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6年4月11日
十大情緒病
「情緒病」是一隻潛伏在內心深處而外表看不到的魔鬼。它起初會試探性的伸出指爪、一點一滴左右你的思想、控制你的行為,並通過你的負面情緒攝取養份。由於它善於偽裝,家人朋友並不察覺,你隱隱知道它的存在,卻選擇縱容放任而不予正視。累積的養份使它日益壯大,最終,它會取代了你,對一切作出破壞,甚至賠上了生命……
情緒問題幾乎是現代人甚至小孩都會有的通病,面對生活緊張與各種壓力下,一旦失控就會造成家暴、傷人或自殘。在它未魔化之前,不妨對它有多一點認識,就像陳明志導師所說:一個轉念,或許就能改變結局!
●甚麼是情緒病?
答:情緒病即是指被負面情緒嚴重影響身心、思想與行為的症狀。情緒代表七情六慾,即喜、怒、哀、樂、憂、恐、思。人們必須要懂得自我情緒的管理,否則一旦有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就會患上情緒病。
所謂的負面情緒,指的是緊張、恐懼、焦慮、憂郁、壓力、壓抑、擔心、生氣、悲觀、煩躁、傷心、痛苦、猜疑 、埋怨 、內疚、委屈、妒忌、孤單、記恨、報復、胡思亂想、沮喪、失落感等。
當持續性被負面情緒干擾,嚴重成「病」的程度,就會影響生活、人際關係、工作、睡眠與學習功能。
●造成情緒病的因素是甚麼?有沒有遺傳基因?
答:很多人都認為情緒病的產生純粹因外在壓力而起,其實情緒病的真正成因是多種的。工作不如意、家庭問題、婚姻破裂、性侵犯、親人去世等等,這些環境因素是誘發情緒病的重要因素,但這些都只是外因。
在正統醫學的角度,情緒病還可能由內因所引起:遺傳性、家族性問題對部分患者也都是重要病因。另外,當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失調,情緒及生理功能受到影響,也會引發情緒病。
但在身心靈的立場,是沒有所謂遺傳的因素,因為舉凡所有問題或疾病,都有其真正的原因或病因,而且多數是落在今生的問題。但是,一旦某個人得知家族曾有這方面的情緒病,而本身又相信有遺傳的話,那麼就會有可能也患上情緒病。
●現代都市人患情緒病的幾率會比較高?
答:其實任何人都會有負面情緒,這是很正常的反應。當事過境遷,情緒便會漸漸平伏下來,恢復正常。但假如負面情緒還在此起彼落,並持續一段時間, 嚴重影響個人的工作和社交生活,令人感到十分困擾,便有機會患上情緒病。
情緒病的真正原因,都歸罪於不好的性格和思想,例如性格懦弱、愛鉆牛角尖、凡事執著、要求過高、完美主義等。若想法是負面的,隨之而來就會不斷在做負面的行為,結果影響了生活中的各個層面,繼而展現出病態。
所以若想法是負面,又對事情有錯誤解讀,加上耿耿於懷,沒有及時釋放負面情緒,無論是男女老少,患上情緒病的幾率都非常高。
●情緒病能根治嗎?一定要吃藥?或只需通過輔導?
答:如果情緒病採用藥物或心理輔導,只能夠治標,而無法根治。藥物中的西藥,是有其一定的副作用,而且只是在控制病情,服藥三年五載,因為沒有達到治療的作用,是無法完全康復的。
而心理輔導是在表面意識去處理問題,很多時候般般道理都懂得,但對治在當下,樣樣都行不通,無法去改變。若接受催眠治療,是有其背後的風險。
我覺得倘若情緒病要根治,就要靜下心看看內在的你(潛意識),好好去釋放負面情緒、負面記憶體和負面想法。
●是否能給情緒病患者一些建議?
