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針灸拔罐,病好一半」!
拔罐療法是中華民族的醫學遺産之一,在民間使用了近兩千年。在這歷史長河中,器具與操作也不斷更進,在作為輔助療法上有一定功效。
根據記載,拔罐在古代被稱為「角法」,即以挖空的獸角來當吸拔工具的一種外治方法。
隋唐時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進,即以經過削製加工的竹筒來代替獸角。由於竹筒質地輕巧,吸拔力強,也無形提高了治療的效果。
到了宋金元時代,竹罐已完全代替了獸角,療法的名稱也以「吸筒法」替代了「角法」,並進一步由單純用水煮的吸筒法發展爲藥筒法,即把竹罐先以某種處方配製的藥物中煮過再用,以發揮吸拔和藥物外治的雙重作用。
至清代,拔罐工具與方法又再革新。由於竹罐久置乾燥後,容易産生燥裂漏氣,因此出現了陶土燒製的陶罐。在操作上,該記載如下:「以小紙燒見焰,投入罐中,即將罐合於患處。如頭痛則合在太陽、腦戶或顛頂,腹痛合在臍上。罐得火氣舍於內,即卒不可脫,須得其自落,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氣水出。」
這類拔罐法即時下仍廣爲常用的投火法,並稱「火罐」(火罐這名稱也一直延用至今)。此外也一改過往以病灶區作爲拔罐部位,而採用吸拔穴位來提高治療效果。
在大馬,拔罐療法也不算罕見,大部份中醫師都有替病患進行拔罐以紓緩壓力及改善病情,甚至也有人在家自行拔罐,以達到舒筋活絡或去除痛楚的作用。
至於拔罐的原理、拔罐的種類以及禁忌等等相關問題,卻不是大家都熟知的,且讓來自中國的李曄醫師講解一二,為讀者豐富拔罐的知識吧!
*拔罐的原理
拔罐法也叫負壓療法,是利用燃燒、抽吸或擠壓等方式來排除罐內的空氣造成負壓,把罐器扣在病人患處和腧穴上,利用負壓原理使皮下及淺層肌肉産生充血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環,可祛除瘀血及清除血管內的毒素,並促進體內新陳代謝,疏通經絡及淨化血液以達到治療目的。
由於拔罐時淤滯在微循環的紅血球因負壓作用被清除出血管,能夠促進患處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機體新陳代謝,改善肌肉和肌腱的營養狀況,促使損傷愈合。另外,拔罐時逸出血管的紅血球會放出一種叫類組織胺的物質,可以通過體內的生化過程來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
李曄說,比較輕的病狀,拔罐可作為單一治療,若嚴重的就要綜合治療,即搭配針灸藥物等。
「有時一根針就可以疏通全身的經絡,但拔罐要疏通全身經絡就比較難。有經驗的醫師也可以根據症狀和臨床表現判斷病情的來源,並在最關鍵的樞紐部位進行拔罐,效果就非常好。」
在作為輔助治療的工具上,如果拔罐者經驗不足「拔錯」地方,問題也不大,只是起不到療效而已,不像針灸,若針錯了部位,危險性就可大可小。
*拔罐針對的疾病
在中國民間盛行的拔罐治療並非土醫療法,而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多與針灸配合使用,能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拔罐療法主要用於風濕疼痛、頸項僵硬、腰背酸痛、蟲蛇蚊蟻咬傷、瘡瘍和外傷瘀血,另外也可用於感冒、頭痛、發熱、腹痛、荨麻疹、哮喘和跌打損傷等疼痛病和瘀血症的治療。
