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2年9月28日

如何防止自剎

最近興起自殺潮讓人憂心。尋死因素對有些人來說或只是小事,但對當事人卻是大件事,情緒嚴重受影響才去尋死,如果當時有人在身邊傾聽陪伴,也許一條寶貴的性命就能被挽回。

自殺成功肯定讓親友傷透了心,但若自殺未遂,卻會換來牢獄之災或金錢損失。根據馬來西亞刑事法典第309條文,任何人企圖或自殺未遂的行為,可被判處最高1年監禁、罰款或兩者兼施。此舉主要是想起到阻嚇作用,阻止自殺風氣蔓延。

調查顯示,從2019年截至20215月,大馬共有1708宗自殺個案,當中872個屬於15-18歲青少年,代表平均每月有16-17個青少年自殺,實在令人驚訝又心痛。在上述自殺個案中,女性比男性高出5倍多,並以華裔為主。

每年910日是世界自殺防治日,目的是減少自殺事件。我們也找來生命線協會的輔導專員奚詩韻,向讀者分享如何“聽懂”一名企圖自殺者的心聲,以期能在重要關頭拉他一把,防止更多的自殺行為發生。

*尋死的因素

究竟甚麽原因造成一個人要尋死?家庭問題?感情問題?經濟問題或其他呢?

奚詩韻指出,自殺因素絕不會是單一性,而是復雜性。“根據警方的數據,個案尋死因素最主要有3個,即家庭、情緒壓力和經濟問題。但在面對家庭問題時,也可能有經濟問題或精神疾病,當各種因素交疊一起,問題愈多,自殺風險就愈高。”

影響自殺的因素相當復雜,危險因子包括:

1.近期經歷重大事故,如:家庭(離婚、外遇、喪親),健康(絕癥、久病在床、殘疾),工作 (失業、破產),人際(被霸淩)

2.精神疾病:憂郁癥、精神分裂癥、邊沿型人格等。

3.酒癮或藥物濫用。

4.自殺未遂。

“生命線今年13月接到704通求救電話,當中有9.3%(66)萌生自殺意念。原因和警方提供的蠻吻合,分別是精神心理、家庭困擾、個人生活(經濟)。”

*輔導中心的處理方式

面對尋求自殺者的來電,輔導員又如何提供協助呢?

奚詩韻指出,一個人從有自殺念頭到實施自殺,會經歷3個心理階段:糾結掙紮期、呼救期和平靜期。

“在糾結掙紮期,個案會感到活著很痛苦,但死的動力還不太強。因此我們可以學習聽懂自殺求救信號,給與陪伴安慰,幫助擴張資源和支持系統;在呼救期時,個案已做了自殺的決定或開始嘗試自殺,並試圖向身邊人透露自殺想法和求救信號。我們可以做的是專註傾聽、陪伴安慰再轉介給專業人士。”

“平靜期往往是最危險的。當一個想自殺的人在呼救期沒得到回應,即會感到極度絕望進而突然變得平靜,因為對方已下定決心自殺,對死亡不再感畏懼,對世界也毫無留戀,認為活著比死還要痛苦,因此死亡是唯一的解決方式。這階段的人最難被識別有自殺意圖,因此不要忽略處在平靜期的人,要多給予關註,可以反復詢問當事人是否已放棄自殺,同時移除任何危險工具。如果當事人回應已放棄自殺,還是要密切關註,不能讓他落單,再轉介給專業人士。”

奚詩韻無奈表示,其實透過電話輔導還是有局限,如難於獲得緊急聯絡人的資料,往往只能透過聲音和言語傳達關心,靠聽覺稍微評估個案當下是否安全,因此要很專註地聆聽,也要猜想個案正在做什麽,盡量在有限的可能性裏試著幫對方看到一丁點希望。

“義工們要積極傾聽,專註和同理對方,讓個案感到有人願意傾聽他們的心聲。當個案情緒被疏導,緩和平靜後,義工們才和個案一起探討解決方法。義工會把問題細分化,再依據個案認為最重要同時又有能力應對的問題著手。當全部問題疊在一起會讓人沈重,細分化問題就能讓個案感到可以更好的掌控,庒力也減輕了。”

至於自殺未遂的個案又如何處理呢?

