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富貴」沾上邊,當然喜之不勝;但若和「富貴病」沾上邊,卻令人避之唯恐不及!
可是,在充斥著速食文化的現代,富貴病已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文明病,幾乎任何人周遭的親人朋友都患有或輕微或嚴重的富貴病。
被喻為「富貴病」,一般都是不能太操勞、要長時間治療、要花很高的醫療費,甚至被譏為「要有錢才病得起」的疾病,因此才叫富貴病。
究竟哪一些才算是富貴病?且讓飲食治療師林愛玲一一列出,並為我們講解富貴病的因素、風險與預防方法,讓讀者們懂得防患未然。
●富貴病的定義是甚麼?和「富貴」有實際關係嗎?是否有錢人才會衍生的疾病?
答:富貴病是現代文明病,現代人生活愈來愈富裕,在飲食沒節制、營養過剩、飲食過量,但運動量卻大大減少之下,從而產生出的慢性疾病。
在我認知的定義,形成富貴病有幾個特定因素,包括營養過剩、飲食過量、活動量少、
需要長時間治療以及醫療費很高的疾病。尤其這些病需要花長時間去治療,過程緩慢且冗長,因此整個醫療費用就會提高,被人認為有錢人才病得起的一種病。
當然不能說只有「有錢人」才會患上,但是,飲食過量、營養過剩、活動不多、出門皆以車代步,這些都是生活上「過得去」者的生活習慣;生活貧困的,飲食與營養方面都不可能會過量,需要勞作來換取三餐,活動量也較大,而且一般都是步行而非以車代步,因此相比之下,患富貴病的幾率會較少。
●富貴病從甚麼時候開始「盛行」?
答:在甚麼時候開始盛行沒研究,但是有一項關於國人在飲食上攝取的能量調查,自1961年至2000年間,大馬人在攝取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數量中顯示,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越來越少,蛋白質和脂肪卻越來越多。
2000年之前,國人吃很多五谷雜糧,如今則慢慢減少,而攝取蛋白質、脂肪及甜食卻大大增多了,這也是造成富貴病的因素之一。
另外還有一個關於全國健康與疾病發病率的調查(National Health Morbidity Survey,簡稱NHMS),從1986年開始調查大馬人在傳染病和非傳染病的病率有多高,之前每10年調查一次,即1986年、1996年及2006年,過後覺得10年調查一次太久了,就縮短一半,2011年又再做一次調查,發覺國人的健康走勢每況愈下,富貴病的巴仙率卻大大增高。
●富貴病是否都是上了年紀才會患上?一定要靠藥物治療?或能以飲食改善?
答:以往患病的都是成年人或中老年人,如今則越來越年輕化,有些8歲的小孩都患上糖尿病,這也是富貴病的一種,一般都是飲食不當所造成。
要治理富貴病,通常最有效的是在生活作息上的改變以及通過食療,單單靠藥物是不行的,如果只憑藉藥物,卻毫無節制的照吃甜食、夜宵與不健康的飲食,生活作息也不更改,那是不會有進展的。
但也不是完全不必靠藥物,要由醫生決定,輕微及邊沿性的,可能只需在飲食上改變就能控制。一些則要雙管齊下,除了改變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也要配合藥物。有些嚴重的富貴病不能根治,一輩子都要靠食物或藥物來控制。
此外,運動也非常重要,但是調查顯示,43.7巴仙的國人都不愛運動,當中又以女性更少運動。
以下是林愛玲列出的十大富貴病:
★1.肥胖症(Adiposity)
肥胖不是單指外表,本身就已是一個病症,且是富貴病中最普遍的病症之一。根據調查顯示,在1996年,只有21巴仙的國人有超重加痴肥,到了2011年已增加到兩倍,即44.5巴仙。
一般上,亞洲人的體重指數(BMI)超過23就算肥胖,超過25以上就是痴肥了。此外,有一些人的體重指數不高,但有肚腩,因為脂肪都堆積在腹部,因此如果成年男性的腰圍在35寸以上就是肥胖,女性則32寸以上算肥胖。
肥胖會導至很多文明病,也是很多富貴病的因素之一。如果一個100公斤的人減少了10公斤,就可降低患上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關節炎以及死亡率的風險。
造成肥胖的原因除了遺傳基因,通常是攝取的卡魯里與所消耗的不成對比。飲食不當也是最大主因:第一是攝取的卡路里太高,超過所需要的;第二是吃太多煎炸食物;第三吃太多甜的食物;第四是食物份量超多;第五是有吃夜宵習慣;第六是沒有運動。
唯有通過改變生活習慣和飲食控制才能獲得改善。
★2.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根據調查顯示,在1996年有8.3巴仙的國人患上糖尿病,到了2011年則已上升到20.8巴仙,並且愈來愈多年輕人甚至小孩都患上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的疾病,如未經治療,可能引發許多併發症。
糖尿病一般分為第一型與第二型。第一型通常發生在青少年,可能胰臟受病毒侵犯或細菌感染,製造不出胰島素;第二型屬於胰島素抵抗,隨著病情進展,胰島素的分泌逐漸不足,通常是超重、飲食不當與缺乏運動造成,90巴仙糖尿病患者屬於這一型,因此富貴病說的也是這類第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後遺症可導至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腎衰竭、四肢週邊血管及神經病變等等。
預防方面要控制卡魯里,不要吃甜食,多吃蔬菜纖維素,多運動,不要吃夜宵,增加活動量;糖尿病邊沿或初期者,若通過減肥與飲食控制就能改善;若已確實患上糖尿病,就只能控制病情而不能根治,有些還要配合藥物。
★3.血壓高(Hypertension)
高血壓是一種動脈血壓升高的慢性病症。血壓的升高使心臟推動血液在血管內循環時的負擔增大。
根據2011年NHMS的調查顯示,有32.7巴仙的國人患有血壓高,晚年罹患血壓高的風險也相當高。因素方面除了遺傳基因,環境、飲食、情緒、肥胖、膽固醇高與生活作息也大有關係。
風險包括對心臟、大腦與腎臟等器官造成損傷,爆血管、中風的因素之一也是由於血壓過高。
在預防上有數點:保持正常體重;減低過鹹及高鈉的食物如加工食品、罐頭食品、味精、醬料等;定期做有氧運動;限制酒精飲品;多吃蔬菜水果等等。血壓高初期,改變生活與飲食習慣可獲改善,較嚴重的則要服食降壓藥物。
★4.高血脂(Hypercholesterolemia)/高膽固醇
當血液中的總膽固醇過高,三酸甘油脂、壞膽固醇偏高、好膽固醇偏低,就會形成高血脂
。高血脂的臨床表現主要是脂質在血管內皮沉積所引起的動脈硬化,由於過程緩慢,患者並無明顯症狀和異常感覺。但卻會帶來心絞痛、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等等風險。
調查顯示,有35.1巴仙的國人患有高血脂。可通過控制體重、運動鍛鍊以及飲食治療來達到預防效果。
尤其通過飲食控制,可使血漿膽固醇水平降低5-10巴仙,同時有助於減肥。盡量減少膽固醇及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例如肉食、動物內臟與海產等,食油也應以植油為主。
★5.癌症/惡性腫瘤(Malignant Neoplasm)
癌症被列為富貴病,是基於要用很多錢去治療,有些也屬於慢性和營養過剩造成。初期治療和通過飲食控制就能有改善。若錯過治療期,風險就很大,一旦癌細胞失控,就會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組織甚至體內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
即使不致死,後遺症也很多,生命素質將大大降低,治療過程還有種種副作用,身心各方面都受到影響。
在飲食的預防上,不要吃發霉的食物與制品、不要吃燻製與醃製物、不要吸煙酗酒、減少煎炒油炸燻烤的高溫烹調法,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6.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冠心病即是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是一種最普見的心臟病,是指因冠狀動脈狹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機能障礙。一般是由於脂質和復合糖類積聚而形成出血或血栓,纖維組織增生及鈣質沉著。由於在動脈內膜積聚的脂質呈黃色粥樣,因此也稱為動脈粥樣硬化。