答:首先生活要規律,多參加體育鍛煉和有益身心健康的集體活動,有了困惑和煩惱可以找朋友聊天。
其次,調整自己的主觀,使自己的要求和客觀現實一致。一旦發現自己要求過高,就應該適應外界的變化,降低標準,努力使自己的心理平衡。如果還不能解決問題,就要去尋醫,不要固執或因面子問題而禁忌治療。
另外,也可多閱讀或上網瀏覽這方面的資訊,從中學習疏導心理的方法,給予自己正能量的思維,轉念來使病情改善。
●以下是陳明志所提供的十大情緒病簡介:
*憂郁症
憂郁症也被稱為「心靈感冒」。每個人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但如果情況持續數周,便可能患上憂郁症。長期的情緒抑郁和憂郁,會令患者在工作或學業、家庭和人際關係上出現負面影響。嚴重者會出現幻覺或妄想等精神病性的症狀,亦可能有自殺念頭和行為。
* 主要症狀:感到情緒低落、對大部份事情失去興趣或動力。
*身體上的症狀:食慾和體重明顯改變、失眠、疲倦、動作遲緩、日常活動明顯減少。
*情緒上的症狀:坐立不安、憂慮、精神難以集中、記性差、有自殺傾向或思想悲觀、覺得自己沒有用等等。
*躁鬱症
躁鬱症是一種情感障礙的精神病症,它與憂郁症不同是,憂郁症是一極情感問題,而躁憂症則是兩極-─也就是病患的情緒會有時高昂,有時低落。
*躁期症狀:情緒過度興奮、愉悅、易怒、喜爭論、精力充沛、睡眠需求減少、性活動不節制、過份熱心、亂花錢、膨脹的自尊心或自大狂妄、多話、 注意力不集中。
*鬱期症狀:情緒低落、表情愁苦、 對大多數活動失去興趣、失眠或嗜睡、食慾減少、體重減輕或增加、性趣減退、反應遲鈍、動作減少、疲累感、注意力或思考力減退、絕望、有罪惡感、有自殺意念或企圖。
*焦慮症
患者的情緒表現非常不安與恐懼,常常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或將來的某些事情表現得過分擔憂,有時也可以無明確目標的擔憂。這種擔心往往是與現實極不相稱的。
焦慮症又分有急性焦慮和慢性焦慮。
*急性焦慮症:病人在某一急性精神創傷後突然發病,感到莫名其妙的驚恐、心慌、出汗、面色蒼白、兩手發抖等。發作可以持續幾分鐘或數小時。發作後,有時病人感到一切都恢復正常;有時則使人經常處於一種緊張不安狀態。
*慢性焦慮症:臨床表現為心悸、煩躁、憂郁等。患者易緊張、易激怒,稍有刺激聲和麻煩事就不能忍受,甚至大發脾氣,事後卻會有後悔感。
*強迫症
強迫症是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神經症。以有意識的自我強迫與有意識的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為特征。患者明知強迫症狀的持續存在毫無意義且不合理,卻不能克制的反覆出現,愈是企圖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緊張和痛苦。
常見的重複行為包括洗手、計算東西、檢查門是否上鎖、反覆思考,有些患者可能會對丟棄物品有障礙。這些重複行為嚴重的程度,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產生負面影響,比如患者每天會花一小時以上的時間去執行這些行為,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又名社交焦慮症,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
社交恐懼症會導致無法承受的恐懼,嚴重的案例裏,病患甚至會長時間關在家裏孤立自己。
*社交恐懼症主要臨床表現: 恐懼被別人注視;恐懼自己會做出丟臉的言談舉止或表情尷尬;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張口結舌;怕吃飯時由於有人注視而醜態百出。
*恐懼症
恐懼症是一種精神官能症,特徵為發病者對某些事物如動物、高度、人群等產生強烈恐懼。縱使當事者明知不會受到傷害,也無法控制恐懼的情緒。如不作處理,症狀會維持多年,對日常生活構成影響。
以下數項因素有機 會引致恐懼症: 不愉快的童年經歷 、人生中的大打擊、人際關係惡劣、長期處於壓力或焦慮的狀況 、受父母焦慮或恐懼的行為影響。
大部分患者在面對懼怕的環境或事物時,病症才會出現。病情嚴重的話,患者只要想起恐懼的事物或看見圖片都會恐懼。
*上班恐懼症
「害怕上班」成了一種常見病。每天起床後,一想到上班,心裏就充滿恐懼。不願意上班,不願意去公司,不願意去想跟工作有關的事情;一想到開會就焦慮不安;一想到上司就心裏害怕。到辦公室後萎靡不振,總是進入不了工作狀態。
上班族對於工作的高度緊張狀態,在潛意識裏有所抗拒,久而久之,就對工作產生了厭倦感。這種不良情緒若沒能及時得到排解,一般時期後會對工作產生厭倦感,繼而不想去上班。即使來到工作單位,也會出現焦慮情緒,萎靡不振、煩躁。每當假期過後,這種情況就會更加明顯。
*疑心病
所謂「疑心病」,就是「無病疑病」的一種不健康心理。患者整天疑神疑鬼,比如說懷疑自己的伴侶是否不愛自己了。看到一群人在交頭接耳就懷疑是否在說自己的是非。懷疑有人害自己,懷疑自己的門沒有鎖好,懷疑食物是不是不乾凈等等。
疑心病本質上來說,主要是因為安全感不夠。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不但會影響自己的生活與工作,還有可能會影響家人及朋友。
*緊張綜合症
緊張綜合症是一種心理與生理雙重紊亂的病態綜合症。若一個人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就會促使心理與生理雙重功能異常和紊亂,繼而產生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症狀的病態問題。
異常的緊張是一種情緒失調心身不和諧的表現,這時人就會感到極其不舒服,會頭暈心慌、思維混亂、失眠,這是心理功能與生理功能背離的現象。
當人在情緒上感到緊張時,交感神經處於過度緊張,全身肌肉緊繃,這時就會血壓上升、呼吸不暢、思緒不能安寧。
*驚恐症
即使在沒有任何危險或壓力的情況下,突如其來的恐懼和焦慮令一個人產生強烈的害怕和不適感,並出現呼吸急促、手心冒汗、手震、胸口翳悶等身體症狀。一般會在短短10分鐘內達至極嚴重的程度。
若在無預警的情況下重複經歷驚恐發作,又或經常不自控地以負面想法和態度去面對事情,便可能患上驚恐症。
患者很多時會擔心自己再次受到恐慌突襲,驚恐症的症狀可隨時出現;在驚恐發作過後,患者或會感到疲倦,甚至虛脫。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