尤其針對痛症,頸肩腰腿痛、長期勞累或慢性損傷,例如打球、累倒或傷了卻沒有得到修復,日後就形成嚴重的毛病,拔罐即有助改善。
經常處於冷氣辦公環境和潮濕地帶者,在肩頸部位進行拔罐療法後,由於頭頸部血液循環改善、紅血球攜氧能力提高,可以明顯的解除疲勞和減少脊背酸痛以及肩臂不適。
李曄說:「不要小看拔罐的治療作用,有時小小的拔罐能馬上解除病人的肢體酸痛腫脹,一些頑疾也可以通過拔罐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拔罐的禁忌
*時間:
拔罐的時間不適宜太長,一般10分鐘左右即足夠,時間過長,皮膚會起泡導至發炎 ,一些皮膚不好或糖尿病患者則要更短,在5-7分鐘就要取下。
至於何時拔罐最好?若懂得子午流注的開穴時間來進行拔罐最好,如果不懂也沒有限制,不要在過飽、過飢及過勞時進行。拔罐過後的數小時內不要喝冰水及洗冷水澡。
*部位:
傳統拔罐並不適合在臉部進行,以免留下烙印。另外也不能在頸部兩旁同時拔,那會造成窒息。
若有經絡知識,就能在正確的穴位進行;如果一般普羅大眾在家裡自行拔罐,沒有經絡知識也不懂穴位的,哪裡痛就拔哪裡,也能起到舒緩作用。
*病患:
替高血壓患者拔罐要多注意,若進行拔罐時,原本已不舒服的病患,一旦緊張就可能導至血壓更高,以免造成病人不適,因此在拔罐過程要隨時觀察其面色、血壓與病情。
有心臟病的,若採用很大負壓,心臟也可能承受不了,因此要用適當的力度來進行。
*不適宜者:
嚴重心臟病、全身高度水腫、糖尿病人的下肢部份、傳染病患、嚴重皮膚病、皮膚高度過敏、皮膚破損、有出血傾向的疾病如血友病、紫癜病人、精神異常者、體質虛弱者及孕婦都不宜進行拔罐治療。
*在家拔罐:
──在家拔火罐要注意罐子不要有缺口
──時間不要過長以免造成皮膚起泡
──要注意罐子的消毒,用75%濃度的酒精來消毒
──拔火罐時要用95%濃度的酒精來點燃才能造成較大的負壓
──要把酒精瓶子蓋緊再點火
──要弄熄時不要接近火源,放去有水的罐子裡 弄熄
──在家拔罐較建議採用抽氣式的塑膠罐或擠壓式的矽膠罐較安全
──不要和有皮膚病及傳染病的人共用罐子
──拔罐一般只屬輔助治療作用,病危者不能只用拔罐來解決,以免耽誤病情
*拔罐的器具
拔罐的器具從古代的獸角、竹筒、陶瓷罐,進化到如今的玻璃罐、橡膠罐、塑膠罐和矽膠罐。民間甚至有用玻璃寬口瓶或玻璃杯等器皿。
李曄表示,一般拔火罐以玻璃罐和竹筒比較常用,拔罐器具的選擇主要以負壓(吸力)大和罐體透明易於觀察最重要,由於玻璃罐的負壓最大,因此醫療中普遍應用的都是玻璃罐。
竹筒拔罐的吸力比較小,不過竹罐可以配搭藥物施行拔藥罐,亦有獨特之處。
擠壓式的橡膠罐和塑膠真空抽氣罐的效果略遜於玻璃拔火罐,但由於容易操作,在家庭使用也比較安全,因此還是有它的市場。
最新的還有矽膠罐,它勝在夠小巧且可塑性高,任何部位都可以使用,甚至頭部、臉部、手腕處以及關節部位等等,適合一些怕痛的老人、婦女或小孩,而且易於使用,先擠壓一下,把罐裡的空氣擠掉再扣在身體任何部位。
通常拔血罐的都會選擇一次性用後即棄的罐子,其他罐子則用完後消毒清洗了可循環再用。
*拔罐的種類
