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疾病,都不比心臟病驟發來得嚴重!它說來就來,根本沒有預兆,尤其是一些原本生龍活虎的青年人,好端端的打著球、玩著電腦、唱著歌、睡著覺……轉個身就心臟病發猝逝,令人愕然不已兼措手不及!
「心臟病發」是毫無症狀的,說來就來,不幸被死神點中的人,只好坐以待斃!──這是一般人的想法。其實不想猝然成為死神的人客是有方法的,即是做好預防工作,讓自己健健康康的活到自然離去……
胡智賢是一名私人診所醫生,他從醫廿多年,間中看著他的病人來來去去,很多疾病都不斷在病人身上復發,令他相當沮喪。後來,他研讀了很多保健及營養方面的刊物,也了解到一切疾病都應該從根源醫治。
「身為醫生,我覺得預防勝於治療。比方說,一棵樹有 虫,葉子有虫洞,園丁只會用剪刀剪掉葉子或噴射滅虫藥,而不懂得問題可能發生在其根部;很多醫生就是這樣,不懂得醫根,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是沒有用的,只能短暫性解決問題,並不能根治。」
★從根本治起
胡醫生的診所取名「Mediprime」,後面primer這意思是指最初、根基,即強調最初的預防,要在病症開始之前就先作好預防工作;不從根本治起 ,問題不會離去,一直都會存在!
「25年來我不懂該怎樣做,病人一直病了又好,好了又病,而且不知何故現代人很快老化。大約六七年前,我開始研究這問題,同時我發覺不少醫生很利害醫病,但本身卻不是健康的,例如前些年有則新聞,有個醫生在診所的房間裡,病人在外面等著,都感奇怪為何醫生這麼久沒有出來,開門一看,原來醫生心臟病猝死在房間裡!」
「很多醫生到今天都不 懂如何預防心臟病,大都認為膽固醇高就是心臟病。其實不是,不少人膽固醇正常也得了心臟病,因為他不健康!我有很多病人,膽固醇正常,人很大隻,肚腩大大,這些人都是有心臟病的。」
「心臟病發有兩個情況,一種情形是:三四十歲的青年人,今晚還唱 k,隔天就死了,那是膽固醇黏住使血管硬化,就像河流中有很多小石頭,水流帶著沙石向前,忽然有個石頭(瘀血)塞住,那就病發猝死了;另一種情形是老人家的血管越來越窄,血液循環很慢,心臟氧氣不足就造成心口痛,血管隨著年齡越來越窄,到八九十歲因心臟病死去 ,那還算 ok,老人這種心臟病發的情形是可預知的,而年輕人卻是看不出的!」
★如何判斷有心臟病幾率
「若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心臟病的幾率,其實也不難,先看他肚腩有沒有超過35吋,接下來看他的血壓、血糖和三酸甘油脂是否有偏高一點點?若有其中三項,患心臟病的巴仙率就很高了。」
胡醫生說,心臟病不是單一性的。不像手腳或眼睛出了問題就只是個別一種;一旦患上心臟病,就不單單是心臟的問題,糖尿病會跟著來,尿酸會過多,膽固醇也會高,這些是姐妹病,若有針對一個病作好預防,就能預防到六七種隨同而來的慢性病。
「我對醫療護理比較不感興趣,我比較著重在預防。如果現在不照顧好自己,五年十年後,誰知會發生甚麼事呢?所以一個醫生要教病人看『遠』一些。很多人年年都去驗血,年年都做同樣的東西,醫生會說,基本上全部都沒問題,只是某些東西(例如膽固醇或血糖之類)稍為提高了一點點。其實這種做法並不正確,我們必須現在就開始做一些不同的東西,而非單單每年定期去驗血就夠了,以期十年、十五年後都擁有良好的健康。」
★如何預防
預防心臟病首要注重飲食及生活習慣。最關鍵的預防就是運動、食物及營養。
「時常聽到三四十歲的人忽然間因心臟病死掉。才三四十歲就死,他是甚麼時候得到心臟病?那是20年前得的!例如我的小孩喜歡吃薯條、快餐、可口可樂,他的心臟問題現在已開始潛伏了,我希望他四十多歲時,不要跟我說中了心臟病就是了!」
