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2年6月14日

猴痘vs手足口症

當被COVID-19肆虐了兩年,如今終於可開始喘一口氣的當兒,沒想到忽然又冒出了“猴痘”這種傳染病。雖然目前只在非洲和歐美國家發現,但經歷過新冠病毒的慘痛時期,人人都聞病毒色變;與此同時,手足口癥近來在我國也有劇烈暴增的現象,據悉從今年初截至五月中,就已有3萬多宗病例,數據比疫情前還要高。

雖然近日在歐美國家發生的猴痘確診者都是成人,但向來在非洲發生的猴痘病例卻以兒童為主,而手足口癥的攻擊對象也大多是兒童,因此使家長們倍感擔憂甚至引起恐慌,深怕孩子不知幾時會遭受這兩種病毒侵襲。

*為何猴痘引關注?

相信大家對手足口癥都有一些認識,因為它並非新的傳染病,但對猴痘卻很陌生。兒童皮膚專科醫生梁健寬先為我們分享猴痘的相關資訊。

自從1970年第一宗人類確診猴痘的病例在中非被發現之後,猴痘傳染病就一直存在中非和西非的地方。後來出現在非洲以外的國家,那都是由於病患曾到非洲。感染者一般回國後3個星期內就會發現身上長水泡。但只要隔離3個星期,待皮膚的水泡幹了,也就沒有傳染力了。

但為何最近卻會引起整個世界的關注?為何WHO會敲醒警鐘?梁健寬醫生認為是基於以下原:

1是因為吸取了COVID-19的教訓,大家變得杯弓蛇影,擔心會再次影向我們的生活。

2,原本猴痘的發生是源於接觸過非洲帶源的猴子或動物。但近日在歐洲和北美洲發現的猴痘卻已找不出來源。很多確診都都未曾到非洲,也不曾接觸動物。當中反而有一大部份是在男同性戀群體發生。當一種傳染病如果找不到根源,大家都會擔心這種病是不是已潛伏在我們周圍了?

(另外,由於很多非洲以外的確診者都是男同性戀者,或會讓大家誤解猴痘只是性病。梁健寬醫生說,雖然目前在歐洲及北美洲很多確診者都是男同性戀者,但猴痘並不屬於性病,它不單可以從性行為感染,也是從皮膚和皮膚的接觸、嘴巴和嘴巴以及飛沫的接觸傳播;確診猴痘者的身上也會出現水泡,如果直接觸碰到水泡液體,就會被傳染。)

3,猴痘屬於DNA病毒,和天花、牛痘、水痘、帶狀皰疹或簡單皰疹同一個種類,變種的幾率比較低,不比COVID-19RNA病毒變種得快速。目為為止,WHO還沒有發現猴痘有變種的現象,但是卻不可擔保說它不會變種。

4,猴痘的來源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有確診猴痘的人類。上述提及,猴痘和天花(smallpox)同種類,天花的疫苗對猴痘的病毒有抵抗力,因此要擔心的是未曾接種天花疫苗的人。在1980年過後,天花就從全世界消滅了,近數十年來的新生兒都沒再接種天花疫苗,因此若一旦爆發,未施打天花疫苗者的風險就較高。

*傳染病的基本結構

要了解猴痘和手足口癥之前,梁健寬醫生建議先了解傳染病的基本結構。

“每一種傳染病都有幾個因素,即是:來源(傳染病的源頭究竟是人類?動物?環境等等)、種類(是病毒?細菌或黴菌?)、途徑(透過甚麽途徑轉移給人類或動物?)和潛伏期(每種病毒都有本身的潛伏期,有些需要1-2星期,有些是3星期甚至是幾年,才會呈現在一個人的身上)。”

※關於猴痘

*來源和種類:

猴痘是一種病毒,在1958年已被確認出來,那時是從動物傳給動物,並沒有直接傳給人類。直到1970年在非洲發現有一部份的猴痘已傳給人,那些確診者大多數都是和猴子有密切接觸的人。