拔罐可分爲最普遍的火罐法、抽氣罐法和擠壓罐法等,根據治療的情況也可選擇單罐或多罐,又或者是走罐法、藥罐法、留針罐法或放血罐法等等。
單罐:用於病變部位明顯、範圍局限或有固定痛點的病症。
多罐:適用於病變範圍廣泛或選穴較多的病症。
火罐:借燃燒火力排出罐內空氣成負壓,將罐吸附於體表的吸拔法。
走罐:又名推罐或拉罐法,適用於病變範圍較廣,肌肉豐厚而平整的部位如背部。一般先塗上刮痧油或潤滑劑,用一個罐扣在上面來回推動,直至通紅一片。
藥罐:拔罐配合藥物的罐藥並用法,例如把罐泡浸於藥物中煮過或以蒸氣方式使罐吸納了藥物再進行拔罐。
留罐/留針罐:留罐法又名坐罐法,拔罐後將罐留置5-15分鐘;留針罐則是先施以針灸再扣上罐子留置。
★拔血罐/刺血療法
在拔罐中有一種叫刺血療法,也即是俗稱的「拔血罐」。是拔罐法中效果最顯著的一種,對於治療急性經脈淤堵有奇效。
所謂拔血罐,是根據經絡學說和針刺原理,在患者後背督脈上或穴位處用三棱針或梅花針飛快的紮數下,用拔罐將淤血抽出達到通絡的作用。
李曄說,拔血罐有上千年的醫療實踐,在中國的醫院與診所習用至今,對於某些急病重症有「搶救及時、收效迅速」的特點。拔血罐並不普遍,因為施行者一定要經過培訓或有豐富相關醫學經驗。
詢及為何在進行刺血療法過後,一些罐裡有整塊的瘀血,有些卻沒有?這些瘀血是否象徵健康異常?
李曄說,有些人靜脈血瘀滯很嚴重,一刺就湧出很多黑血。但並非出血不多就是不嚴重,有些人血液十分粘稠,第一次刺血很難出血的情況也有。
「血液粘滯的,會很快在拔罐中凝結成大團的血塊,有些上面有很厚的油脂物,在放置一小時後,可以看到那些黃白色的物質是硬的,是血裏的大分子物質,免疫複合物與白微栓等異常成分,就是血液中的異常成分和性狀導致了身體的內環境改變,不僅僅是堵塞大血管,這些異常所致的微循環障礙也是臟腑器官衰竭的病因。」
*操作法:
1.用75%濃度的酒精或1%的碘酒消毒患處或相關穴位。
2.用三棱針或梅花針以及現代的一次性採血針,在所選穴位處(或督脈的淤堵處)進行點
刺或扣刺放血。
3.拔上火罐,靜待10分鍾左右即可取下。
──拔血罐後,要保持6小時傷口不沾水,還要保持局部清潔與乾燥。
──次數最好是一周一次,若急症則不限。
──拔血罐後盡量喝點溫熱的水促進血液循環,不要喝冰水及吃冰冷食物,也不要吃得太鹹。
*主治:
刺血療法主要針對很多疾病,例如感冒發熱、中風預兆、中風、高血壓、頭痛、面癱、三叉神經痛、脫髮、神經性皮炎、精神神經疾患、癫狂、失眠症、鬱證、痤瘡、鼻炎、耳聾耳鳴、青光眼、飛蚊症、咳嗽,哮喘、咽喉炎、扁桃腺炎、口腔潰瘍、口舌生瘡、肝膽火旺、蚊症。
另外也針對內科疾患的呼吸系統與消化道疾病、心腦血管病、腎病、婦科閉經、月事不調、不孕不育、婦科腫瘤、更年期綜合征、産後病。骨傷科的頸肩腰腿痛則應用最多。
*風險與禁忌:
*拔血罐一定要找受過專業培訓的中醫師,他們懂得無菌操作,不容易造成細菌感染傷口。也知道哪些部位可以刺血,哪些部位不能刺血。
*如糖尿病人拔血罐一般要在膝蓋以上操作,以免在循環不好的小腿中下部和足部造成不易愈合的傷口,一旦感染可能會出現截肢的風險。
*拔血罐不能超過10分鍾,以免起泡。對於糖尿病與服用一些清血藥物的患者,由於皮膚不好,就要酌情減少拔血罐的時間。
*有嚴重疾病的,例如皮膚病、嚴重精神疾患不能合作的、神經異常的、有血液病凝血機制異常的,特別是有傳染病的,都不宜進行拔血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