「很多心臟病是累積的,養成飲食不當的壞習慣,十年二十年就累積成心臟病,所以要預防一定要在年輕開始,從兒童開始,而且父母要以身作則,要改變 ,父母不改變,子孫就一代傳一代不健康。」
★運動
要預防心臟病,第一個關鍵是運動,而且要持續每天運動,一星期最少五次,一次最少20分鐘。但不要一下子作太劇烈的運動,主要是讓血液循環,出一些汗,例如打太極、氣功、跑步、踩腳車。運動不得法就會傷身,要視乎本身的年齡與健康,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打羽球及其他較激烈的運動。
胡醫生比較推薦的運動是晨跑或快慢步(時而快速時而緩慢),但不建議在崎嶇不平的路上跑步,那可能會傷到腳筋。至於坐按摩椅或是焗桑拿,那是可以放鬆身心,卻不屬於運動。
「運動時,我們會釋出一種好的荷爾蒙,即Endorphin(安多芬);有壓力時就會釋放壞的荷爾蒙,即adrenaline (腎上腺皮質素)及 cortisol(可體松),這些壞荷爾蒙會令我們心跳加速、血壓高以及很快老化。」
★食物
第二個關鍵是食物。人體需要大量營養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類,但每一種都有好有壞。健康的即是有高纖維並能減低膽固醇的,例如燕麥、西蘭花、玉米等,都是好的碳水化合物;薯條、麵粉、白飯等則是不健康的碳水化合物,吃多了就有肚腩,有機會造成脂肪肝,影響心臟病。
蛋白質也是,很多人愛吃紅肉、炸雞腿這些不健康的蛋白質;要健康的就要吃雞胸肉、魚、豆類及青菜。
健康的脂類是橄欖油、葡萄籽油、芥花籽油;不健康的是豬油渣、牛油及人造奶油等。
現代人吃的食物跟五六十年前的不同了,如今的食物有很多防腐劑、化學品及肥膩的成份。胡醫生說,以前父母不建議我們吃太多牛油,說動物脂肪會造成心血管阻塞及心臟病,就鼓勵吃植物油,可是植物油塗麵包很難被接受,於是就創出了人造奶油,但現在卻知道人造奶油比動物油更不好,它含有反式脂肪。
「很多人以為吃油就會肥 ,其實不是,吃不對油才會造成問題,僵化了塞在血管,血管不通, 心臟病就跟著來。」
「選擇健康的食物,病痛就會減少。這世界的人,我看最健康的要數愛斯基摩人,他們很少 心臟病及皮膚病,因為他們吃很多深海冷水魚,冷水魚內有 很多omega 3,是預防心臟的;日本沖繩島的女人吃到百多歲都很健康,因為她們愛吃海澡及魚;意大利人吃很多番茄、纖維及喝紅酒,食物令他們健康。」
醫學研究到,要預防心臟病,營養很重要。無可否認,如今從食物中已很難獲得保護性的成份,因此我們也要靠營養輔助品。
此外,環境及生活習慣也很重要,如果天天都喝酒抽煙也會影響,另外,超重、高血壓及高膽固醇或糖尿病都會造成心臟病的機率。
★手術後仍需保健
上述提供的雖是預防的方式,但患上心臟病,在吃藥、開刀或通波仔過後,還是要保健的,因為通了波不代表解決了問題,血管還是會再阻塞,因此要回到根部去治療它的根,而非只除掉表面的虫。
「我們要養成這個觀念:不要等到心臟血管阻塞了才找醫生,未阻塞就要先預防。很多人沒進過醫院 、沒發生過病痛,以為自己很健康,其實心臟病就像個小火爐,已在體內慢慢慢慢的燃燒……,未發生不是不會發生,只是未發生,每個人過了30歲 ,心臟血管或多或少都會阻塞。」
「30年前我做醫生,看到30多歲的人有血壓高就很緊張。現在,二三十巴仙的年輕人都有血壓高,這種慢性病已越趨年輕化。身為醫生的就要有一個責任,不是等到樹葉有虫才來剪葉子噴虫藥 ,而是要從其根部就開始教導預防的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