大家以為猴痘就只通過猴子傳播,其實並不是。被命名“猴痘”,乃因為最初被發現是在猴子身上。但猴子並非這病毒的主要來源,而是嚙齒類動物,比如老鼠、松鼠等。

猴痘在人類世界展開時,最初的傳播是動物傳給人類,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ses),但在西非和中非,卻經常有人類傳給人類的病例,並以兒童為主。

*途徑:

它的傳播途徑就是直接接觸傳染,觸碰到確診者身上的猴痘水泡液體就有機會感染。

*潛伏期:

一般是5-21天。因此若確診猴痘,要自我隔離21天,直到皮膚上的水泡完全幹了及掉落後才能回到人群中。

*癥狀:

開始第1-3天的癥狀不是很明顯,很可能是發燒、全身肌肉酸痛、關節痛、輕微傷風咳嗽、淋巴腫大。第4天過後,皮膚開始出現紅疹、水泡,大部份人只是幾個水泡出現在手掌及腳板,也有些是全身有上百粒水泡。當水泡破開後,皮膚會潰瘍。從2-3星期,水泡慢慢變幹及脫落,變成白色或黑色的印。若在過程中曾發炎或被細菌感染,就會留下永久性的深色疤痕。

*嚴重性:

基本上在非洲有兩種嚴重性的猴痘。一種出現於西非,致命風險大概是1%;另一種出現在中非的則較嚴重,致命風險是10%。確診者以兒童為主;但近日出現在歐美國家的確診者,卻以成人為主,死亡風險則較低。

*治療:

沒有一個可直接消滅猴痘病毒的治療方式。若確診後,只要確保有足夠的水份和營養,要保持衛生,不讓水泡受到細菌感染。如果受到細菌感染,就要配給抗生素。

美國傳染病中心說,如果接觸到確診猴痘的人,在4天裏施打天花疫苗,就能減低85%中病的概率。如果超過4天才接種天花疫苗,若是中病,也可幫助減輕癥狀。

※關於手足口癥

*來源和種類:

1997年之前,大部份手足口癥都是由柯薩奇(Coxsackievirus) AB所引起,致命風險不高。但在1997以及2003年,都有出現大規模的EV71 (Enterovirus 71)腸道病毒引發的手足口癥(尤其在砂拉越州),這病毒會導至心肌炎、肺炎和腦炎,致命率比柯薩奇AB更高,因而造成世人的恐慌。

大部份手足口癥的病例都以小孩為主,普遍是5-6歲以下。成人也有機會感染,只是癥狀非常輕微。

*途徑:

手足口癥都是人傳人。一般透過確診病患皮膚的水泡液體、涎沫、大便和鼻水傳播。

*潛伏期:

一般是3-6天左右。如果孩子一旦接觸到這病毒,在3-6天就會開始發病,也有30-40%小孩碰到病毒後沒有發病,或發病了癥狀不明顯。

病毒傳播的能力是在孩子生病的前一天直到口腔潰爛康復,大概7-10天。但就算痊愈了,病患的涎沫和糞便還是具有某程度的傳染力。

*癥狀:

三份一沒有癥狀,一部份有輕微癥狀,但也沒有很明顯是針對手足口癥,唯有出現水泡才能被辨識。

柯薩奇病毒造成的手足口癥,通常發燒約38.5度,兩天後就會退燒,也可能有輕微傷風咳嗽以及不活躍。如果有出水泡,傳統性的都會出現在口腔、手板、手背和腳板。但近幾年被發現它不局限於手、足和口,也會出現在手肘、膝蓋的前端,以及尿片覆蓋的範圍。水泡只是很表面,破了後可能7-10天就會復原,通常都不會留下永久疤痕,並不像水痘和猴痘比較深沈。

若是EV71種類引起的手足口癥,也會有一般手足口癥的癥狀,而且癥狀來得更嚴重,此外也會面對病毒性腦膜炎、心肌炎等等。

*治療:

並沒有抗生素及針對性的藥物。通常手足口癥是可以自行康復的疾病,癥狀輕微的病患只需在家休息,要有足夠的水份,並要照顧皮膚幹凈衛生,不讓水泡受到細菌感染。如果口腔有潰瘍就要喝足夠的水,發燒38.5度也可以服退燒藥。

若病患發燒高於38.5度並超過48小時、一直嗜睡、很虛弱、喝的奶或水比平時少了50%、小便很少也很黃、呼吸急促、嘔吐、一直哭泣,對他平日喜歡做的事也沒興趣,或出現癲癇,就得盡快送醫治療。

目前並沒有疫苗對抗柯薩奇AB以及EV71。大部份患者在中病數次後,就會慢慢產生本身的抗體。

*猴痘VS手足口癥

※大馬猴痘情況

梁健寬醫生說,大馬目前並沒有出現猴痘病例。

“以大馬醫生的日常看診情況來說,如果病人有發燒、全身肌肉酸痛及淋巴腫大,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只是骨痛熱癥。即使身上有水泡,聯想到是也只是水痘、手足口癥、吃錯藥引起的水泡、簡單皰疹或生蛇(帶狀皰疹),很少去聯想是猴痘,除非對方剛在3星期內從非洲回來以及曾接觸過猴痘確診者。”

“即使是水泡,我們也要從水泡的部位來分辨它們。比如說,水痘的水泡長在身體多過臉部和手腳,鮮少長在手板;猴痘的水泡部位則是臉部、手腳、手板多過身體。除了從水泡分布的部位分辨是否猴痘,同時也要看整體(是否曾在非洲回來不到3星期?有沒接觸過確診者等等)。”

“目前並沒有證據顯明有很多猴痘風險潛伏在社會裏,大馬也沒有一個確診的病例。但因為有了COVID-19前車之鑒,讓大家提高了警愓。如果有人身上出現水泡,不是水痘,不是手足口癥,也不是帶狀皰疹,而這個人又從非洲回來,這樣就得考慮這是不是一個猴痘確診者。”

“如果曾觸碰猴痘確診者,過後身上又有水泡,若要確認是不是猴痘,可以拿水泡的液體送去大馬的傳染病檢測中心檢查它的PCR以證實。”

※大馬手足口癥情況

手足口癥一般被辨認出來的是較普遍的柯薩奇病毒以及嚴重的EV71。雖說目前手足口癥病例有劇增的現象,但如今市面流傳的都是柯薩奇AB(大部份被檢驗出是柯薩奇A16),並沒有EV71種類。如果是EV71,就更加要提高警惕,因為它的副作用比柯薩奇A B更嚴重。

另一可慶幸的是,經歷過COVID-19,大家對衛生意識都提高了。懂得養成清潔衛生的生活方式。若要預防患上或傳播手足口癥,只需以COVID-19的防範方式,加上小心處理病患的大便和水泡的衛生就可以了。

染健寬醫生呼籲家長,在照顧本身孩子健康的同時,也要負起社會責任。“如果我們的孩子確診了,就不要讓他和別的小孩接觸。手足口癥最容易傳播的時間是病患發燒前的兩三天,到口腔和皮膚水泡痊愈後的兩三天。但即使完全康復了,從證據來說,病患的口水和大便都依然存在著病毒。

“可是我們也不能讓孩子不接觸人群4-6星期。大至上退燒後,皮膚水泡潰瘍也痊愈了,再等上一兩天就能回到學校。但即使痊愈了,也要保持像防範COVID-19般的照顧方式,要勤洗手,戴口罩,大便要小心處理,病患使用過的尿片也不要亂丟。大馬衛生部也建議,一間幼兒院或托兒中心,若在兩星期內有兩個以上的孩子確診,就應該要關閉10天。

“非常幸運的是,最近在大馬流傳的手足口癥是屬於柯薩奇A為主,基本上癥狀比較輕微。我們要做的,就是阻斷它的傳染因素,不要讓它繼續傳播下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