高血壓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子;動脈因粥樣硬化又可引起繼發性高血壓,因此兩者之間相互影響。動脈粥樣硬化的症狀取決於血管病變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若管徑狹窄達 75巴仙以上,則會有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的風險。
預防方面要降低膽固醇攝取量、減肥、不吃煎炸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以及控制血壓等等。
★7脂肪肝(Fatty liver)
脂肪肝是指各種原因造成脂肪堆積過多在肝細胞內的病變。它嚴重威脅人的健康,成為僅次於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被公認為隱蔽性肝硬化的常見原因。肝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很多代謝都要經過肝臟,若肝硬化就會有肝炎、肝癌的風險。
有多種因素造成脂肪肝,較普見的是肥胖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以及糖尿病脂肪肝,當中又以肥胖性脂肪肝較常見。
治療方面要先找出病因,若是酒精性或糖尿病性就要減少喝酒與控制血糖;營養過剩肥胖性則要嚴格控制飲食。另外也要調整飲食習慣,多攝取高蛋白質、高維生素、低糖、低脂肪飲食;不吃動物性脂肪、甜食,多吃纖維豐富的蔬菜水果,並要增加適當的運動。
★8.痛風(Gout)
痛風最早被稱為「宮廷病」,也是營養過剩導至的病症,因為宮廷中貴族的飲食離不開高脂肪、高蛋白與高熱量,諸如奶酪、黃油、生蠔之類,先吃成胖子再吃成痛風。
痛風是由尿酸所造成,那是由於進食過多含嘌呤(purine,一種蛋白質)的食物,尿酸是代謝出來的物質,當吃太多含嘌呤的食物後,排不出就會累積在關節或腎臟,由於它是尖銳的,當關節磨擦時就造成刺痛及發炎,若累積在腎臟就會破壞腎,造成腎衰竭。嚴重者要靠藥物來把尿酸排出。
醫學統計,肥胖者的痛風發病率比其他人高出50巴仙以上,若恢復到理想體重,就能降低痛風的發生率。因此痛風患者要嚴格控制體重與飲食,尤其富含嘌呤的食物如豆腐、香菇、菠菜等等,此外也要減少能至胖的各種美食。
★9.中風(Stroke)
腦中風又稱為腦卒中,是指由於腦部供血受阻而迅速造成的腦功能損傷。中風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由於栓塞所造成的缺血性中風,另一種是血管爆裂造成的出血性中風。
中風可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害,若嚴重性而又沒獲得及時醫治,可造成併發症或死亡。中風之後的生活素質大大降低,需要家人長期照顧,也必需勤做物理治療以期獲得改善。
中風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抽煙、糖尿病、心室顫動、有中風病史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等。
當中以高血壓是中風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因此要降低中風幾率,就要預防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文明病,徹底改善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為佳。
★10.便秘(Constipation)
便秘的定義因人而異,有些人一天一兩次,有些兩三天一次,因此很難以多久排一次便才算便秘來作定義,但大致上若長期排便困難、大便硬以及次數很少就算便秘。
便秘使身體不能排毒,即會造成很多併發症,宿便堆積在腸道裏,不斷產生各種毒素,造成腸內環境惡化、腸胃功能與新陳代謝紊亂、內分泌失調、影響食慾及睡眠素質。宿便產生的毒素被腸道反覆吸收,通過血液循環到達人體的各個部位,就會造成病變。
如果平時進食太多會導至癌症的食物 又不能排出體外,就容易產生癌化,直腸癌的其中一個因素就是便秘造成。
有些人的腸子天生蠕動較慢,造成便秘除了先天或遺傳性,大部份都是飲食不當造成。例如很少攝取 蔬菜水果,以肉類及油膩食物為主,加上少運動,常期累積就造成便秘。
一般上,便秘能通過飲食改善,不要吃煎炸物 、多吃全谷類食物、多喝水,多運動以使腸蠕動較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