“自殺未遂再次自殺的可能性和成功率是相對高的,因此需要評估、幹預和介入措施來對治。包括需要精神科醫生的介入評估是否需要入院就醫或服藥,同時要接受心理輔導的幫助。”

詢及自殺被救回還得面對控狀,輔導員如何陪他們度過?奚詩韻說:“一些當事人曾告訴我,自殺只是想結束痛苦而非生命,只是當事人面對的問題遠遠超過能力所能應對的範圍,在不斷努力求改變卻依然沒進展,而當時間越拖越久時,對方就會感到極度無力和絕望,當下唯一的解決方法即是死。而此刻他們更需要的是有人能聽懂自己正面對的痛苦。”

“但由於曾經自殺未遂被判刑,對當事人來說是二度傷害。他們對人不再信任,不再輕言表達內心的感受與想法。因此我們需要用更多的耐心、同理心、包容力及更長的時間去和對方建立信任關系,陪伴對方,再幫助擴展當事人的資源和支持系統,來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想尋死的癥狀

如何看出身邊人有自殺意念?根據世衛組織資料,80%有自殺傾向者在自殺前會向身邊人釋放以下自殺征兆:

1.言語或文字表達

言語可以是直接“我想去死”或含蓄的“我想跟奶奶(已故)在一起”,“活著是種罪。”,“想逃到一個很遠的地方”;文字則是透過社交媒體、信息、日記、繪畫等,討論和自殺相關的事或開自殺方面的玩笑。

2.行為表現

與人道別,將珍貴物品送人,立遺囑,疏離人們,酒精和藥物濫用,極端和不計後果的沖動,無預警哭泣,嚴重抑郁後的突然平靜,忽略個人衛生等。

3.生理上的改變

對喜歡的事不再感興趣,食欲增加或無食欲,體重增或減,嚴重睡眠問題,身體狀況不佳等。

4.情緒的流露

表現絕望、焦慮、抑郁、沈默少語、失控、易怒、內疚、孤獨、悲傷、無助等。

*身邊人如何協助

防止自殺行為是一項共同的責任。奚詩韻表示,我們無需是醫護或專業人士,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自殺防治守門員。首先學會識別上述自殺征兆並認真對待。你可以做的有3個步驟:1 2 3 轉介。

1.

主動關懷與積極傾聽。

※直接問:用4W1H WhatWhenWhereWhoHow)。

比如當事人說 “我覺得活著沒意義”。

問:“發生什麽事讓你有這樣的想法?”(what)

        “計劃什麽時候自殺?”(When)

        “計劃在哪裏自殺?”(Where)

        “計劃怎樣結束生命?”(How)

        “身邊有誰可以信任和幫到你?/有什麽是你放不下的?”(Who)

※間接問

如果當事人是含蓄的表達想自殺,比如:“我活著就是一種累贅。”你可以間接探索,比如:“有些人處在痛苦時會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想法?”。

若感覺當事人和以往不同:異常安靜、情緒長時間低落、嗜酒、遠離人群、不再活躍於社交媒體等。可以主動關心對方:“我註意到你最近有點不一樣,近來過得怎樣?”“看你最近很靜,我很擔心,想和你聊聊。”

2.

適當回應與支持陪伴。專註傾聽,認真對待,讓當事人有一個管道宣泄壓抑的情緒。

要有包容力、耐心,重要的是冷靜。建立一個讓當事人感到安全的氛圍,願意和你分享想法、感受(痛苦)或面對的問題。

不批判、不指責、不當對方在開玩笑,而且不承諾保密。“如果當事人說:‘我只跟你一個人說,你不能告訴其他人。’請坦誠明確的告訴對方:‘我無法為你保密,因為你企圖傷害自己。為了你的安全,我需要告知他人,有誰是你覺得我可以告知的?’這樣坦誠地回應,也是信任關系建立的基礎。

3. 轉介

最主要的目的是提供資源轉介以及持續關懷。轉介給家屬或其他相關單位,尋求輔導、社工協助等。如果發現當事人可能有精神疾病,可以直接轉介給精神科醫生。

沒有留言: