酯,♻️7):耐热 100°C 以上,但可能含有 BPA(双酚A),影响贺尔蒙系统,不建议长期用于热饮。

Tritan(改良型塑胶):无 BPA,耐热性佳,可安全使用。

塑胶微粒对健康的风险与长期危害

黄轩医师指出,塑胶微粒(Microplastics)可能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影响贺尔蒙平衡,并与肥胖、糖尿病、不孕症及某些癌症风险增加有关。

长期来说可能导致慢性炎症、细胞毒性,甚至影响免疫功能。此外,塑胶微粒中的添加化学物质如双酚ABPA)可能具有类雌激素作用,进一步扰乱人体代谢与发育。

塑胶微粒进入血液后是否会导致肝肾损伤或失智?

“研究发现,部分塑胶微粒可以穿过肠道屏障进入血液,甚至进入器官。动物实验显示,这些微粒可能累积于肝脏和肾脏,造成发炎及氧化压力,进一步导致器官损伤。”

“近年来也有研究显示,奈米级塑胶颗粒(Nanoplastics)可能穿越血脑屏障(BBB)进入脑组织。一旦累积在脑血管壁或与免疫细胞作用之下,可能诱发神经发炎反应,这与阿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经退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但这方面的临床证据仍在探索中,因为目前仍缺乏大规模人体研究来确认这一点。”

询及若不小心喝进塑胶微粒是否容易排出时,黄轩医师表示,大部分微塑胶会透过肠道排泄,尤其是较大的颗粒。但部分奈米塑胶可能被吸收并累积在组织中,较难透过一般排泄系统清除。

“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排毒方法,主要是依赖人体的自然代谢系统,比如粪便、尿液和肝脏解毒功能。”

*塑胶微粒危及健康的症状与应对

如果体内累积过多塑胶微粒,健康方面可能会出现以下现象:

*消化系统问题:如腹痛、胀气、肠胃炎症或肠道菌群失衡。

*代谢异常:如胰岛素阻抗增加,可能与糖尿病风险相关。

*免疫功能异常:慢性炎症、过敏反应增加。

*神经系统影响:若影响脑部,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增加失智风险。

*内分泌干扰:贺尔蒙失衡可能影响生殖健康。

以下是应对的方法:

*减少暴露源: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胶制品,选择玻璃或不锈钢容器,减少塑胶包装食品的摄取。

*提升肝肾代谢功能:多喝水、均衡饮食,摄取抗氧化食物(如绿茶、姜黄、维生素C)。

*增加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排除塑胶微粒。

*维持良好肠道菌群:摄取发酵食品(如优格、味噌)以促进肠道健康。

*避免加热塑胶容器:减少塑化剂释放。

*监测健康状况:如有长期消化或神经系统问题,建议寻求专业医疗评估。

“虽然目前对塑胶微粒的健康影响仍在研究中,但从预防角度来看,减少摄取与提升身体排毒能力是最好的策略。”

*纸质杯VS塑料杯

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时尚饮料,外带饮料一般不是以纸质杯就是塑料杯盛装,且来看看这两者的安全性和健康隐忧:

※纸杯

纸杯内层通常使用聚乙烯(PE, Polyethylene 作为防水涂层,以防止液体渗透。然而研究显示,当温度超过 80°C 以上时,PE 可能会开始分解,释放微量塑胶颗粒或添加剂,如双酚ABPA)或其他内分泌干扰物质。这些物质长期累积可能影响贺尔蒙系统,甚至与某些健康风险(如代谢异常、不孕症、癌症风险)有关。

•温度影响:一般来说,PE 的熔点约在 110°C–135°C 之间,但在80°C 以上可能开始缓慢降解,释放微量化学物质。因此,超过 80°C 的热饮(如刚煮好的咖啡、茶)可能增加 PE 释放的风险。

•摄入影响:虽然单次摄取的量极微,人体可以代谢排出,但若长期使用纸杯饮用高温饮品,可能会累积微塑胶与有害物质,影响肠道健康、贺尔蒙系统及肝肾功能。

•纸杯有不同的等级与安全标准,选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认证标章:选择具有食品级认证(如 FDAEUSGSLFGB)或通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如中国 GB/T 27590)的纸杯。

BPA、无塑化剂标示:选择标明不含双酚ABPA-Free)或不含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Free)的纸杯。

选择 PLA 涂层纸杯:PLA(聚乳酸)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涂层,比传统 PE 更环保且安全,适合热饮使用。

避免回收纸制成的纸杯:某些劣质纸杯使用回收纸浆,可能含有印刷油墨、重金属残留等有害物质。

使用双层或厚纸杯:双层纸杯较不易受热影响,也能减少塑胶微粒的释放。

※塑料杯

塑料杯的适用温度取决于其材质,并非所有塑料杯都适合盛装热饮。一般来说,低品质塑料杯在高温下可能会释放有害物质,因此选择合适的材质很重要。

适合盛热饮的塑料材质:

PP(聚丙烯,Polypropylene,编号♻️5):耐热约 100~120°C,适合热饮,常见于奶茶杯、保温杯内层。

Tritan:一种无 BPA 的塑料,可耐 100°C 以上,常用于婴儿奶瓶与高级运动水壶。

PC(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编号♻️7):耐热性高,但含双酚ABPA),不建议用于长期盛装热饮。

不适合盛热饮的塑料材质:

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编号♻️1):耐热约 60°C,遇高温可能释放塑化剂、乙醛(Acetaldehyde),影响内分泌系统。

PS(聚苯乙烯,编号♻️6):耐热约 70°C,遇热可能释放苯乙烯(Styrene),具有神经毒性,常见于珍珠奶茶杯、泡面碗。

建议:

塑料杯非全都适合热饮,应选择 PP♻️5)或 Tritan 材质,避免 PET♻️1)与 PS♻️6)。

塑料杯长时间存放饮料可能释放有害物质,外带后应尽快饮用,避免酸性与高温饮品。

一次性塑料杯不适合重复使用,老化或受损的塑胶可能释放毒素与微塑胶。

选择食品级认证的塑胶材质,避免 BPA 和塑化剂影响健康。

若可行,应使用玻璃、不锈钢或陶瓷杯,减少塑胶使用,降低健康与环境风险!

*预防与建议

黄轩医师表示,塑胶微粒无处不在,可以来自食物、饮水、空气,甚至餐具与包装,长期摄取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内分泌、神经健康。以下是减少摄取的方法:

※外带饮料时

•热饮应尽快饮用:塑料容器存放时间越长,释放的化学物质可能越多。

•避免饮料长时间放在车内:高温环境会加速塑料杯内层降解,释放微塑胶与有害物质。

•选择不锈钢、玻璃或陶瓷杯:如果商家允许,可自备环保杯,减少塑胶接触的风险。

※避免高温与酸性饮品接触塑料

不要用塑料杯装过热的饮品(超过 80°C),如刚冲泡的热咖啡或热茶,会加速塑胶降解。

酸性饮品(如柠檬水、柳橙汁、碳酸饮料)容易溶解塑胶中的化学物质,应尽量使用玻璃或不锈钢杯装盛。

含酒精饮品(如鸡尾酒)也应避免使用塑料杯,因为酒精可能与塑料中的化学物质反应,增加有害物质的溶出。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减少塑胶包装的使用。选择裸卖食品,避免过度包装,减少塑胶接触机会。

室内保持清洁,减少空气中的塑胶纤维。塑胶微粒不只来自食物,空气中也可能含有来自衣物、家具的塑胶纤维。使用HEPA 空气滤网可降低吸入微塑胶的风险。

减少摄取贝类海鲜,避免高加工食品与微波塑胶盒,加热时使用耐热安全的器皿。

•注意生活中的塑胶污染来源,如合成纤维衣物、塑胶砧板、不沾锅涂层受损等,并采取替代方案。

“选择更健康、更环保的饮食与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减少塑胶微粒对人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